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访】张羽:以“上茶”的整体方式追问艺术究竟是什么?
2016-03-31 22:49:58 何妍婷 May
艺术家张羽
导言:在张羽三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一直寻求突破。近日,“是否水墨? 大閑与张羽作品展”在香港艺倡画廊开幕,张羽带来了最新装置及行为艺术作品《上水》系列中的《上茶》。张羽认为:“ 《上水》作品事实上与水墨无关,它开创了一个新的认知系统,而有意思的是它又与水墨及文化有着不同角度的关联。”在注茶的过程中,呈现了水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的不同转化形态。这种“有”与“无”,是站在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家与佛家思想的深入理解的层面上,并打通了中西哲学以及视觉的关系。籍此机会,雅昌艺术网专访了艺术家张羽,在水墨热潮中,他对水墨是如何理解的?
2016年3月21日第三次上茶 香港艺倡画廊
2016年3月22日第四次上茶 香港艺倡画廊
2016年3月24日第五次上茶 香港艺倡画廊
雅昌艺术网:请您先谈谈这次的作品《上茶》。
张羽:《上茶》属于“上水”系列里的作品,具有行为、装置、空间、平面,以及与时间、过程、温度、湿度有关的综合方式。这个展览的名称叫“是否水墨?”,我想通过这个展览的表象让观众思考,大闲的作品是水墨?或者张羽的作品是水墨?或许都不是水墨,但无论答案如何,都会让我们进一步思考那么水墨重要吗?水墨这几年好像挺火,大家都在做水墨的展览,表面上看好像都和学术有关,而实际上一直离学术很远,甚至是越做越远,因为它的背后是商业化的。国际拍卖公司的介入,造成市场需求的假象。
事实是水墨画是一个地域化的艺术媒介,或称画种,在全球话语当中并不具有共性,对西方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水墨画就是异国情调,而我们如何才能不是异国情调,这是我思考的关键。
张羽 《上茶2016319》(局部) 上茶行为、宣纸、普洱茶、水 香港艺倡画廊
雅昌艺术网:两个人的碰撞或许能激发更多的思考?
张羽:对。或许我们俩人的作品都不是水墨,也或许都是水墨,所以是否水墨?一点都不重要。因为看艺术作品,更多的是关注艺术作品中是否提供了一种思想及精神。因为,艺术总体的指向是精神,而不在于用怎么样的材料。无论你做的是装置,或是其他什么,都是为读者提供某种思考。
如果过分地强调媒介的作用,就会失掉艺术表达的本质,精神的问题也就会被忽略掉。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提出 “是否水墨?”,即是“水墨有这么重要吗?”我这次使用“上茶”这样一个整体形态的表达方式,也是在探讨“这样一种方式与艺术本质的关系”,而不是在说它与水墨如何。
今天你们选择在会展中心的香港巴塞尔博览会上做这个采访,特别有意思,这么多参观的人抱着各种心态前来观赏。网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对这个艺博会提出质疑,说这些作品过时了,与当下没有关联。某种程度上,此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一定不像网上说的“所有作品都是垃圾”。事实是,展会上的部分艺术家和有些作品是曾经历史,甚至是重要的,具有他们的价值和地位,是艺术史所肯定的。只是那时的辉煌不能代表今天,今天在这里显现的是市场价值,但我们不能因为市场价值忽略它曾经的艺术价值,有些作品仍然可以带给我们思考。
“是否水墨?”虽然是在画廊展出,但我没有想市场如何?我是希望通过这个作品提供给观者一些思考的空间,并发出与这个艺博会完全不同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是站在全球化的视野上,从艺术的本质,而不是水墨出发的。巴塞尔博览会上,关于水墨媒介的作品很少,这说明一个问题,西方人没有办法站在全球话语的角度观看水墨,因为水墨媒介带有强烈的地方性,像花鸟、山水画,这本身就是中国的一个概念,而不是一个国际的概念。井上有一的作品也出现在这次博览会上,他的作品似乎是水墨的范畴,但他的方式方法不是讨论水墨如何,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井上有一在今天的关系如何?也可以思考水墨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水墨的未来是因为水墨吗?
张羽 《上茶2016319》(局部) 上茶行为、宣纸、普洱茶、水 香港艺倡画廊 2016
张羽 《上茶2016319》(局部) 上茶行为、宣纸、普洱茶、水 香港艺倡画廊
张羽 《上茶2016.2.17-23-普洱7道》 上茶行为,宣纸、普洱茶 66cmx66cm 2016
张羽 《上茶2016.2.17-26-普洱9道》 上茶行为,宣纸、普洱茶 66cmx66cm 2016
雅昌艺术网:《上茶》的构思及呈现是怎样的?
张羽:《上茶》,顾名思义是把茶水上去的一种呈现。我准备了50只日常使用的白色瓷碗,碗的下面铺上宣纸,我将泡好的普洱茶注入到瓷碗里,我先后做了5次“上茶”的行为。每次上茶,都有意识地让茶水从瓷碗中溢出来,流在宣纸上。上了五次的茶水,也就是在宣纸上留下了五次茶水的痕迹。
注入到瓷碗中的茶水一定会蒸发掉,散发于空气中,上给了天。当我们谈论水时,我们会想到水来回于天地,水从地上到天上,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我通过上茶——干掉——再上茶——再干掉,这样往返5次的上茶过程,之后再用一个月的时间看到瓷碗中的水全部蒸发。这个过程中,既体现了身体的存在,又有时间、行为、空间和装置。为什么强调空间?因为,空间和温度、湿度有关系,如果干燥或潮湿,留下来的痕迹是不同的。在香港做的这件作品,和我以往做的作品留下的痕迹都不一样,这是因为香港的特殊气候造成的结果。最后白色的瓷碗在茶水干了以后,茶渍会挂在碗上,留下了一形式的作品。茶水在瓷碗上的变化,给观众提供了一种视觉体验。从哲学上讲,我把茶水注入到碗里,这时碗里的水是“有”,碗里的水蒸发掉是“无”,通过一个“有”创造了一个“无”,但是,这个“无”又生成了另外一个“有”,就是碗里挂满的茶渍。茶水流到宣纸上,水蒸发掉了,在宣纸这个载体上也留下了痕迹,这又创造了第二个“有”,所以,一个“有”创造一个“无”,又生成了两个“有”。
张羽 《上水2014.10.10-11.7-1》(局部) 500×200cm 上茶行为、宣纸、虎跑水、龙井茶 2014
雅昌艺术网:从《指印》系列到《上茶》,您在创作上,有哪些延续和改变?
张羽:主要是对蘸水摁压指印行为中水的有无关系转换作用及呈现所带来的进一步思考,使用水,而不在于水的有及存在,而在于水的消失及对物的改变。也就是继续延续“指印”在方法论上的思考及方向。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指印”的扩展。它主要不是强调改变,而是更突出了你实施作品时此在的气候的湿度、温度与材料的关系,以及主体你如何把握这种关系。
我为什么从上世纪就开始做行为的《指印》作品,如今有做了《上墨》、《上水》及《上茶》作品,就是我们不需要再去讲水墨画的问题了。我的思考从上世纪已经超出了绘画这个范畴,水墨不再是一个画种的问题而是一个整体的艺术问题,更进一步讲我探讨的是一个在国际话语层面的问题,而不是局限在中国的问题。无论我用如何的方法都是在强调自我存在的意义,这是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个体存在的意义,而支撑这个个体存在的就是人的精神。
其实,今天不管我是通过《上水》还是《上茶》这样一个整体的方式,都是用我的认识和思考继续追问艺术究竟是什么?
雅昌艺术网:您是在怎样的机缘下产生创作《上茶》的想法?
张羽:使用茶水做作品是我在上世纪90年代就尝试了,这次继续使用茶水,主要是说明使用与水墨相关的材料并不一定是讨论水墨,水墨也不是水墨走向世界的根本。也可以这样理解,水墨本身的存在并不是重要的核心,精神及哲学思辨才是关键。
2016年1月23日在合肥创作的《上水2016123-祁门红茶》现场,这是4月1日茶水在慢慢蒸发的过程中
雅昌艺术网:外国人看水墨多数停留在形式而无法理解其底蕴,您对于水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有什么想法?
张羽:我虽然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做与水墨相关的作品,核心是如何走出来?我的方向是,不用西方艺术史的方法,即不用抽象主义也不用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刚才大闲也说过,有些画家用水墨画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其实使用的是西方的方法,这是目前中国水墨画家基本上的线索,把中国画的技法——皴擦点染,与西方的技法相结合的水墨画形式。
上世纪四十年代,徐悲鸿、林风眠所走的中西合璧之路,我们今天发现这条路是一条死路。对我而言,用毛笔会陷入中国画的笔墨规范当中;放下毛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放下绘画。
另外,如何把中西文化叠加?我们不能仅仅用中国文化特有的元素放大自己,而忽略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关联着“哲学”层面的认识,西方的哲学我们能否理解,西方的哲学和中国的哲学是否存在相互打通的点?如果能把哲学层面的关系打通,中西方的文化也可以打通。
还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从古典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当代艺术离人的生命、主体越来越远,甚至主体被消失了,这是艺术发展很大的障碍,我觉得主体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在西方艺术的发展也到了瓶颈期,其主要原因也就是丢失了自我的主体,丢失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忽略了生命本身。我做《指印》作品也好,做《上水》、《上茶》也好,都在强调生命的存在,我今天尝试着能否把日常的生活经验呈现出来,而呈现了日常的生活,也就呈现了生命,也就呈现了今天。
雅昌艺术网:谢谢!
(责任编辑:何妍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