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访】傅中望的“大木作”之变:从榫卯结构到观念形态
2016-02-26 01:12:50 洪镁
傅中望
“木生万物”:傅中望的“大千图”
雅昌艺术网:和以前的作品相比,您近期的新作从视觉形态上看似乎有了一些变化,这批新作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您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开始做这批作品的?
傅中望:我的创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事先有了想法,然后去寻找材料表达我想要的那些内容;还有一种是看到一些材料的时候我会产生创作上的一些想法。其实这批树干放在工作室已经近一年之后我才开始创作,因为当时朋友送来这批枸骨树,无序地堆在那里,我并没有想好怎么去用它,我不知道做什么可以让这些现成的树干产生意义。
每天走进工作室,跟这些树干相处了一年多,我发现尽管这些树形并不是很好,但是它的树干、树枝、树根都很完整。对着这些树看了很长时间,我最终决定把它们重新分解,不同的部位可以用于不同的作品,通过这样一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再把材料重新整理,归类构成一个新的整体,于是,有了秩序感,有了张力感,有了一种移动感。
这批作品目前还在实施过程中,不过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总的面貌。这些作品在工作室一件件成型,我感觉像是逐渐拉开了一幅木材造物的“大千图”,就像道家说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从木到五行,从五行到万物,这些作品就像是从木头衍生出来了一个大千世界。你也可以认为其中的很多作品不是雕塑,或者说它不是传统的雕塑,没有基座、没有那么明确的上下前后的方位关系,怎么摆、怎么看都可以。
傅中望《束之行者》 120cm×120cm×250×5 木 2016年
傅中望《束置》 尺寸可变 木 2016年
雅昌艺术网:《随方就圆》、《迁徙》、《无边界》、《靠椅》每一件作品形态都非常不同,我们似乎又很难把它们归为某个特定的系列。
傅中望:《随方就圆》的形态看起来比较简单,就是一个近似于圆形的雕塑。但是它也并不是单纯的圆形木作,在这件作品中,我保持了我对榫卯的基本创作理念,用了比较短的木头以燕尾榫相连接。其实最初看这些材料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下去,我就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做,做完之后我发现木头之间像是在对话,或者说是有一种语言的对接。这有点像画画,它的魅力在过程中慢慢显现出来,结构与材质的力量以及意义指向越来越明确。
可能在观众看来,《迁徙》会是最直观的大千世界的一个局部。我选了一批生长状态很自由的树干来做这件作品,这些树干有点类似于蛇,树枝的枝节部分像是蛇头,有一些小的树枝分叉我进行了保留,看起来就像是蛇长了很多脚一样在地上不断地爬行。众多的线性形态朝着某个方向移动,显示出某种述事性情景,也有一些沧桑的宿命感。在我们这个匆忙拥挤的时代,人类和动物都像是这多足蛇一样,不断地朝着自己期待的或者更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方向去迁徙、去寻找,寻求一个舒适的空间或者适合自己的位置。
《无边界》是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一件作品,做完之后放在地上,看着它就像是一张网络覆盖在地面。关于网络的说辞我们听见过很多,对于这件作品,如果想要有明确指向寓意的表达,我想在把它放置在某一个展览现场形成特定语境中可能会更确切一些。
做《靠椅》之前,我画了很多草图,都是一些形态很自由的构想,我想要的是一把就像是从天地之间自然生长出来的椅子,如同造物之工,没有雕琢痕迹,后来根据材料做出来的两件《靠椅》,一个肆意生长,一个恭谨端庄,相衬相融的效果倒还是比较出乎我的意料的。显然作品很依赖于材料本身的形状,我们中国人常说“因势造型”,这个词用在木材的雕塑上十分贴切。这次的木材是枸骨树,枸骨树的材质偏硬,以前是用来刻印章的,所以我更依赖它本身的枝干形态,有时候一些不错的作品构思,不一定有合适的材料去做,所以我更多的是从材料本身来考虑可以做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傅中望《随方就圆》 直径150cm 木 2015年
傅中望《迁徒》(局部)尺寸可变 木 2016年
傅中望《迁徒》尺寸可变 木 2016年
异质同构:脱离傅中望的榫卯风格
雅昌艺术网:那我们可以认为,材料本身的特殊性是带来这批新作形态不同的重要原因吗?
傅中望:雕塑的历史、建筑、家具的历史其实是材料与技术的发展史,如我刚才所说的,其中很多作品是根据材料本身来进行创作的,当一个有特点的材料物品摆在眼前时,我会思考、尝试如何让材料转换成作品,所以产生了很多和以前不同的作品形制。我的展览不多,创作时也不会考虑市场问题,因此我不会为了展览、活动去创作。我平时不断地做作品,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有一种想要表达的欲望,这种不间断的创作积累也是作为一个艺术家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我曾经提出过“异质同构”的观点,榫和卯的连接在本质上就是寻求一种关系,一个物体和另外一个物体或者另外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在这几十年,我一直在拓展它,不希望自己局限在材料、载体或者某些造型的制作上。
雅昌艺术网:您是如何看待这批作品的变化?
傅中望:从视觉上看起来和以前的作品是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榫卯作品的延续,材料也仍然是木材,只是在具体的结构上发生了变化。现在榫卯结构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结构属性的榫卯,而是观念形态上的榫卯。
80年代中后期,我开始从中国传统资源中寻求自己的表达方式,希望自己能够从本土的角度介入艺术,让作品和当下发生关系。所以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技术上来说,我的创作其实就是按照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说一些想说的话,因为我始终觉得个人是有局限性的,做任何事情只能做我擅长的,而不是什么都做。我很欣赏新媒体艺术,但是它们涉及到电脑技术、涉及到数字化编程,我感觉我就很傻了,也没有办法去做。我也很欣赏行为艺术家的勇气,他们能够非常直接地用自己的身体去表达,这个我也做不了,因为我很害羞,没有这样的勇气。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也就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艺术,就像是2014年我在西安做的个展“轴线”,它抽出了我生活轨迹的线索和艺术创作的线索,这么多年来我始终在这条线索当中,有时候偶尔脱离轨道,有时候左右徘徊,但是方向始终还是在沿着这条线索走,至于是往前走还是往后走都说不清楚,至少我不断地在这样思考、这样创作。
很多人认为榫卯结构是傅中望的特点,但是我并不想这种东西太风格化,样式化让它变成我的标签。当代艺术更多的是强调它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地在这个语言体系中去寻求意义。所以具体的作品变化并不是那么重要,它毕竟只是这个线索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过程。
傅中望 《无边界》(局部) 80cm×17cm×12cm(单体)木 2016年
傅中望 《无边界》 80cm×17cm×12cm(单体)木 2016年
傅中望《靠椅》 50cm×60cm×110cm 木 2015年
傅中望《靠椅》 65cm×70cm×150cm 木 2015年
“相生相对 就是榫卯”
雅昌艺术网: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批作品理解为您“再谈榫卯,心境不同”所带来的变化?
傅中望:现在榫卯对我来说是一种观念形态,是凹和凸、进和出的关系,是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想清楚它的本质后,会觉得任何相生相对的东西都可以用榫卯来解释。
前几天看一个影像作品,一辆甚至连顶上都坐满人的火车驶向隧道,它不是一种榫卯吗?遍地凸起的大型建筑物,在建筑之前,向地下深挖数十米,这不是榫卯吗?我们穿衣服、戴帽子、穿鞋子在我看来也都是可以用榫卯关系来解释的。
把这些东西想得透彻以后,你就可以把任何东西放进榫卯的概念里进行表达。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生命个体,我利用某种视觉媒介,通过帽子、建筑、火车、现成物、木头传达我对社会各种复杂关系的思考,这和我在早期用榫卯结构寻求艺术语言确立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它走向的是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最开始做榫卯系列的时候,很多人质疑说把榫和卯的关系做成造型到底能不能算作雕塑?雕塑的概念难道不应该是通过雕刻来造型?以前我们做雕塑,一定要做人物,做场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雕塑像是一个人做的、绘画像是一个人画的,没有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艺术样式,更不可能有观念形态的东西。可是我们再看看今天的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艺术,充分体现出当代艺术的个性和思考形态的多样性,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开放与包容。传统文化资源亦可以重新利用和发生意义。
雅昌艺术网:您曾经提起过,在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家里的椅子就是您做的,在您看来,您当时做的椅子和现在做的这两把椅子有哪些不同?
傅中望:这两种在不同时代背景和个人状态下产生的椅子,如果要说不同,很多都是基于大的社会背景而引发的;它们之间的相似在我看来是更有意思的,在我个人的审美线索中,五年级的那套桌椅就已经具有了一个小小的雏形,我并没有意识做生活上的审美,甚至那时候完全不知道“审美”这个词、这个概念;如今的这两件《靠椅》,也是毫无意识地,但是却又是在我将审美变成作为艺术家的平常工作中的一部分后日积月累起来的艺术审美。
在我成长的少年年代,经济条件稍好一些的家庭,会在客厅摆上一张桌子,桌子旁边分别一把靠椅,中间一幅中堂,中堂两边还有对联,形成很有中国家庭形式感的堂屋结构,我从小就很向往家里拥有这样一套,这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其实是很奢侈的想法,大概五年级的时候,我就自己拿了锯子、斧头、凿子找到各种废旧材料做了一套这样的家具,得到父母和街坊邻居的夸奖。后来我还按照画报做了弯曲桌腿的茶几。到了中学,70年代中期我又做了当时很流行的穿衣柜,这是我们家最大最好看的家具,左边一面大镜子门,右上边还有一个小玻璃门,右下方连续有五个抽屉,柜底有四个虎腿。那时候年轻人结婚少不了这个,这个穿衣柜用了40年至今完好。做木工的兴趣和经历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造型意识,并且尝试把这种造型进行审美转换,可以说木工经历是我后来从事雕塑工作的重要因素,也为我对榫卯的好奇和尝试开启了一闪具有实践基础的门。30年的木作,我始终没有放弃木作和“用”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定要说有哪些不同,因为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经历的变化,我对木作形式的讲究越来越成为自觉或不自觉的审美要素。
雅昌艺术网:谢谢傅老师!
傅中望《心质》 尺寸可变 木 2016年
傅中望《消失的木构》(局部) 尺寸可变 木 2015年
傅中望《消失的木构》 尺寸可变 木 2015年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