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RON LOGO](http://pubunder.artron.net/pubimgs/news/artron_logo.png)
【雅昌讲堂2292期】何碧琪:《石渠宝笈》所载《麻姑仙坛记》相关问题
2016-02-24 08:02:53 吕江柳
何碧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副研究员
来宾很感谢北京故宫可以邀请我来参加这个会,然后可以跟大家学习,今天要讲的题目就是《石渠宝笈》所载的《麻姑仙坛记》相关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个选题?是因为在文物馆这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里边有十种很重要的宋拓本,其中一种就是颜真卿的大字本《麻姑仙坛记》,在参加这个会议的时候去找相关的资料,希望可以跟《石渠宝笈》能结出一个题目,所以就选了这个题目。
另外就是因为在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以及以来都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有大字本、中字本跟小字本,后来也没有太多学者去做一些研究说哪一个是比较接近颜真卿的那个真迹。所以就是有这个原因就是选定了这个题目。
另外就是一个关注点了,就是在《石渠宝笈》里边有记载大概有至少有五种是乾隆皇帝临摹的那个版本。他所根据的是一个唐拓本,这个版本就是现在看到的是在台北故宫收藏的,我就想尝试去找一些资料就说明它是不是一个唐拓本还是后来翻刻的还是什么情形,所以就开始关注版本的问题,假如要解决它是不是唐拓本?我们先要讲《麻姑仙坛记》现在传世的版本哪一个是比较靠近件,哪一些是比较是晚刻的,所以就引申了对于小字《麻姑仙坛记》的版本的一个做一些梳理的工作。
首先就是从文献我很简单就是文献里面,就是最初从北宋开始有人谈论到清朝,大家的意见就是从被送到清代一直都是相信小字《麻姑仙坛记》是真的,是颜真卿名下的,比较多,后来到了清朝才比较例如说是何绍基或者是赵怀玉认为是不是出于颜真卿的那个手笔的。
那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详细讲这部分,可以参考论文集里面所梳理的一些文献,我们主要处理的就是现在传世的一些小字《麻姑仙坛记》的一些版本,比较可以有看到比较早期的是一个也可以跟文献对上来的是一个南陈本,另外一个就是晋唐小楷本或者是文献记载是刻真本,另外一个就是翻刻的一个停云馆本,其实这三个版本的关系就是最早就是南宋本,它好像是一个爷爷的那个角色,然后就剩了晋唐小楷本,晋唐小楷本基本上就是根据南陈本来翻刻的,第三代就是停云馆本,它就是根据晋唐小楷本来翻刻的,大概就可以梳理出这几个版本的关系,假如可以梳理这三个版本他们每一个的特色的话,我们就可以继续地整理后来我们再看到别的版本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去梳理出他们的各自的年代。
我所用的研究方法其实也是跟前辈差不多,只是有一个概念,就是说逐行逐字去校刊以外,另外就是因为每一个翻刻的版本它原本都是从最早的一个主本开始,然后再翻刻,然后每一次翻刻的时候其实它就增加了一些翻刻的特征,然后也减少了一些主本特征,假如把传世的这些版本去比对的时候,最多的相同的地方的话其实就是主本的一个特征,假如是后来增加了一些特色就是翻刻的一个增加了特色,这样去把传世的这些版本梳理出来的时候就可以做一个这样的表来去比较更准确地去辨认每一个版本的年代。所以接下来我就去找了现在裱印刷出来的一些版本,其中一个是最近拍卖的在上海朵云轩的本,这个是比较完整的一页的一个拓本,其他的晋唐小楷本或者都是有一些残损的,而且在比对的过程当中也发现比如说停云馆本它是把一些残损的,石头上面残损的一些痕迹都很准确地翻刻出来,所以可以就是从这些脉络去观察就可以梳理出这些版本之间的一个关系。
那另外就是除了是研究小字本以外,因为有一个学术问题就是大字本跟小字本哪一个是比较接近颜真卿的那个原手笔。所以我就用文物馆大字《麻姑仙坛记》跟小字本来做一些比对,就是从三方面,就是叠字的处理跟笔绘跟格式的这三方面去做一些比对,这些像,就是看这些比对的这些字会发现这一行就是大字本,其他的几行都是小字本,但发现大字本这个区别跟小字本是不一样的,它是但是这个写法不一样,另外就是尊敬,大字本是呈八字的,但是小字本是这样两点,另外就是大字本的是登字小字本这边是一撇,但是大字本就没有,然后小字本这个字两边是,但是这边都是现在的垂直写法。另外“光”字大字本身的上面是小字本这样,从这个比对就会发现大字本其实跟小字本的相差是蛮多的,另外就是这个山字是这样斜上去的,但是其他都是正的,你可以关注一下这一个就是刚才所谈到就是台北故宫的唐拓本,他的这些用笔都是比较尖锐,其实跟其他的小字本的特征是有联系的,另外我们继续看大字本这个跟小字本都是有差距,另外大字本有一点,但是小字本没有,看上边的这个写法都是看到小字本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因为那个石头的那个残损这个部分每一个已经各自变成了有新的一些特征出来,另外就是重叠字的处理上面,在大字本,假如重复连续两个字出现都是用两次这样写,但是小字本只是简化的笔画然后来字也是一样,所以就是以前一直争论说大字本跟小字本他是好像大家都认为都是颜真卿笔下,但是从这个比对就发现完全是不一样的两个版本。
另外就是这个也可以从年代来作为一些特征,就是大字本就是有避讳。是讲到玄宗的,就是有空一格来表示一个敬意。小字本中间就没有,我是从这个特征来说大字本是比较接近唐代的一个特色,但是小字本应该已经是美术过以后才出现的一个版本。所以你看这样看所以我就是说至少我发现了有大字本小字本有至少17个两个很不一样的一些特征,另外就是刚才提到避讳这些也可以反映我出大字本和小字本年代的差异,所以可以判定是说小字《麻姑仙坛记》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南陈本它也不可能是出自于颜真卿手笔的,所以从文献来讲顾炎武跟何绍基都是有相同的评语。
刚才就提到这三个是现存的版本,我在我的论文里边也梳理了这三个版本各自的一些特征。那也许因为也可以讨论。这个本子就是应该上海朵云轩最近拍卖的这个本子,可以看到其实它已经是一个那个版本,跟第一张就是台北故宫看到的那个唐拓本那个版本,那个是记录很清楚的,跟这个就是跟台北故宫的那个很不一样,而且这个南陈本它是有分断前本跟断后本,在断前本之外其实它已经有一些断裂的痕迹在这边,另外这个就是断本断纹,除了上面左上角的这个裂纹之外它上面还有一道裂纹,然后越来后面的再拓的时候这些痕迹都更多的增加了,而且有更多的分开,就是这个裂纹有增加。
那陈本有一些特征就是说它的名字,然后就是后来的这些翻刻就已经没有,但是台北故宫这个唐拓本还是有。
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这个“法”字,其实大字本跟南陈本它这边是有这一小撇,只是它这个写法是对的,但是在翻刻的时候他就已经漏掉了,变成是小撇,这一个撇,所以他也是刻错了,但是唐拓本还是有这一撇。
另外一些在比对的时候还可以发现随着年代的过去,这些残损的部分会增加,而且有一个他就是有添过的情形。所以这些都是后来填摹的时候会改变拓本的样子,所以这些都是在鉴定的时候要注意的。
另外这些残缺的过程也是可以帮助我们去比较哪一个版本是孰先孰后。
另外有一个特色就是刚才讲到的南陈本这边左边上面角这个裂纹,再看一个大概是万历年间翻刻的一个本子,他也是根据南陈本的这个裂纹做了一个完全的翻刻,假如我们熟悉碑帖的话看《兰亭》也是这个意思,就是后来的翻刻本也会很忠实的把这些裂纹都会全刻出来。刚才讲的是南陈本身的特征。
现在就是晋唐小楷本的一个特征,也是有一道裂纹的,但是裂纹部分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从譬如刚才提到为什么会说南陈本的晋唐小楷本是根据南陈本身的翻刻,譬如说“年”这个部分有残损,后来晋唐小楷本也根据这个点残损的部分增加了,另外这个部分,原本南陈本它已经破裂了,然后,这些都可以有一点的,这些残损,后来的版本都会很忠实地跟着去翻刻。这些都是一些线索可以去断代的。
另外对,这些特征其实刚才已经提到过,所以我就跳过去。这些都是晋唐小楷有的特征,特别是光是这一画的连在一起是晋唐小楷独有的,然后停云馆本也是跟着有残损的,都照样地翻刻。
所以从这些就可以把这些不同的版本清楚地区分出来。
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就发现有比较明确它的身份就是有明代翻刻的这是玉兰堂本,另外清代翻刻的就是风满楼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唐拓本,就是乾隆皇帝所根据的那个临摹的那个本子到底是不是早期的拓本?去比对的时候就发现其实这个版本它也是有一些跟南陈本相同的地方像“明”字上边有一点,但是它也有一些增加的,就是每一次本来这些小楷,就是这些小字本旁边都有一点,但是他就没有,唐拓本就没有,而且它右上角就缺了一点,所以看到这是唐拓本它也有一些错误的地方,所以我的结论就是说这个唐拓本它是一个已经是根据南陈本后来翻刻的一个本子。像这个“殿”字这个部分是一个比较残损的一个本子,然后唐拓本也是有这个用笔的结字的不同,所以是根据残损南陈本的翻刻,所以这个就是我的结论。但是就是刚才提到我是比较关注研究方法的,所以就是希望在研究方法来厘清不同的版本,另外就是我们常常都会要鉴定哪一个是真迹,哪一个是伪迹,但是有时候这些伪迹也会影响到一些书法家的书风,所以我们在研究书法的时候也许可以考虑一下这些拓本的问题,理清到底乾隆皇帝他是学习颜真卿还是只是学习跟颜真卿名下的一个版本,我觉得这些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这个就是我的报告。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陈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