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艺术家呈现对“土地”的思考
2016-03-23 10:41:33 尹春芳
徐坦《地和地盘》
由12位艺术家参展的大型群展“事件的地貌”正在OCAT深圳馆A展厅开幕,重点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与土地相关的作品。不同艺术家各自从自己的创作理念出发,表达对土地的思考。
大地艺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欧美的美术思潮,由最少派艺术的简单、无细节形式发展而来。因厌倦现代都市生活和高度标准化的工业文明,大地艺术家主张返回自然,以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如在沙漠上挖坑造型,或移山湮海、垒筑堤岸,或泼溅颜料遍染荒山。
中国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大地艺术”的概念。此前已出现具大地艺术特质的作品。这些具有大地艺术特质的作品因彼此语境迥异,大部分和西方大地艺术没有必然关系。随着中国的发展,土地的社会学和行政概念也经历了巨大变化,中国当代艺术对“大地”概念的探索与发展亦有着多样的呈现。
“事件的地貌”由刘秀仪策展,展出作品时间跨度从1994年至今,包括曹斐、秦思源、李景湖、林一林、刘窗、刘韡、汪建伟、徐渠、徐坦、张辽源、郑国谷、庄辉在内的12位艺术家共同勾勒“土地”概念隐藏的嬗变轨迹。
与西方“传统”大地艺术在土地上寻找抽象和地理上的“无处之处”相比,此次参展作品关于土地使用、拥有、经营的权利以及这些权利的转让和限制则交织成一张早已超越“土地”本身的巨网,并尝试释放更多未知的土地属性。
比如,在张辽源2006年创作的作品《一平方米》中,艺术家搬走杭州市中心最繁华的一个路口的一部分——一平方米。他特意选择了一平方米的尺寸,这一随处可见的度量单位是几乎每个中国人处理任何房地产关系时都会遭遇到的。张辽源尤其感兴趣的是挖掘来自不同职业的观众对这件象征性的混凝土块具有的感受;徐渠在2011年的作品《逆水行舟》中与友人一道行驶橡皮艇在京郊一条臭水河上无目的地逆流而行,遇水行舟,遇陆则徒步,途经东风北桥、朝阳公园、亮马桥、后海、前海等地,辗转五个多小时后最终在靠近中海时被拦下。这次旅行被拍摄并剪辑成15分钟的单频录像作品,命名为“逆水行舟”。
(责任编辑:顾盼)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