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阅读走进每个家庭
2016-03-16 08:32:59 魏沛娜
“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推出特别策划——“图书馆与家庭经典阅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众多书香之家,方能构成书香社会。鼓励家庭阅读,培育“读书种子”是图书馆的重要使命,也是全民阅读的重要内容。近日,“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特别策划,围绕主题“图书馆与家庭经典阅读”,邀请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余光,南京大学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深圳国民纪录影视公司董事长邓康延,以及文化学者胡野秋做了一次精彩的对话交流。
怎么看待如今大学生的阅读状况?讲座伊始,面对本次活动主持人胡野秋提出的问题,徐雁称自己现在向大学本科生推广阅读简直是“婆心苦口”。他经常劝大学生要好好读书,尤其要读中外经典。按他的话讲,假如大学生现在不充分利用自己读大学本科这个最佳阅读时段,而整天“身在课堂心在网”,不努力把自己熏陶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话,那么未来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大手拉小手”地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书香宝宝”,然后再成长为一个大学生、一个知识分子呢?“若是如此,这个良性的人文链条就很难实现。因此,有时候得从人生的、家庭的战略意义上来宣讲阅读。”徐雁感慨,如果没有深圳图书馆“南书房”这样的家庭阅读作为起点,没有千家万户的“书香家庭”作为支撑,没有成千上万的“书香校园”作为支撑的话,“那么,将来我们的公共图书馆哪里再会有读者?”
在王余光看来,阅读经典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工具性,比如在中小学阶段重点阅读《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这两本具有工具性的经典书籍即可,到了大学之后想读《论语》《史记》《诗经》,基本就能畅行无阻。二是思想性,读经典是为了思想的汲取。王余光坦言,他并不赞同让中小学生背诵《弟子规》这种有思想性的书。思想性的经典书籍要等他们在上大学之后,具备阅读能力再作出自己的选择。“若没有前面工具性书籍的培养,学生即使自己想读,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就会放弃。所以,我认为这种家庭阅读的传统在近几十年间中断了,这是目前家庭经典阅读状况不太好的原因所在。”
但是,王余光也认为,随着图书馆和学校的努力,经典阅读会走入每个家庭。他讲道,过去的私塾、书院,乃至家庭,事实上都是以经典阅读为主流的。近20年来,随着电视、网络、手机的普及,阅读经典的人越来越少。但在近几年,状况则有所恢复改变。比如有些公司在做家庭经典阅读辅导,体现了一种社会需求。
近年沉迷于收藏和研究民国老课本的邓康延,对王余光的看法深感共鸣。他表示,经典的阅读和阅世都能启迪心灵。然而,邓康延也流露出自己的某些忧虑。“读书不只要去读,还要更多地打开心扉,通畅世界的窗户,豁然开放地和世界交流,我们才能强大。若四周封闭如村庄,只能‘近亲繁殖’,而且是以坏的基因来‘繁殖’,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会一点一点地萎缩下去。”
胡野秋在当天讲座上讲述了他对儿子自小的阅读采取了“放养式”的方法。他认为,学校里的老师和教育专家对经典阅读的态度有时相对保守。比如所谓的“坏书不能读”值得商榷。“我就跟我儿子说,世界上没有‘坏书’两个字。‘四大名著’曾被列为禁书,而现在,‘四大名著’就是经典。”胡野秋强调,阅读有时需要一定的引导,但是不要绝对化。
(责任编辑:顾盼)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