【雅昌讲堂2287期】陈永怡:潘天寿的笔墨特点
2016-02-21 08:56:21 张霄楠
【相关链接】
主讲人介绍:
陈永怡: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副教授。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一项。学术著作获省级社科出版基金全额资助。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重要刊物。
导读:
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持续不断地受到西方绘画的冲击和挑战。面对这种冲击和挑战,绝大多数画家都认为,中国画必须吸引和融合西方绘画的表现技巧,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只有极少数画家强调,中国画和西画是两个不同的绘画系统,充分保持各自的特点,才是发展的光明大道。潘天寿是这极少数画家之一。他在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上,都不曾借鉴西方绘画的一兵一卒,而是从源远流长的传统绘画里获取变革的灵感,以极富个性的艺术创造,开拓了中国画的新境界,将中国传统绘画向前推进了一步。北京大学“以美济心·艺术与收藏”二期班特邀请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馆长陈永怡副教授为学员讲解《从潘天寿写生与变体画看中国书画中的创新》。
课程名称:《从潘天寿写生与变体画看中国书画中的创新》
第六集:潘天寿的笔墨特点
所以中国画靠笔墨来表现,太伟大了,我觉得比西画要伟大很多,你如果真正去理解的话它实际上比西画要伟大很多,它不去表现眼睛所见的光影与色彩,但是它照样能传达出这种神韵来,是不是?艺高胆大,这个太强烈了,我们可以再看,这就是顾坤伯先生画的小龙湫,不同的画家画的小龙湫你可以看你的感觉会怎么样,这个小龙湫和这个小龙湫,画雁荡很多人画,画黄山也很多人画,你可以去比较,这就是顾坤伯先生,当然也是个非常厉害的画家,他的传统功力非常深。
但是他的取景跟潘天寿一相比那潘天寿就是艺高胆大,胆子特别大,你看他这里有潘天寿先生说的一段话,雁荡,你说它是平的,它又有凹凸,说他是颜色就是说都是紫黑色的,怎么画呢?是不是,所以他说很难画,他说龙湫的高华雄伟的气派总是表现不出,你看他是表现龙湫的高华雄伟,关注高华雄伟这个很重要,他不是说哎哟我这个高高凸凸怎么画,他不是那样,他就是画气质,现在不是流行这就是看气质,我们看气势还不是气质,我们是看气势,看情致,看意趣,看诗境,看格调,看意境这才是中国画的高度。
我们舍去了那种自然的所谓的科学的那些东西,因为你着眼于这些小的凹进去凸出来的这些地方,你就画不了啦,这是画的瀑布,观瀑图,两个戴草帽的人观瀑图,画得非常远,对吧,中间这些东西全部舍掉了,很远看过去,这里是一个写生稿,又画得山很高,人很小,画得很远,远就是中国画山水里面的一个意境,然后靠记忆写生。
这是他画的泰山,这是学生的回忆,学生回忆说我们到泰山去,大家都是徒步上山没有索道,然后潘老每到一个地方都仔细观察,我有时看他在一旁发呆,那就是他沉浸在对自然的观察,他就是发呆,他也不画的,他就看,所以你看泰山的松树,据学生说那个泰山树、松树特别有特色,比较矮,他就观察,观察画出来的泰山你看,松树很有特色,这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体现了他默记的能力,默记记忆、观察,抓住特点,你去看很多表现泰山这个景色,你去感觉一下油画的水彩的版画的都有,然后你去感受一下中国画的特色,然后还可以比较。
比方说我们曾经有一个研讨会,中国画跟西画的老师都争起来了,你看这是画的松树,对吧,黄山松树,画的笔墨哎呀这个松树,这是一个松树拍到了九千多万,这是松树,九千多万,这个他画的松树的手稿,那么当时就有西画老师说这个不就是跟西画一样的嘛,西画你看那个丢勒,德国最著名的版画家丢勒,丢勒他也用线条画的母亲什么,那不都是线条嘛,大家都是线条,但是中国画家说不一样,为什么?因为像潘老这样的中国画家画铅笔的时候,实际上在画这个东西的时候他是已经把用笔用墨的感觉已经画出来了,毛笔用笔的那种感觉已经画出来了。
所以这个用笔跟丢勒这种用笔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时就吵起来了,你看这个用笔,这两个出来,跟这个大家感觉一下,就是这种线条的穿插它已经是毛笔的用笔,他不是西画用笔,所以他这个用笔已经把结构,把疏密,把节奏都已经画出来了,当时就两方力量就吵起来了,吵起来然后中国画家就觉得你们西画不懂我们的线条,你自己画过以后你才知道,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书法的含量在里边。
这是大家可以再看一下,再看一下就是他的几幅雁荡的写生,然后这幅大家可以看,他说尺幅不对,是这幅,这幅因为他是画在一张纸上,所以这幅是斜过来的,可能要这么看,此幅构图无特色他这里写此幅构图无特色,此幅构图无特色就是他觉得太平了,也就是说中国画家在画这种写生的时候已经有取舍、布置、意境的处理都已经在里面了,这种画跟我们现在学生画画就看一眼画一下没有任何的主动处理的那种画是不一样的。
然后他画的好多花鸟、花草就是记他的主要结构写一写,比如说这是树丛,这是什么什么苦,苦牛膝,这是什么,就是以前都不入画的,以前都不入画,把它主要结构记下来,回来就完全创作,完全可以创作,所以这就是中国画的写生。
通过中国画写生,来看潘天寿到底在解放以后做了什么样的创新,这样的创新首先当然跟他个人的个性有关系,跟他的成长有关系跟他对历史的见解有关系,跟他对中国画在二十世纪所面临的危机和认识有关系,同时你要关注到他个人这种能力,对吧,他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以后他就充分地去发展这样的绘画语言,找到适合自己表现的对象,雁荡就是他找到的对象,当然他当时是为了写生去的,他48年的时候画根本不是这样的,但是50年以后他就到大自然当中充分发挥传统的师造化的这样一种特点。
但是他画的又不是西画的写生,因为当时西画写生很盛,所以他在很多文章里面就说中国画写生跟人家是不一样的,你们一定不要用西画的写生什么什么讲了很多,然后他自己又身体力行,然后通过雁荡这样一个契机确立了《小龙湫下一角》,《雁荡山花》这样的绘画,我就说一个画家你个人特点,你个人的精神特点,气质特点,同时是时代对你提出的问题,你有没有解决,还有传统你有没有解决,传统的继承你有没有好好解决,这三个方面你一结合,时代性,传统性还有个人性,这三者很好地平衡,那你这个肯定能够成功。
那么现在很多画家,现在很多画家出不来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是很多时候是对这个时代不是主动地去碰撞这个时代,他自己躲起来就画一画什么的,实际上潘天寿是真正的大家体现什么,他就勇于去解决时代所带给中国画的问题,说中国画不能画大画是不是,中国画不能表现时代,不能表现现实生活,那就去表现吧,就去画大画吧,我们现在中国画面临的是什么问题?问题很多。
那么就看画家他的见识有多大,他的胸怀有多大,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他的见识不一样,他所要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他的志向不一样,他的志趣不一样,那么所取得的成就也不一样。此幅构图无特色可能更清楚一点,你看这样的构图他觉得不认可,他自己都觉得不好。这是中国画在写生的时候已经有取舍,已经有心源进去了,所以潘天寿的艺术构图大开大合,这样的树咚一下就从大石头下面出来了,胆子非常大,他可以把这个河流压到很低很低,就是很高远,构图大开大合,奇险,构图造险、破险,对吧,用笔,笔墨力透纸背,强其骨,一味霸悍,意境高古,意境非常高古。
所以像这张画是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收的画家最好的一张,这张非常好,这种你说他不写实吗?哎呀写实的不得了,但是笔墨的特点,你看这几块墨色,这三块墨色,大的墨色是很不一样的,墨分五色,淡墨、浓墨,这是中间的层次,这个是焦墨,你看这个就是四个层次了,对比,然后这种块面用线条来穿插,这个点子精到的不得了,有可能是误点,但是又精到的不得了,点线面的结构,然后这个线条又非常霸悍,非常强其骨所以能够撑得起来,看假画就看这条线条有没有能够做到力透纸背就可以,不是力透纸背,力透纸背要求太低了,一味霸悍,这个线条假画一般是画不出来的。
你看我讲了潘天寿个人简单的一个成长的过程对吧;然后也讲到了他对中国画教学的一个贡献,主要是大家要看到就是潘天寿他所坚持的是什么东西,我们说他要坚守的是民族绘画的一个高度,这个高度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我们是以哲理为基础,我们重笔墨,笔墨是我们的核心,如果笔墨都没有了,那就没有中国画,我们的工具有特色,我们工具所产生的笔墨有特色,对吧,笔墨他不仅仅是画在纸上的用笔用墨,笔墨是有审美趣味的,是有自己的高度的,是有审美品味的对不对,然后诗书画印等等,人格,所以他这些东西都是坚持。
然后他在教学当中对这个学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时他在不同的社会当中、不同的时间段当中根据社会对中国画所提出的要求,他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创新,进行变革,所以他是真正是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这么一个大师,当然我还是强调艺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一个天赋的问题。他的天赋从他二十几岁很年轻、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崭露无疑了。
当然他没有让自己的天赋埋没,他也始终抓住了机会,包括到上海,到国立艺专来任教,他始终让自己的天赋他的郁勃的才气能够发挥出来,他没有说去压抑自己,所以在吴昌硕的弟子当中,吴昌硕刚才有一句话嘛就是“阿寿学我最像,但是跳出又最不像我”,就是跳出去最远。很多学吴昌硕的画家都没有跳出来,只有潘天寿跳出来了,所以这就是真正要成为一个大师他是非常多的因素的结合,缺一不可,今天很高兴就是跟大家有机会来交流,待会儿大家休息一下我们就到上面,到上面看原作,看我们这次做的一个变体画展,然后有问题就在现场可以问。
(责任编辑:陈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