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探秘东亚大陆最古老部落“池哥昼”列国家第一批非遗

2016-03-28 12:10:27 王岳、肖刚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马面具舞“池哥昼” 

白马村寨迎客仪式

  插有白色雄鸡尾羽的毡制圆顶荷叶边沙嘎帽老少必备、四季皆宜,姑娘头缠玉石珠鱼排丝帕、身着五彩裙,日月山水、风雨雷电、飞禽走兽与草木皆为崇拜对象,大熊猫更是被奉为“山神的使者”当做朋友厚待。农历正月,基于宗教仪式的部落狂欢在这个拥有1.4万人的白马部落次第展开,始祖神盘瓠爷、太阳神、五谷神享受着寨中族人最崇敬、热烈而盛大的祭祀,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池哥昼”舞起遒劲粗犷。

  虽然民族被划分为藏族,但他们并不这样认为,而是自称白马人。历史学家认为他们是古代氐人后裔,即古文献中常提到的“白马氐”,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是其根基所在。全球“基因地理计划”研究更是以科学的方法证明,白马人祖先在5万年前自非洲迁徙而来,是东亚大陆最为古老的部族。

  白马人向来有“小年大十五”的传统,除夕与春节仅仅只是预热,正月十五才是最为隆重的团圆欢庆日,也是白马人独特的乡愁符号。常年在北京等地打拚的白马少女班杰玛说,每年春节前后,父母在电话里问的最多的就是“赶十五能回来吗?”天南海北的白马游子同样被“十五”牵着魂,舟车辗转、千里迢迢赶回家,因为只有村寨里弥漫着盛典味道的空气才能消除一年来在外打拚的疲惫,洗去一路奔波的仆仆风尘。

  饮下白马人特有的“咂杆酒”,疲惫与寒气散至九霄云外,壮汉擎起竹枝捆扎四五米长的火把驰骋于山梁,而静候在阔地中央柴堆旁的少女则等待着岭上腾跃的“火龙”点燃篝火,“多情的白羽毛吆舞动在心间,九十九支歌儿总是唱不完……”琵琶弹起、山歌唱响、火圈舞纵情,一年的幸福美满在元宵夜狂欢高潮中洋溢开来。

  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耿萨是白马村寨飞出的“百灵鸟”,由于工作的原因,多年未能回家,正月十五的“池哥昼”仪式上,收到亲人的问候,“听到电话里传来的酒歌,不禁会潸然泪下。”

  如果说正月十五是白马人的狂欢日,那毫无疑问“池哥昼”就是狂欢的最高潮。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池哥昼”是白马语的音译,“池哥”意为山神,“昼”指舞蹈,这种傩舞表演亦称“白马面具舞”,头戴面具的表演原始古朴、粗犷豪放,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息和浓郁的民族色彩,集“舞、歌、乐”为 一体。

  祈求保佑 驱除邪恶

  “池哥昼”以舞蹈贯穿始终,按照角色及分工分为男面相舞、女面相舞、知玛舞三部分。表演中,四人扮成山神,即“池哥”,传说为白马先祖达玛的四个儿子, 两人扮成菩萨,亦称“池姆”,“池哥”头戴青面獠牙、插有锦鸡翎的木雕彩绘面具,翻穿羊皮袄、背负铜铃串、足蹬牛皮靴,左手持宝剑、右手握牛尾拂尘,形象凶猛恐怖、舞步豪迈奔放。“池姆”则头戴雕绘菩萨面具,慈眉善目、秀丽端庄。

  “池哥昼”传承人曹付元介绍,“池哥昼”是世居白马河两岸高山上的白马先民祈求山神保佑之精神仪式,代表驱除邪恶的意愿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因如此,走村串寨的表演会挨家挨户进行,而每到一家,主人都会拿出最好的咂杆酒、猪头肉款待,以祈愿全家老小一年里的平安吉祥。

  手举火把、口念祝词的白马祭师“勒贝”率“池哥昼”表演的同时,会点燃各村寨的篝火,驱邪、纳吉的人群欢动地跳起“麻昼”感恩万物。与“池哥昼”相伴而生的“麻昼”译为“十二相舞”,同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娱神、祭祀民间乐舞,在“守弱处下”的哲学观的影响下,“十二相舞”不能表演完整,十二张面具中人们通常看到的只有六个角色,分别代表十二生肖。

  第一相兽王狮子头代表鼠、羊,第二相牛头代表牛、马,第三相虎头代表虎、狗,第四相龙头代表龙、猴,第五相鸡头代表鸡、蛇,第六相猪头代表猪、兔,另外六张面具只供奉在场中作观瞻。不同面具配以不同颜色服饰,艳丽多彩,其舞蹈动作有12大阵、72小路,表达祛邪祈福、憧憬美好生活。

  当喧嚣的村寨在渐浓的夜色中逐渐归于平静,白马人便将“池哥昼”、“麻昼”面具、服装、道具收藏封存于白马庙,直到来年,杀鸡敬神后请出,周而复始,延绵不息。

  舞与歌如影随形,没有傩舞恣意挥洒的日子里,“中国古琵琶之乡”的白马人就弹起自制的琵琶,配以瓷碟、竹瓦、碰铃,清脆悠扬和以原始朴素的男女声合唱,清水芙蓉、淳朴真挚。男女爱慕的对歌、婚丧嫁娶的助兴、生产劳作的号子、火塘边的情醉酒酣,或思或念、或喜或悲、或忧或怨,始源商朝的白马琵琶曲吟唱了逾4,500年,也将继续响彻摩天岭下、白马河畔。

  熊猫为友 淳朴好客

  白马人生活在甘肃、四川两省交界,紧邻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从渔猎到农耕,敬畏自然、远居山林让他们以宗教般的虔诚自发保护着山中的一切,其中,大熊猫更是被白马人认做“山神的使者”作为朋友呵护。

  当地传说:熊猫喝水时望见水中倒影,以为同类,留恋不已,便想喝干白马河水见到伙伴,最后却把自己喝得撑倒在河滩。白马人曹安俄告诉记者,上山打柴、采药、种地,时常见到大熊猫,牠会摆动双耳以示亲热。 “熊猫喜欢清静,如若发现有人要伤害牠,便三天不吃不喝寻找更安全的地方。”曹安俄言语之间流露着对“老熟人”了解的自豪。

  即便大熊猫偶尔造访农田,白马人也会坦然相待。源于精神自发,每位居住在村寨中的白马人都是义务护山的护林员,遇到盗伐、盗猎者,除了向保护区报告,必要时亦会挺身而出作斗争。

  久居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白马人还保留着淳朴好客的性格,每逢贵客到访,礼炮、盛装相迎,即使对偶踏村寨的人,也会奉上美味可口的腊肉和解乏驱寒、提神健胃的咂杆酒,寄存在白马人家中的物品也会得到小心看护。铁楼乡草河坝村党支部书记曹代林还记得,有一年,来村寨写生的大学生丢了一双手套,该大学生一再表示无所谓,但白马人动员了五六个村寨的人,硬是从山上找回了失物。

白马人琵琶弹唱表演

白马村寨迎客仪式

探秘东亚大陆最古老部落—白马藏族,敬畏自然以熊猫为友

  族外通婚 观念转变

  白马人有句俗语:“棉线团要和棉线绕,麻线团要和麻线绕,”意为白马人只能族内通婚。然而,随着时代与民族间关系的变迁,如今,走出去的白马人也有了跨族姻缘,而这个现实也得到了老一辈的认可。

  班海鹏就是跨族通婚的一员,也是最早走出大山接受现代教育的一分子,他的妻子是一位汉族姑娘。“我外出上学,到结婚的年龄已经27岁了,文县白马人与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的白马人通婚较多。但这个年龄想找到合适的白马姑娘是特别难的事情,”班海鹏在工作的中学遇到了汉族妻子,“刚开始老人很反对,我给父母讲婚姻法,还有妻子的贤惠让老人转变了观念。”如今,族外通婚的白马人越来越多,其中也包括了耿萨姐妹。

  白马人的婚俗丰繁复杂,分九大步骤:问亲、放小话(定亲)、放大话(过彩礼)、迎娶、迎接、唱寿故(勒贝主礼)、唱哥舍(迎、送亲客人问答对唱)、唱戳勾些(送亲客人边唱边赴宴)、唱锥西(送客),结婚酒席最长可办七天七夜。

  东亚最古 传承趋好

  2005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与IBM公司联合发起“基因地理计划”,探究人类起源地、了解祖先历史、理清迁徙路线,上海复旦大学成为全球十大中心实验室之一,负责东亚与东南亚片区的民族调查与研究。2008年,研究者发现,17份采集自白马藏族的基因样本极为特殊,全人类19大类基因样本中,白马人Y染色体呈D型,而中国汉族人则以O型为主。

  遗传学家推断,聚居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深谷与山巅的白马人,长久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千万年来保留了独特的基因,其祖先应为5万年前自非洲迁徙至东亚大陆,白马人是东亚大陆最为古老的部族。

  随着 1.4万人的“东亚大陆最古老部族”被披露,白马人神秘的面纱渐渐揭开,有语言无文字、信仰独有宗教以及其他独特的衣食住行习俗成为文化旅游探秘的亮点,文县铁楼乡草河坝、石门沟、案板地三个白马人聚居村寨入围全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文县被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旅游带动了对白马文化的保护,“池哥昼”传承人享受国家补贴并受聘高校讲学,新建成的白马文化传习所、电商平台让傩舞面具、麻织布、沙嘎帽以及各类村寨农产品走向山外,语言、舞蹈、歌曲、民俗都以影音资料及著作的形式得以存续。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顾盼)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