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为“坐”而设计

2016-03-16 15:20:26 张亚萌

理想国(ABS塑料)  王一丰

  作品结合了座椅和木马的功能。使用者既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稳定的座椅、也可以把它变为一个木马。兼具家具与玩具的属性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它伴随孩子快乐成长。

  一个水笔勾画的小人,“坐”在玫红色块上,组成第7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作品展暨国际院校作品邀请展的海报。

  这不就是个椅子设计展么?非也。自2002年此项目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学中启动以来,学院和展方一致强调的是“为坐” —— “我们关注人的行为,而非椅子这样的物品” ,作为本展策展人之一的江黎强调,以前的设计教育都是做椅子、做手机这样的物品设计,而让设计的着眼点聚焦人的“坐”的行为,关注日常生活、日常文化,从中创新,则更有设计的可能性。

  “设计的可能性”也使展览项目得以从2002年至今延续7届。本次由中央美院主办、北京视觉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中央美院美术馆承办的第7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作品展暨国际院校作品邀请展, 3月1日至20日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从国内外2573份作品方案中遴选出104件实物作品展出,并邀请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德国卡尔斯鲁厄造型艺术设计学院、波兰格但斯克美术学院、东京艺术大学、清华美院、中国美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国内外设计艺术院校作品70件;同时在部分作品的展示方式上也突破常规,采用AR (增强现实)技术,观众可以通过现场的小米PAD获取作品的虚拟造型的相关信息,体验数字技术带来的全新观展方式。 “从本土出发:中央美院家居产品设计学科教学回顾展”于3月1日至12日在中央美院教学展厅展出;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江黎主持编写的《回到原点:为坐而设计》亦同期首发。

  “为坐而设计”是以“坐”这一动作命题,引发人们对设计本源,即围绕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坐”的行为、“坐”的方式、 “坐”的环境、“坐”的心情甚至“坐”的美学、“坐”的文化来思考,展开实验性探索和多样性表达。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某一时段、某个地点、某种情怀都会对“坐”产生不同的需求和愿望,捕捉瞬间带来的对“坐”的设计思考,探讨如何解决某种功能上的需求、某种情感境界的表达,或者尝试新技术新材料的可能性。“衣食住行构成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坐立起卧构成生活行为的基本形式。 ‘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行为方式,为‘坐’而设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坐’的主题吸引了众多设计者为此凝聚智慧、迸发活力,题目虽小,却有无限的创造空间,也构成设计艺术历史演变的缩影。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说。

  在展览中,针对医生、儿童、情侣等不同职业、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坐”的设计,床榻几席等诸种坐具皆有展现,而对人在“坐”中的状态——坐、倚甚至蜷、趴,皆有关注。“坐”在设计者的眼中,已然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空间设计,而是伴随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与拓展,进一步将人体工程学和心理因素纳入其中,展现源于“坐”背后蕴含的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就如评委之一、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副院长Naren Barfield所说: “展览中有无数的设计概念和材料创新,这是设计者个人魅力的表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艺术思潮与流派对设计的影响,也能看到设计师在挑战功能、舒适感的固有观念中的探索与创新。 ”

  “为坐而设计” ,设计者们抛开“制品”与“商品”的因素,集中在设计的前期行为上进行思考和探讨——关注当代人的文化心理,探讨人的生活行为,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需求…… “从人与物的需求和人与人的审美观念的传达出发,对我们每天都要发生的‘坐’的行为展开设计想象,创作出形态与风格各异的丰富作品。 ”范迪安说,设计总是追随时代不断变革创新,设计又总有一些永恒的主题穿越时代,正是这种设计观念意识的“变”与设计应用功能的“不变”相互作用,构成了设计探索的动力。

亲密关系(藤)  曹林涛

  藤这种材料本身给人以自然、舒适和放松的感觉,这种放松的感受更像是和好友呆在一起所带来的。这款坐具为两个人所设计,共同坐一个坐具上会很自然地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责任编辑:吕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