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2300期】高振宇:紫砂壶制作工艺的造型语言
2016-02-27 08:25:50 赵玉玲
【相关链接】
良渚这个展览,(正好北大举行良渚玉文化展)良渚离开宜兴也就一个小时不到的车程,就在宜兴的南面也就是很近的一个距离了,那个是五千多年之前的一个遗迹,这次这个展览非常重要。我也是对这个非常有兴趣,因为什么呢?因为玉是我们陶瓷文化有一段时间,甚至到现在都是在追求的这么一种造型上的一种表达语言,也是一代一代的人把玉的这种造型语言融入到了我们陶瓷文化里面去。
我跟老先生(顾老)在一起的时候就是说经常聊天,然后给我看一些他收藏的一些古代的东西,但是他的东西其实并不多,收藏的古代紫砂。那个时候他就问我,他说你这个西方的东西也看了,现代的东西都看了,他说你想学点儿什么?我说你教我一个紫砂里边你认为最传统的就是紫砂壶。结果呢?他教了我好几件,一个是掇只壶,就是看到的这件我带来的这把壶;一个是叫寿星壶,那个寿星壶可能大家知道紫砂壶的,这个壶是北方民间用的一个大的壶,过去在老北京、河北这一带经常用的这种大壶,大紫砂壶,这个里边就是说温习这种东西确实可以发现很多很多我们做紫砂老祖宗的这种聪明才智,工艺上的一些东西。
那么我第一把学了这个壶以后老先生给我画图纸,然后配尺寸,就开始动手做掇只壶,第一把壶做完以后我就跟先生讲,我说你怎么说给我壶上写两个字,题字,顾景舟先生就很高兴,他说我自己很少在壶上写字,也就是打那儿时开始我说你就写嘛,这个是老先生其实他的字非常好,天天练毛笔字到80岁的时候手也不抖。一边是淡泊名利,一边是写了几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句子,“继承重传统规范,创新贵精神内涵”,传统规范跟精神内涵这两点,这个是老先生在我做的第一把掇只上写上这段话,是对我的一个勉励跟要求。这是做这把壶的时候他坐在我的位置上打这把壶身筒。 回国以后那个时候国内已经大家都开始造房子,我们家砌了一个房子,他也砌了一个房子,挨在我们家边上,走路大概是要他走慢一点十分钟,我走快一点五分钟,每天下午就是我们在一起,在我那儿就教我做做壶,吃个点心然后我送他回去,每天如此。
这个就是后来我,隔几年我就会做一下这个壶,对这个壶的形体温故知新,越来越理解。
大家看这个掇只壶,全手工打制的壶身,这个壶身其实最有特点的是这个肩,这个肩膀,似有若无,其实这个叫做什么呢? “刹凹”,“刹凹”就是在一个球形圆体圆球形的这么一个壶上,用竹子的凸起的弧线轻轻地按压它,压出这条反弧线来,这个正弧线过渡到这条反弧线,这么一压下去以后自然而然的这个肩膀就起来了,我们前面讲到就是说这个紫砂壶下面是封住的,上面有一个小气孔,这个小气孔在我们在制作这个壶身的时候是用软泥给它封上的,于是里边就是充满着空气,所以当你在晾制、压制它的时候,它泥跟里边的空气自然会形成反弹,这个反弹你在制作的时候就感受到有一种什么呢?就是泥本身的力量跟里边空气的力量,就好像是一种内在的能量,你在压它的时候,你跟它进行着对话,你压多一点,这个地方会裂,反弧线压多了它的极限到了它会裂;压得不够这个地方今天出不来,所以恰好在那个时间段,你停住了以后你发现它这个肩非常非常美。
我所以讲跟欧洲那些朋友讲我说你看这个很像是中国人做的衣服,形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内在的生命,内在的能量。你看它的这个侧面,侧面这个弧线,从这个两个就是口线到底下这个线,盖线到口线这个里边正反弧线的结合翻转到这个之间的这种关系,一直到壶底的正反弧线这个我没拍,包括壶嘴的圆孔的开孔它是椭圆形跟壶整体的连系。
这个如果是五分的话,上三分,上3/5,下2/5。这个如果是口盖之间的关系略微感觉上大一丁点儿,这个一丁点儿是怎么来?已经精确到了没有办法,因为它是泥,它毕竟不是钢铁,怎么去衡量它,这都是在工艺过程当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利用这个泥的这种干湿度之间的一点差别,同样的尺寸画出来的不同的大小才会得出这样的一种微妙。而且从壶嘴里边壶盖上面这个小孔它的开孔沿着它这个边缘你可以看见这条弧线一直在变换,一直在游动,没有所谓死角,因为有死角气就呆滞,所以起承转合、阴阳转换一路过来一直到壶底最后变成一个平面,都讲究,都要讲究。这些里边都要有形,都要有形态,包括这些里边细微之处都有一个小型的翻转给它过渡过去。
这个只有在哪里看得到,有一样东西能够看得到,那就是最精最好的明式家具,这个里边会体现出形体的美,你看反过来看那个壶把,我刚才讲到壶纽的时候西方人说做一个壶乒乓球不是一样的吗?乒乓球放在桌上,他给人的感觉是飘起来的,是往上浮的,但中国人处理这个壶形整体的造型,他在创作的时候他已经设定成一个什么呢?你坐在官帽椅上跟放在八仙桌上这个高度的视觉关系,它有一个45度角左右的一个俯视角,所以在这个角度之下这个壶放在这个桌子上它体现出来的这种完美,是这样的圆形,只有这种的圆弧在桌子上你看它这个圆球是最饱满而且是最圆的,而且这个纽它是紧紧地扒在这个壶体上不飘离于这个壶体的,这个就是我们紫砂传统的这个厉害。
大街上的壶我们都远远一看这个人没有受过传统训练,什么叫做传统规范,这就是传统规范,你一看这个壶把子,一看把子你视觉上看微微地觉得这个地方有点儿丰满,两边非常得润滑的这样过去,然后这个地方不显得伶仃,不显得瘦,实际上做到这个视觉效果你会在做的时候发现初制这个壶把的时候这个地方非常得鼓胀,甚至视觉上感觉是两头小中间粗的,才能出这个效果视觉上,这个就是什么?这个就是传统规范,从拍打的过程,晾制的过程,一直到局部这些形体,这些附件的添加,没有一个不是按照这种章法在走。所以就是自己在紫砂上有了这样的一些理解,但是同时也是一直在思考我们紫砂的创新的问题。
1995年开始我对紫砂造型的构成元素来进行了研究,总共做了这三个系列,一个是历史回顾系列,一个是青铜遐思,一个是玉的憧憬。做这三个系列其实我是这样想,我曾经对中国的历史微稍尤其是汉以后做了一下造型总结罗列,以后我发现其实用一条线可以来表达这么一个时代,比如汉代的双曲线形,唐代丰满的圆形,宋代的流线、抛物线形,明代的这种直线加小弧线的转折。
用这些造型元素构成一些器物,创作的汉唐宋元明清这么一个系列。
这是一个双曲线形,汉代的艺术都很强悍,就像拉开的弓一样的这种双曲线;这个是唐代的系列,实际上这个是一个跟我们河南出土的一件唐代的器物的造型变化过来的。这是宋代的一个流线型。这是元;元因为骑马民族,更多地有一些草原部落的这种符号特点,大家可能会问这个壶怎么做成这样,那个茶叶怎么弄出去,其实大家误解了一点,就是什么呢?
在这个日本的小盒子上“孟臣茶壶”,但是与此同时还有一件东西其实是我们中国明代的时候明末清初传过去的叫“煎茶道”,形成了日本这个用茶碗喝茶以外的一个流派,这个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要讲时间会很长,煎茶道它里边有两种茶壶,一种就是长流细嘴的这么一个大壶,这个充当着叫水注的作用,一个就是小小的小壶,过去的人确实很讲究,他不会说是粗杂的器物放到茶席上来用,就像我们边上放一个农夫山泉的矿泉水瓶子然后倒在壶里边来烧水,当然那个时候没有这种塑料瓶了,诸如此类希望有一个水注加进去。
这个是明,明是直线小弧线之间的那种,清就是弧线的反复,当然清代的东西有繁缛这么一说。
这个是根据青铜的一个尊所做的这件壶,这件作品器形也比较大,过去也有人叫做三筋瓶的,也有三个玄线,这个是根据青铜的造型,把它创作的紫砂壶。
这个我的这些作品都是手工制作,拍打的。可见永字八法,从圆珠壶开始其实是这些形体的累加、反复,它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形体出来,这上面的线都是用软的这个泥加上去,我们叫“敷线”然后会用一个竹子的一个规范的小的工具,给他刮出来形成这么一种线。这个就是根据玉琮,大家可能待会儿下课看到良渚玉琮这个器形,方圆相寓。
(责任编辑:陈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