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西方玻璃曾是中国古代斗富宝器

2016-03-04 09:17:07 聂灿

深博展出的200余件欧洲玻璃艺术珍品惊艳深圳

  为期100天的“琉光璃彩——欧洲玻璃艺术史珍品展”正在深圳博物馆举行,200余件组来自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的欧洲玻璃珍品惊艳登场,吸引了众多观众。

  据悉,此次来华巡展,是中国和捷克之间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该馆精品首次大规模在深展出。结束深圳站的展览之后,这批精美的玻璃艺术品还将奔赴浙江、安徽和湖北,于明年6月回到布拉格。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对外交流部主任度山先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结束中国巡展,这批玻璃珍品将在捷克进行“修整”,在一段时间内,它们将存放于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短期内不再外借展出。

  最早的玻璃出现于公元前5000年

  玻璃是一种充满张力的神奇物质,极强的可塑性造就了它变幻无穷的非凡美丽。与陶瓷在中国各历史时期举足轻重的地位相类似,玻璃在欧洲的艺术发展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度山介绍,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创立于1885年,其收藏的玻璃工艺品被誉为集欧洲玻璃工艺艺术之大全,其中以波西米亚玻璃最具特色,藏品数量达4万件。这些玻璃珍品产自欧洲数个国家和地区,它们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充分说明了欧洲玻璃工艺从诞生到发展再到繁荣的历史轨迹。记者现场看到,此次展览选取了古代、中世纪直到近代的各个重要时期的制品,以及各主要代表性艺术流派的精华和杰作。

  度山介绍说,目前已知最早的玻璃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罗马帝国时期,玻璃制作广泛传播,腓尼基人发明的玻璃吹制法在玻璃制造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威尼斯玻璃器见证了玻璃业在16、17世纪空前的繁荣状况,热成形玻璃和冰裂纹玻璃都是当时最流行的玻璃精加工技术成果;17、18世纪,高品质无色玻璃在中欧出现,玻璃的刻磨雕花技术成为主导装饰工艺;18世纪,波西米亚是制作彩色玻璃的领军者;19世纪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第一件英国制虹彩玻璃。

  玻璃并非西方专美

  徜徉于世界玻璃长河中,不禁要问中国的玻璃史——玻璃难道是西方审美的专利?“其实不然。”策展人、原大连现代博物馆馆长刘广堂介绍说,“玻璃并非西方专美。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玻璃,但却始终未成大宗,与中国的陶瓷业相比,显得暗淡平常。”

  刘广堂认为,这主要与东西方文化背后不同的审美情趣有关,“西方的玻璃崇尚的是宝石般耀眼的光芒,而东方审美优雅含蓄,推崇的是典雅温润的玉石光泽,于是,玻璃在西方世界大放异彩,而中国的陶瓷享誉世界。”

  刘广堂介绍说,玻璃这种材料出现在中国要比西方晚很多年,中国玻璃的产生可能是受到西亚玻璃的影响,但是新建立起来的玻璃业很快就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融合,生产玉的仿制品。“从考古发现来看,春秋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出现了西亚的钠钙玻璃珠饰。战国时期中国工匠就能生产外表上与西亚玻璃珠饰相仿,但是成分完全不同的铅钡玻璃。战国两汉的铅钡玻璃主要生产不透明或半透明的仿玉产品。至此,玻璃遵循的还是美玉的审美原则。”

  “西方玻璃是南北朝斗富的宝器之一。”深圳博物馆展览部主任李维学介绍说,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方进口的玻璃器成为奢侈成风的世家大族互相斗富的宝物之一。有不少诗文赞美玻璃器,最著名的是西晋诗人潘尼的《琉璃碗赋》,歌颂了玻璃碗做工精良,透明度很高的特性。

  “从考古出土的玻璃器可以看出,中国古玻璃存在着两个系统:进口玻璃和国产玻璃。这两个系统的玻璃不仅存在于隋唐之前,也存在于隋唐之后。经丝绸之路从西方进口的玻璃器一直是中国上层社会争相追逐的时尚奢侈品。中国国产玻璃的产生和发展与东西文明的交流和碰撞相关联。虽然未发展为中国主要的手工业,但是中国玻璃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印记。1922年,由中国和比利时合资在秦皇岛建设了我国第一家大型玻璃制造企业——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中国玻璃工业发展之门,中国第一块机制平板玻璃在这里诞生。民国时期的中国玻璃器以实用器为主,大量日用品走进千家万户,平板玻璃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这其中不乏工艺精湛的艺术品,体现了中国设计师和匠人们的创新精神。”刘广堂说。

  东西方文化交融互汇

  展览中,产地为南波西米亚的中国风杯子,香薰、盘子等玻璃展品,乍一看极似中国瓷器。李维学表示,不同的艺术品折射出中西方文化各自的发展脉络,由此可以看到双方的审美情趣的不同及东风西渐、西风东渐相互交融的过程。

  李维学说,由于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广泛欢迎,声名远播,具有浓郁异域色彩的东方艺术风格也成为上流社会追捧的对象之一。在欧洲的玻璃艺术史上,中国风也占有一席之地,既有仿中国瓷器艺术的玻璃器,也有欧洲人想象中的东方题材和东方纹样的玻璃器。18世纪欧洲生产的中国风玻璃制品风靡一时。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风金彩纹样,既有光面效果也有磨砂效果,开始逐渐流行。

  “与西方盛行一时的‘中国风’相似,中国也刮起了‘欧罗风’。”李维学说,17世纪晚期,中国与西方的商业和外交往来频繁,欧洲的玻璃以及画珐琅器皿受到了中国皇室、贵族、官僚的欢迎。1601年利玛窦进贡给万历皇帝的礼物就包括两个玻璃三棱镜。此后,中国的传统技术借鉴了欧洲的技术革新,使中国的玻璃制造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清康熙年间,皇帝曾不只一次接受传教士进贡的欧洲礼物,玻璃被视为最珍贵的贡品之一。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敕命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建立玻璃厂,德国传教士纪里安(1710~1720年被授钦天监正职)为技术指导,训练一批来自广东和山东的工匠。玻璃厂一方面为皇室生产数学和天文学仪器所需的光学玻璃,另一方面制造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高质量的玻璃器皿。随后,乾隆朝进入玻璃制造的鼎盛时期,品种最全面最丰富,工艺最精湛最先进,堪称清代工艺美术发展的黄金时代。”李维学说。

(责任编辑:顾盼)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