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RON LOGO](http://pubunder.artron.net/pubimgs/news/artron_logo.png)
【雅昌讲堂2302期】高振宇:紫砂壶制作工艺的文化内涵
2016-02-28 08:30:19 赵玉玲
【相关链接】
这把壶其实是我父亲,创作了一把叫做“集玉壶”,它有集玉器之大成这么一个意思在里边,这把壶当时他一经设计以后就像我们栗老师曾经讲玉厂设计的壶形非常得好,玉厂设计的壶形集壶、扁珠提梁壶、卧虎壶、双龙提梁、百花提梁,都是我父亲的作品,他当时肩负着一个什么任务呢?就是他创作这些器形,创作完了以后由我母亲制作出原稿原件,然后要把它变成一个成熟的一个模具产品,投放到生产,让工人们大家都能做出来,因为这个形体比较复杂,不是一般手工能完成的,所以当时他设计了大量的这样的作品,而且那个时代里边非常受欢迎,有些台湾朋友甚至在问,他说这个集玉壶到底是清代什么时候或者是什么年代的,他们都已经融入到了历史,都没法辨认这个是现代创作还是过去的,最早的几件作品一件是被****带到日本去送给日本首相作为国礼,一件还有现在一件是在中南海那个紫光阁里边,我有一次进去的时候看到那个壶还在那儿,架子上,是我母亲做,我父亲设计的,这么一件东西。
很多年之前就是我正好是也差不多这个季节稍微再早一点我就制作了这把壶,但是把我父亲设计的这个集玉壶更加把它简化一点,去掉了腹部的线,因为手工它这个线是没法做的,然后在壶底下我写上了八个字“集玉之音,埴以奉君”, 埴是做壶的意思。
这个就是良渚玉的,非常典型的一个形态。底下是四片泥片相接,这个壶形很小,壶纽采用了一个玉璜的那种形状,调砂,这个砂调得很粗,玉器的这个(系列),那么从2000年开始,我的创作,从文化艺术方面就是去寻找这种创作的灵感,尤其是一些文化现象,这个里边我做陶瓷的人所感受到的紫砂的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两点。一方面我刚才前面这堂课有讲了,它磨炼成这么一个成熟、细致、精密,可以说是这么完美的一种工艺的状态,我们中国人造物的这种精神;但是另外一方面精神内涵方面它怎么会有这种东西的产生呢?我们要追问这个问题。其实这是我的一个课题了。实际上精神性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说这个工艺如何如何,工艺好的东西多得是。
那个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陶工的自觉,跟文士风骨在紫砂里边的体现。陶工的自觉就是说这一点来讲过去做陶到现在,没有哪一人说把陶瓷作为一个自我表现的对象来做,或者陶瓷里边这个东西是我做的,来强调这种东西,恰恰在紫砂里边很早就有。
紫砂是全世界所有陶瓷里边,最早从头到尾把自己名字写在上面这么一个门类。从我们紫砂从供春,时大彬开始,明万历,甚至正德是最早的紫砂壶,那个时候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陶工说持之以恒把作品写在下面。当然有人抬杠说,你看秦砖汉瓦上还留有名字呢张三李四。但是那个不一样,因为那个可能是包括过去的那个叫秦始皇的王陵里边出现的那些兵器宝剑,吕不韦造,吕不韦监督的,有这样的,它跟这个我们紫砂上留有自己的人名它是不一样的。
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的时大彬名字打刻在上面,供春打在上面,这是陶工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一个工匠,一个匠人,他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艺术家,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艺术家这几个字,或者说是艺人来看待。
还有一个就是说紫砂跟文人之间的结合。明代最早的时候我们知道有董其昌、陈继儒、王世贞等,这拨人所谓苏州这一带“吴中”的文人,娄东这一带的文人参与到紫砂里面来,他们这些人把紫砂看作是一个跟他们书画平等的这么一种东西,并且把这种文人的这种风骨带到了紫砂里面去。顾景舟先生他一直反复地在我面前讲两个人,一个是时大彬,一个是邵大亨,他说我往前看一百年,邵大亨;再往前看时大彬,所以我这个就是分成两个创作阶段,对于这两个人的作品做一些研究。
一个是“大彬遗风”,时大彬是公认的把我们紫砂工艺推向成熟的,并且在壶上留自己大名的这么一个人,当然同时代也有其他人,但是属时大彬为代表。他的作品里边我选用了三件作为我来复制,或者是说再创作的这么一个对象。一件是隐元隆琦高僧爱用的壶,这个隐元隆琦这个大和尚所以说又是需要可能一堂课的时间,他是明末清初的高僧,在顺治十一年的时候,实际上当时他就带着自己的僧侣团,就到了日本。他当时传播了什么呢?到日本以后传播了最重要的我前面讲过的叫“煎茶文化”,整个的煎茶道文化。那么用紫砂壶泡茶的这种方式,当时在日本的话因为过去他们还只知道唐宋茶,要用茶筅打茶,要用茶碗喝茶。但是隐元隆琦高僧他是用一把紫砂壶来给大家泡茶,这把紫砂壶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幸见到了,时大彬所制的一把明代的时大彬所制的一把原作这把壶在日本被保留下来。这是其中一件。
另外一件第二件就是我们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时大彬作品,被朱漆堆雕的一个四方壶,它的底款在油漆的底下隐约可见时大彬制,这个在紫砂展,在书里边故宫都有发表过,上面雕了牡丹花等等。
另外一件是南京博物院天香阁制的,这个是时大彬的三件。
另外邵大亨我选两件,一个是掇只壶,一个其实是这把德钟壶,但是我这儿就用了钟德壶“图片”。
煎茶道在日本一直流传着,他把这种方式冠之以道,实际上是为了固定住明代到清代我们的中国文人传给他们的这种形式,所以我们要去了解他,我们要知道他的冲泡方式跟我们中国的老祖宗的这种状态很也许更加接近。
这是我上次办了一次活动,我把日本的一个煎茶道的家元(日本称流派的主持)请到北京来表演煎茶道,用茶壶泡茶的这种方式。
(责任编辑:陈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