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赵世信:记书法思想者李强
2016-02-29 11:05:12 未知
初识李强,即被他那挺拔雄健的大侠威仪所吸引,让我不由想到古代那位手握长剑高歌“风潇潇兮易水寒”的燕赵壮士荆轲,想到那位罗丹享誉世界的著名雕塑“思想者”。他明亮深邃的目光很是吸引人,那里面匿藏着书法的热情,对书法的思考和自信。
王澄先生曾为李强著书《流行歌曲行书帖》写跋文,文里写到,“是字,更是画;是诗,是一曲拨动心弦的情歌。我却不自觉地当了恋人。”王宝贵先生也曾煞有介事地说,自己曾经专门临摹过李强先生的字帖。以两位王先生的学识和操守,绝不会轻易推崇一位年轻的书家,这引起我对李强的注意。
李强与一般书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对古文字的研究和实践,再就是对书法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毕业于河大美术系的李强博学多闻,和他聚首谈艺,总能听到一种交响乐的美妙混响。他和周俊杰合著的《论书法新古典主义》当时被书法界炒得沸沸扬扬,成为当代书坛书法理论界的一个著名论点。至今还是余响不断。
李强以书法为终极追求,不仅注重书法的技巧,更有一种“技近乎道”的理性思考。他和同道们提出的“书法新古典主义”学术主张即是例证。李强好读书,古今中外,经史诗文,无不涉猎。故而思想活跃,兼容并蓄,且试图从大学术的氛围中寻找一种对书法的人文关怀。
李强对丰富多元的东方文化无所不爱,并把视角投向韩国,他和韩国书坛巨擘金膺显有着忘年交,并由此结识了韩国文化界、书法界的一大批学者、书艺家,又曾几度去韩国考察、交流,举办个展,增进了双方书法艺术的交流。
不仅如此,李强通过对西方文艺史,尤其是对西方现代艺术史的研读,提出“创新”是其灵魂所在。并苦苦冥思东方文化如何在传统基础上求新求变这个哲学问题。李强认为,书法创作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更传统,走入古字系列,走入简牍帛书;一种是现代派书法创作,追求表现主义形式的直抒胸臆。
在书法实践中,李强力求在夹缝与荆棘中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使他常常处在传统和创新的两难境地,使他的书法人生蒙上一层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
李强曾经说过,“书法的原则性似乎不大可能,我们每位书法人似乎都是一位演奏家,天天在演绎着王羲之、颜真卿的‘ 圣乐’。作为一名优秀的演奏家已属不易,想原创出一件作品,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智慧和代价。”从中可读出,李强不屑于只是充当“演奏”前人作品的“演奏家”,而是在苦苦寻觅演奏“自我”的旋律和音符。
楷书 自作《四愁诗》中堂
且不论这些学说是否被人们所接受,其精神是可嘉的。其有别于众生喧嚣的思想者,在艰难的探寻中总是孤独的。在他 寂寞前行的路上,我为他送上鲜花和掌声。
李强从美术家介入书法家,做过报社编辑,所以他的书法节制谨严,气象端肃而不涣散,结构紧密而不困闷,从内向外都散发着一种艺术与装饰之美,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优雅。李强沉浸北碑,上窥汉隶,潜心楚篆,汉简,帛书,他试图从古文字中,尤其是楚简文字中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一种个性书法语言,让这些虽经废弃的死文字变成活的生命,追求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他在写《滁州西涧》这首唐诗,就很好地融入了楚篆、简牍、帛书的特点,欹侧顾盼,线条古朴又真趣跃然,“幽草”、“黄鹂”、“舟”几个字更显妙而多姿。对古文字的书写复活了它的精神内核。一幅书法,犹如一幅画卷,给人带来悦目赏心之美感。
自作诗 《夏尔西里赞》条幅
当然,李强在习古文字时,也旁涉章草及“二王”的草书,行书更是写得奇崛峻拔,刚健婀娜,极富个性,据他讲,他的行书得益于《唐宫女墓志》,这是一种信笔而书的手法,给人天高云淡的感觉,李强的行书风格由此化出,自有一种天然洒脱的味道所在,让人咀嚼回味。
【作者简介】赵世信,笔名田夫、霞文玺。1942年8月生,河南虞城人。现任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艺术协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兼河南省分院院长,河南省人大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河南省直作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书法协会顾问,河南留余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王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