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廖雯:从“假园”探讨当代文化假性体验

2016-03-24 09:32:20 未知

策展人廖雯

  就“人为建造”而言,园都是“假园”。就“人心需求”而言,园都是“真园”。因此,“园”亦真亦假。总而言之,“园”最直接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活方式变化了,园的理念也会随之而变。

  ——廖雯

  2016年3月19日,由著名策展人廖雯策划的大型学术展览“假园”于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从策划人的策划理念到艺术家的创作,都使用了“假借”的艺术方式,观众可以在既熟悉又陌生,既习惯又新奇的感觉中,走进当代艺术的“假园”一游,调动视觉、嗅觉、听觉全方位地体验,近距离地接触当代艺术,进而思考传统和当代文化的血脉关系。

  记者于开幕前一天的媒体见面会现场,对展览策划者廖雯就展览主题、展厅布置及策展人理念等问题进行采访。

  采访对象:廖雯(以下简称“廖”)

  谈“假园”:用假借方式研究文化问题

  记者:您在展览序言的《假园记》中将汉代的“上林苑”,红楼梦的“大观园”,拙政园,陶渊明的桃花源等比作“假园”,您认为的“假园”究竟指的是什么?

  :没有确定的意义说“假园”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只是用假借的手法去探讨一个现象。虽然我从事当代艺术策划工作,但我从小受到的教养是传统的,中国有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戏曲、园林等,每一样艺术种类都发展到了顶峰。但这之中“园林”是最脆弱的。举例说,一幅画只要你不烧不毁就不会改变,而园林只要一易主就必然发生变化。园林从原始意义上来讲,是人造的、是假的,但古时的传统园林是为了加深与自然的关联,为了休憩身心,这又是一个真实的关系。中国传统园林特别强调要“围”出一块儿自然山水景观,一定要与自然有关系,希望在小范围贴近自然,可同时也不同于真正自然界的高山流水,园林又是人造的事物。相比于传统的生活方式,现代园林即便用“真”的东西,也与过去不同。就比如花钱把地买下来开发建成高楼大厦,但住在高楼里的人又想要有自然的花草景观,于是在楼里人造一片假花园。我拿“假园”就是假借这样的一个概念,实际上还是在探讨问题。

展览作品

  记者:您多次表示过您个人的批评方式是关注当代艺术中感兴趣的问题,而您策划的展览基本上也都是建立在这些问题上的专题性展览。本次展览您用大量的人造景观打造一个真正的“假园”,是否可认为是您对当代与传统、人与自然等问题思考后呈现的结果呢?

  :是的,要往大了说是这样。但是我们做专业的人是反对去说这种大的概念。“传统与当代的关系”这题目太大了,而我们做展览探讨问题是必须得有一个具体的呈现。就好比说我们做的一次的小的活动,或者艺术家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珠子,要把它们串起来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链子”。

  记者:展览的主题设置和参观方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典园林的感觉,在园林设计中有一些常见的借景、移情等手法,那么在美术馆这个展厅中是否也有体现?每个作品之间是否有呼应或关联呢?

  :对,我的展览方式也是假借园林的方式。像你所说,移步换景是最重要的。所以展览方面我有请一位专门的展场设计者。坦白说,本次这个展厅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展厅平面稍小,而且有一些柱子之类的无法去除的障碍。我理想中的展厅应该是一个空的场子,或者室外的场,让我们可以更自如地去发挥。这肯定是有一些局限,但我们都尽量做到最好。我将展厅外面那部分有较高空间的场所当作外场,将许多感觉是应该是置于室外环境的作品放置那边,有山、石、湖泊之类。但这毕竟是一个展览,所以我会在每个艺术家作品周围留下观众游走的路线,让观众可以转着圈去欣赏。我们花了四天时间布展,因为考虑多种因素,确实也会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展厅很高,而本次展览主题与传统相关,像这类的作品少有特别伟大的像工程类的形式,因为传统作品都是小小的、精致的,以供把玩的小物件,这样的一个高耸的场子实际上是撑不住的。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展厅越大越好,而是适合就好。

  谈艺术家:不分年龄,不排名气

  记者:此次参展艺术家既有年轻的艺术家,也有已经很有成就的艺术家,如展望先生等,那么您在艺术家的选择上是怎么考虑的?从“假园”主题上看来,您是如何选择艺术家和作品?

  :我们这类专题策划的展览不同于一般策划的展览,并不是要去重点突出哪一个或哪部分艺术家。选择他们理由是我们共同讨论生活文化中的审美问题——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变为一种“假性体验”了,你以为是真的而实际上并不是,或者真的与假的混为一谈,真转变成假,假转变为真。我与艺术家们是在一起讨论这些问题,而不是去特别强调哪个艺术家。既然是我选择的艺术家,就是每个艺术家都是有意义的。本次展览里有些特有名的艺术家,如展望,也有一些名气不是很大的艺术家,但他们作品也非常优秀。

  记者:那能为我们介绍下观众不太熟悉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吗?

展览作品

  :展厅中有一些奇怪的盆景,这是艺术家杨光的作品,大家对这位艺术家比较陌生,我在做这个展览之前对他也不了解,但是我看到他的作品觉得非常有意思。我去了他在深圳的一个小花园工作室,他专门在那里种植这类植物,这些植物需要生长在自然环境里,但是如今自然环境并不那么好了,在环境中往往存在着各种垃圾等现代材料。而这样的植物是根本没办法生存生长的,他就开始在这样一种象征性的改变的生存环境中,让植物就开始“怪长”,这个寓意就很有意思。这位艺术家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名气,但作品非常好。而且他为了养活这些植物,租了一个小花园,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去种植。展览结束后这些植物就要立刻种回花园,否则他们就马上死了,这样你就知道离开自然有多危险了吧。(笑)

  谈策展:“好的策划人同时一定也是优秀的批评家”

  记者:本次展览是在一种怎样的契机下形成的呢?

  :我们的工作是跟艺术家、观众一起讨论生存的问题。我从95年独立做策展人到现在大概有20多年了,作品、做展览、写文章等,关心所有当代文化问题是我的日常工作。我们在思考当代文化问题过程中,也许有时候仅是写了一篇文章,有机会的话就做展览,毕竟做一个展览需要一些契机和金钱。本次展览的契机是源于两家投资方,一是江苏聚德,还有一家是艺琅国际,他们希望策划一个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览。这种不会产生直接盈利的学术性展览,其实很多画廊是不太做的,因此非常感谢他们。其次,今日美术馆也提供了很大支持,免除了场租提供了档期和各种设施。做好一个好的展览实际上是全部人共同合作的结果,我要好好的谢谢大家。

  记者:你也是非常知名的批评家,请问您觉得批评家和策展人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在哪?

  :批评家和策划人其实是当代艺术圈的工作的一个方式,才产生这样两种身份,而不是先有这样的职业才有工作方式。当代艺术是新出现的事物,具有不确定性,它不同于艺术史上那些已经确定了学术地位、价值等固定的事物,当代艺术所有东西都是全新的,新的事物就需要去探讨它是否具备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等,还有一方面是也有人要去确定它的市场价格,甚至去炒作让作品升值。

  批评家的工作方式与艺术史不同,我们面对的所有东西都是鲜活的、不确定的、我们基本工作方式是不断去看新的东西,找出认为对当代艺术有意义的部分,最后确定它的艺术价值。像这种专题策划的展览,实际上也是当代艺术跟着当代艺术批评的工作方式之一,比如说有的东西我只写文章就够了,或者我没有机会实施展览,那么当代艺术为什么有这样的展示方式呢?因为它不同于传统,很多东西需要提供场合和空间去呈现,否则无法进行理解;有些艺术概念并不能像传统艺术那样可以挂出来的、供人们观看的,而是需要观众去体验互动,去参与,所以展示方式最后就成为当代艺术很重要的方式。严格意义上来说,国际上所有好的策划人,一定是批评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展览组织者。毕竟并不是简单的取个名字,就能够叫策划人了。当代艺术的策划一定得有批评家自己对文化问题的观点与探讨。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邓晓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