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访】李继开:“自我的疏离——精神与现实的冲突境遇”
2016-03-12 09:54:39 洪镁
导言:“我毕业的时候29岁,已经挺晚了,在那一年,我从四川美院毕业到湖北美院任教。所以我的生活工作经历基本上是从美院到美院,在自己这些年的日常生活里,我的思考与实践,最后都用力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上面。”从美院到美院,始终在做自己喜欢的艺术。在2016年3月11日开幕的“睡着的农夫与麦浪——李继开个展”上,他让我们看到的是属于李继开非常个人化的对当下的感受与表达。
“李继开生于一个理想主义年代,那是一个充斥着革命话语的叙事方式的年代,是集体主义世界观、价值观横行,而鲜有个人情怀和个人主义表达的年代,但他又真实地生活在一个物质主义的功利的现实世界。现实的窘境导致李继开的视觉思考不能不带有他这代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问题”,在这样的理想主义年代,李继开觉得“挺无聊的”,他发泄这种无聊的方式是以朴素的方式进行艺术“劳作”,是在循环的生理周期中寻找刺激点,也是在恒定的个人感受中逐步地去靠近历史与现实中的自我。
艺术家李继开
我的“自然生理周期”:厌烦了就去做别的
雅昌艺术网:“睡着的农夫和麦浪”这个展览名称挺好玩的,是在描述对这两年新作品的视觉感受吗?
李继开:“睡着的农夫和麦浪”是我一件近作的名称,刚好这个名字也比较中性,在想象和视觉上发挥的空间比较大。
我做作品不会刻意要去做成什么系列,对于工作的结果也没有太强的目的性,基本上就是呈现最近感兴趣的一些想法,并且在过程里渐渐去靠近自己想要的。毕竟形式和内容是结合在一起的。感兴趣的点不同,你自然会去寻找相匹配的技术、寻找相关的一些东西。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会在2015年到2016年集中开始以素描的形式进行创作?
李继开:材料永远不是第一位的,我对用综合性材料创作的兴趣不大,但是我也做过这些材料的作品,不会特别排斥。其实创作对每个人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不一定能够很准确地找到我想说的,但是我知道怎么去避免我不想做的,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往往会受到很多概念的干扰,有时候你做了作品觉得很有道理,但那并不一定是你喜欢的;也有很多次,你喜欢的作品不一定能够生效,却会带来偏执的、长久的影响。因为绘画是一个很古老的行当,它始终是很个人化的行为,你喜欢这根线条粗一些或细一些,你喜欢用什么样的背景来烘托氛围,它要求的不是“新”或“旧”,而是你有没有这个信心、这个兴趣把你想说的表达好。
我在2015年的展览上用了一些小手稿,感觉还不错。这些素描它不那么完整、不那么用力,但是这都没有关系。所以后来在偶然的机会下我开始尝试用宣纸和木炭条画了一些大的作品,一方面可能是换了比较软的材料的原因,我以前对素描并没有太大兴趣,画这一批作品却发现很顺手。
持续画一个阶段,我可能画四五张人就放空了,这个时候我会停一停。如果只是获得劳动上的快感或者数量上的积累,我完全可以做得更多。这样的过程对我来说有点像一个自然的生理周期,永远会因为一点小触动生发出一系列的大作品,做一段时间厌烦了就去做别的。
李继开 《微光》 70cm×70cm 纸本木炭 2016年
李继开 《队伍》 70cm×140cm 纸本木炭 2016年
李继开 《睡着的农夫与麦浪》 65cm×125cm 纸本木炭 2016年
作为劳动的艺术:“它的本质就是这样”
雅昌艺术网:所以您不会太多地去考虑、解说作品的意义?
李继开:我不会去考虑为什么要做这件作品,因为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劳动”的过程,有一些想法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完成,完成之后自己会对它进行评判。
雅昌艺术网:您的艺术“劳动”观是怎么形成的?
李继开:每个进行艺术实践的都应该会有这种体会,它本身就是一个劳动。大多数艺术家自己动手创作,甚至有的艺术家还会自己做材料。
相比其他形式的劳动,作为绘画的工作者面对的,是个体在绘画本身久远的历史源流,又置身于复杂的当代现实之中,想要做出有意思的东西又不违背自己的初衷当然是很难的,背后肯定先有感受、有思考才有创作。
雅昌艺术网:这样的观点似乎和艺术与情感、观念的相依相生有很大不同。
李继开:我始终认为,艺术创作它就是一项劳动,无论是历史上的大师还是国内外一般的艺术从业者,都需要有基本的劳动量来支撑。
当代中国的艺术生态是伴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而来。在90年代我求学的阶段,我们也经常在学校办展览,当然是很困难,但是我们也没觉得有多苦,因为当时的条件就是这样、社会大环境就是这样。经历了2005年到2008年的当代艺术市场井喷期以及2008年后到现在的调整期,艺术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多了很多,艺术标准也越来越多。而当年全国美协、全国美展是一个标准,并且是当时唯一的标准。获得海外支持中国当代艺术是跟随艺术市场的发展而起来的,有更多的价值观深渗入进来。
李继开 《风景 2》 41cm×32cm 纸本水彩 2015年
李继开 《绿草》 直径 115cm 布面丙烯 2015年
李继开 《大风景》 200cm×300cm 布面丙烯 2016年
平和的沉重:“小男孩”的忧愁
雅昌艺术网:“小男孩”的卡通形象是您出道的标志性元素,迈入下一个阶段,对这个形象是否有不同的想法?
李继开:外界对“小男孩”关注多一点,主要因为我最早是以这个形象出道的,但是我自己的尝试并不可能仅限于此。一个30岁的艺术家和一个40岁的艺术家,在外人看来也许差别不是很大,但是画画的人都应该知道,30岁的状态和40岁的状态肯定是不一样的,感受到的、关注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一种新艺术的产生有美学上的逻辑和要求,也与社会程度、受众接受度有关,中国还没有形成卡通艺术的审美的土壤,从文化心理上就没有。日本的卡通在卡通的形式基础上产生了不少独特性的文化和艺术形式。中国的卡通更多的是2000年之后市场推动的结果。
雅昌艺术网:您之前也提到您的作品是在用平和的感受来表现生存的沉重。
李继开: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建立在人之常情的基础上,而不是空穴来风地要生造一个概念出来。
我生活中实际上没有遇到太激烈的事,可能在相对平和的社会表面下,对新旧交替的不适应和对未来的迷茫,一个创作者从30多岁到40多岁,多多少少会有变化,但是也不会有太剧烈的不同。繁杂的社会现象不一定呈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但是它对自己的内心和行为都会有所触动。
雅昌艺术网:那您的沉重从何而来?
李继开:每个人都有一些恒定的感受,比如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化、个体所经历的环境变化和身体变化。近十几年以来自己的作品始终都是以个人化的精神世界出发,特别是近期作品,对个人的无限幻想放大到消除自我,并转化到概念化的城市家园,即成为一种无情而又充满情绪化的笔调。在建构中破坏,在破坏中重组知识化的精神乡愁。在对骷髅的描绘中放纵的笔法变成精神的堆积,在城乡之间的废墟与建筑物中去寻找精神的荒芜感,在燃烧的火柴中隐喻个体的生命。是一种个体精神的自残与重构,断断续续地把图像片段变成个体的经验和记忆。从这些表达里投射出自我与社会的镜像,造成了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双重叠加。
事情总是这样,-我们都在面对精神与现实的冲突境遇,这自然的也是存在的沉重感来源。
雅昌艺术网:谢谢李老师!
李继开 《手稿》 13cm×13cm 水彩 2015年
李继开 《风景 1》 41cm×32cm 纸本水彩 2015年
李继开 《白光》 66cm×51cm 纸本丙烯、水彩 2014年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