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栏】马继东:中国大众艺术消费时代即将到来

2016-04-05 10:50:41 马继东

  每逢春天,北半球的艺术品拍卖行都会迎来蛰伏一冬之后的开年销售旺季:3月的纽约,4月的香港,5月的伦敦与北京——围绕顶级中国艺术品拍卖的脚本,通常是这样编写的。而眼下,已至樱花落、桃花开的时节,既无话题性明星专场亮相,又缺少重磅生货、硬货征集消息,也鲜有天价成交纪录诞生,2016年的春拍季依旧在平淡中开局。

  过去的三、四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持续在降温与调整,2015年更是整体下跌逾两成。不止拍卖行业深受影响,画廊与古董店同样举步维艰,体量大的机构尚能依靠存粮节流度日,大多数中小机构要么半停业状态止损,要么索性关张大吉。与之相呼应的,则是包括顶级会所、奢侈品店在内的高端消费市场进一步遇冷。

  但是,如同高端餐饮低迷时大众餐饮的迅速流行,中国的艺术行业也随之迎来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在中国新兴消费阶层强势崛起的时代前提下。

  据瑞士信贷银行《2015全球财富报告》统计,以拥有5万至50万美元的财富为基准,中国中产阶级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按绝对值计算居全球之冠,达1.09亿人,超过美国的9200万;另一份由《大西洋月刊》联合高盛全球投资研究所发布的2015年度报告则称,中国城市中产消费者人数约有 1.46 亿,其人均年收入为 11733 美元;而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96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

  上述统计,陈述了两个重要事实:一、庞大的中坚消费基数;二、势头强劲的民众购买力。

  与此同时,中国艺术行业在2015年也释放出更多“亲民”的积极信号:北京故宫90周年“石渠宝笈”特展在严格限流的情况下,2个月共计接待观众17万人次;第十届“艺术北京”3天门票收入达150万元,创下历届之最,一举突破中国艺术展会以VIP票与赠票为主客流的常规业态;“青年艺术100”五周年在全国农展馆推出亚洲最大规模的青年艺术展,350位80后艺术家的2000件作品,均价由往届3万元下调至1.8万元;凭借“设计上海”、“西岸”、“艺廿一”、“艺术都市”、 Photo Shanghai等多场倡导艺术化生活的大型博览会,加之极具公众人气的MOCA Shanghai、K11等城市中心艺术地标,上海在过去一年继续向国际当代艺术中心都市迈进;等等。

  不难看出,在传统艺术品市场理性回归、长线调整之际,以京沪两地市民为代表的中国大众对艺术活动的关注热情也在迅速升温,而这股势头,在政府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鼓励下,必将激发一个商机无限的艺术消费市场,一个无法简单定义的新兴市场:

  首先,市场内流通的商品既可以是具有原创与不可复制性的艺术作品,也可以是艺术衍生品,文创设计产品,旅游纪念产品,娱乐周边产品——所有具备艺术、设计与创意附加值的产品,都可纳入其中。其次,商品的价格范围没有明显界定,更多取决于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的目的——以装饰、娱乐、消遣为主,而非收藏、投资甚至投机的传统艺术购买模式。

  而对这一新兴市场的情况起底,我们或许可以通过2016年初发布的《中国艺术消费品指数》(2015)调查报告,一窥端倪。

  这项中国首次针对大众艺术消费市场的调查,由《艺术商业》杂志和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联合发起,自2015年10月启动,历时3个月,重点针对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座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与文创机构,通过多场艺术博览会地推采集和多轮网络媒体线上调查,最终回收的2859份有效调查问卷统计而成。

  在我看来,针对中国艺术消费市场,该指数至少回答了两个关键问题:谁在买?买什么?

  根据调查结果,不难发现,一个更具年轻化特征的消费群体正在中国形成——40岁以上的消费者占比不足20%,而30岁以下的消费者却超过半数,“八五后”成为艺术消费市场当仁不让的中坚力量。这一群体中,女性占比55.7%,相较化妆品、服饰、奢侈品等主打女性市场的消费行业,与男性占比差距其实并不大。从购买力来看,该群体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占68%,年收入在10万至20万元的为20%,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仅有8%——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以中低端消费为主的市场轮廓。

  对于购买什么类型的艺术消费品的多项选择题,47.6%的消费者青睐特色艺术展览的周边衍生产品,39%选择价格亲民的艺术家原作,34.7%为艺术家、设计师与品牌跨界合作的时尚产品,还有33.8%喜欢购买旅游景点纪念品——这四类产品是目前最受中国艺术消费人群关注的板块。

  在这些艺术消费者心目中,排名前三的购物渠道分别是画廊、古董店等特色商店,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以及跳蚤市场、创意市集,仅有三成消费者选择了时下零售业主流的网上商城、微信朋友圈等电商交易平台——由此可见,实体店面导引、线下体验式消费才是艺术消费市场的主流。

  而从商品价格范围来看,5000元是重要分水岭,仅有不足10%的消费者可以接受5000元以上的定价;而5000元以下的艺术消费品里,最受欢迎的单品价位是500元以下,其次是500元至1000元。

  同时,这一年轻化的购买群体,还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化消费特质:83.4%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个人欣赏”是他们购买艺术消费品的最主要原因,之后才是“收藏”、“装饰”“实用”等目的。对于八五后乃至九零后的消费者而言,品牌LOGO与广告宣传不再是其购物的主导诱因,“创意”、“有趣”才是他们对产品需求的关键词。此外,出生于物质富足的新一代,既少了父辈对商品价值“成本估算”的生存本能,又乐于接受信用卡透支、众筹等超前消费概念,故而出现38.2%的消费者表示只要定价在自己的能力接受范围内、花多少钱都“无所谓”的调查结果。

  显而易见,多元化、个性化的艺术消费需求已然来袭。遗憾的是,中国绝大多数艺术商家至今还停留在创意附加值不高的旅游工艺品、印刷复制品、贴花类艺术衍生品的初级阶段,从而造就了各景区、博物馆、美术馆纪念品店所售商品形式雷同、功能单一、库存过剩的局面。

  而除去上述垄断渠道的定点销售,中国目前也仅有洛可可、如果艺术、泡泡玛特、三匚创意汇等为数不多主推生活艺术与设计且处在起步阶段的文创机构实体,尚未真正形成地域化、定制化、品牌化、非遗产品化的文创研发趋势,更凸显文创产品升级换代、供给端改革的迫在眉睫。

  面对这轮巨大商机,谁能最先触碰到中国艺术消费市场的痛点?且拭目以待。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马继东专栏]

  作者简介:

  马继东,《艺术商业》杂志及艺商传媒公司创始人,中央财经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为多家艺术网站、拍卖行、电视栏目及电商平台提供顾问咨询服务。曾任文化部《艺术市场》杂志社副社长。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