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观察】自发艺术单位:艺术场域里的“微观”视角
2016-03-31 20:36:47 欧宝静
2016年3月27日下午,“场域的毛细管-2016珠三角艺术单位观察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樊林、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策展,参展单元包括嗯工作室、冯火+陈拍岸、卖力工房、Maria & Ying、南亭研究、视艺社区起动、梳打埠实验工场艺术协会、吴超工作室、01小组共9小组。其中,有类似同人杂志为平台的聚合,有跨学科研究小组,有师生项目团队,还有私人网络组织等,在展厅中分享他们近年来在日常生活、社区互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注和艺术经验。
在“落地生根——9个艺术单位”研讨会上,王超毫不忌讳地说,“大概卖力工房是这次参展单位里最世俗的一个。”就在“场域的毛细管-2016珠三角艺术单位观察展”开幕前一天,他问团队成员,“在过往的10个月里,我们一共花出去多少钱?”结果是5800元,即每月花费580元。如何通过对材料的重新利用,以节省经费创造作品。这一点是最难的,却又是他们所希望的。
作为《冯火月刊》创办人之一,朱建林同样提及一个有趣的点,“《冯火月刊》每本1块钱,成本是8毛,所以一本就赚一点点。另外我们每个月有三个版面做广告,每个版面50块钱,这些广告有些调侃,有些也比较正经,冯火就靠这些广告生存。没有广告的时候,我们就自己找一个,也挺好的。我们经常想象冯火这样快乐生活下去……”
这些原本看似不是研究的重点,却是这些艺术单位的可爱与可贵之处。在立足于珠三角这片土壤上,在当代艺术宏观题材与事件占夺话语权的当下,他们自力更生的艺术生产方式,为艺术生态提供了一种“微观”视角。
啊!树!多么爱你(1-2) 卖力工房 装置 2016
冯火:迅速开心乐园餐厅 冯火+陈拍岸 装置、行为 2016
悬浮 吴超工作室 多频动画装置 30分钟循环 2016
艺术场域里的那些“毛细管”
在“场域的毛细管-2016珠三角艺术单位观察展”参展的9个艺术单位里,相比起自“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开始被外界广泛关注的吴超工作室,以及有着广美雕塑系学科背景和项目“领头人”陈晓阳社会学、人类学背景支撑下颇受瞩目的“南亭研究”项目,卖力工房大概只算得上是个“初出茅庐”的“黄毛小子”——2014年12月27日,卖力工房正式在广州大学城南亭村西社大街6巷一号“挂牌”。
卖力工房由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王超和邓自鹏以及201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方向的袁依楠和陈婉仪组成。当2010年毕业的王超又回归学校的教学中,“我觉得生活有一点枯燥,”他说,“所以想通过做一个工作室去接触真实的社会。我们基于智慧头脑与木工基础,一拍即合成立‘卖力偶像天团’,在发现材料的闪光点中进行尝试,亲自动手动脑大胆玩自己喜欢的创作。”材料与原创,是卖力工房历来的坚持,一开始做一些小产品摆摊,然后再一些社会项目、做一些有意思的家具设计……最终形成了以项目、产品、展览为三大支点的艺术单位。
啊!树!多么爱你(1-2) 卖力工房 装置 2016
展览现场,卖力工房作品《啊!树!多么爱你(1-2)》以一个立方的松木,用多种木工技术做成木版画效果形成大型装置,而在另一面展墙上,一棵模型假树用电磁铁做出抖动效果。王超解释,“卖力的宇宙里面包含工作室技术的游戏、材料的实验以及日常劳动的再观察,用有趣的方式杂糅多种信息。”在策展人之一胡斌看来,“卖力工房是一个介于艺术创作与消费品之间的小组,之所以将之纳入展览中,主要是探讨创意、艺术与日常消费之间的关系。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下创意市集或独立创作空间的生产方式。”
在二楼展厅中,有一个“奇怪”的餐厅——“冯火迅速开心乐园餐厅”。作为自发刊物的组织平台,《冯火月刊》联合多位艺术家与投稿者,而栏目主持陈拍岸则在展览场地中将刊物中内容变成真实存在。这个在美术馆中进行的“餐厅+游乐场”可以真实订餐,菜谱则是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小故事或小情趣,比如“如何迅速哄男友”。
冯火:迅速开心乐园餐厅 冯火+陈拍岸 装置、行为 2016
诞生于2013年的《冯火月刊》以“大众读物”之姿,收集身边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朱建林、孙文浩、陈拍岸等都是第一批提供内容的作者。朱建林说,“以前在学校时,差不多每个月我们都要做一场展览,但毕业后,我们考虑要不要继续做下去,包括一些职业化问题的存在。当时家里有一台打印机,就想做一本月刊,既能呈现作品,也出于一种让自己活下去的想法。当打印出第一期时,我们拿到街上卖,没人要,就订价为一块钱一本。以后如果冯火变得很厚,内容很多的时候,卖一元就有点酷。”目前《冯火月刊》由冯伟敬担任杂志出品人和主编,朱建林负责杂志广告与推广,刘嘉雯负责印刷及外联,欧飞鸿则是冯火的劳务派遣。
位于三楼展厅的作品《街道的秘密》出于嗯工作室。建筑专业出身的朱晔与魏皓同时也承担独立艺术家与微展人我角色,二人研究方向主要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关于城市的各种可能性,在建筑学基础上以跨学科的方式对城市关系的动力机制进行综合研究与成果开发。
策展人樊林说,“我很感兴趣的就是他们以建筑学的背景入手去做相关的城市调查和研究,其实我们好几个组的对象就是社区,比方街道、村落及社区中的人群,但每一组其实和社区发生关系的方式、切入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嗯工作室是通过调查、图表的显示以及大量对话来展开对城市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当建筑学科背景创作而出的作品进入美术馆,在视觉呈现上有很大不同。”
街道的秘密 嗯工作室 装置 2016
OFF|SITE‧在场—在地创作及交流计划 梳打埠实验工场艺术协会(澳门) 2016
南亭演义 南亭研究 展厅平面规划图 2016
对珠三角艺术观察的采样与跟踪
除了上述谈及的小组,在此次参展的艺术单位中,视艺社区起动和梳打埠实验工场艺术协会的加入,令研究领域由珠三角延伸至港澳——视艺社区起动是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延伸项目;而从2005年开始至今,梳打埠实验工场已先后创作了多个以关注澳门城市发展生态为主轴的剧场作品,话题涉及引起大众对城市发展与保育、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Maria & Ying的创作则是联动了国际艺术教育背景下,艺术家个人关于诡异情境偏好而进行的动画创作;01小组主要致力于研究虚拟艺术方向……
胡斌说,“实际上这个展览延续了我们一直以来对珠三角艺术工作方式的观察。早在三年前,我们在东莞21空间美术馆做过‘视觉交叉体——首届广东当代艺术群落青年艺术家联展’,去年也在广东美术馆展出‘机构生产——广州青年当代艺术生态考察’,此次展览与之前的这些考察有着线索上的延续与关联。珠三角的艺术生态既是鲜活的,也是充满矛盾的,那些传统的、现代的交融在一起,在这样鲜活而矛盾的生态上发展而出的艺术现象、艺术团体、艺术机构等等,我们都可将之将为本土的一种力量,应该对它们有一种持续的关注,有一条更清晰的线索去进行梳理。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这样一种对于珠三角艺术生态的采样调查及案例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全国或者国际上目前这种艺术组织的创作特征与现象、包括对一些富有争议问题的呈现与分析?也许我们能透过一个微观的视角,由一个区域展开更具体的讨论。”
樊林亦补充道:“这个展览的背景是这几年我和胡斌都做了一些项目的跟踪与观察,有一些项目在好几年前就进行了共同探讨并陪伴艺术家形成展开、不断参与讨论。所以这个展览我们都从自己的工作角度与重心出发进行了一些选择,然后向艺术单位发出邀请,对每一个单位的工作方式进行讨论,以及思考他们的推进过程中与其他对象产生的互动关系。这种微观的共同探讨及关联性,恰好可以弥补或修正我们深入探讨今天的教学体制,或弥补我们系统里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些空白或残缺。”
饕餮之食 01小组 视频影像、装置 2016
湖贝村的街道 视艺社区起动 2016
Maria & Ying 实体动画
在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鲍栋看来,广美乃至整个珠三角、港澳的艺术家在美学选择上,有一种“草根的快乐”,此次展览的创作呈现与以往以机构为研究层面、希望有一种建设化结果的观察方式不同,更多是在那种市民化的感受中坚持自己的标准,记录一种“最低处的现实”。中山大学教授冯原则从“毛细管”与“主动脉”解释这种微观工作方式与主流艺术之间的关系。你我空间创办人之一胡震认为此次展览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对美术馆展览的位定,因为这样的展览模式在国内外历来都少见,将这种很有生气、很微观的艺术样式列入到美术馆的美术研究及批评中,意义非常大。先“破”,至于“立”了什么,这些艺术单位又将发展到什么样的状态,还有待时间进一步验证。
(责任编辑:欧宝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