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这个艺术家真的种上地了,还将稻地搬进了美术馆

2016-04-05 14:56:28 未知

  4月3日,由成都当代美术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共同策划主办,蓝庆伟策展、黄宗贤为学术主持、吴永强为特邀批评的“稻粱谋:公共关系、身份介质与生产——杨方伟实验艺术项目展”在成都当代美术馆开幕。

  展览以艺术家杨方伟一系列的“种稻”的行为以及其中衍生的思考、创作去探讨公共关系、身份介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展出作品含纳装置、绘画以及在“种稻”过程中艺术家所感的物质。

  “种稻”是杨方伟在去年7月开始探索的一个行为:当时杨方伟重新回到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后,整个人的状态从以前的职业画家转变为学院学子,其本人的生活规渐渐呈现出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感觉,伴随着大学周边的一些自然景色,杨方伟产生了种地的念想。7月,他向学校申请到学校教学楼上的一片空地后,“种稻”便开始实施起来……对于种稻所需的泥土,杨方伟并没有在市场上去收集购买;他通过网络社交圈,向周边人和网友征集泥土,并承诺将会以种出的稻作为答谢礼物赠与每位泥土提供者;在不足一个多月的时间中,收集的到了200多份来自全国各地的泥土。

  种稻的过程是漫长的,所需的时间和经历是没有种地经历的杨方伟难以想象的。起初,当种子播散下去以后,他担心会不会发芽;其后又害怕,楼顶的环境是否适合其自然生长,每天的看护和培育,让杨方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对“自然”和“生命”两个以往常见的词,有了新的感受:为了让稻麦能健康的生长,杨方伟试着去消除稻田旁的一些不利环境如,杂草,和一些看似无用的生命体,但无论怎样消除;这些看似无用的生命体都反复循环的生长出来,其中它们所呈现的生命力让杨方伟开始感触了起来。他意识到“无用”这一说法其实只是人们习惯的一种说词,他开始收集一些以及无用之物“废弃的键盘、电路板、杂草、枯枝等”,再以艺术的手法将其重新构建,给其新的生命力。

  “稻粱谋”作品的过程更像是艺术家创作的生产过程;在创作中,杨方伟用了大量的工业化的金属科技元素,如铁丝代表了杂草与荆棘的生命力,当它和一些有生命感的植被和昆虫搭配起都产生了强烈的矛盾感,柔软脆弱的生命与冰冷坚硬的工业产品构建了一种新的生态叙述,这种叙述便是他对田野耕种触感的写照,他称这一系列作品为“自然笔记”。

  在此次展览特邀批评吴永强看来,杨方伟的“自然笔记”系列作品无论是作品最终呈现的状态,还是其表现语言都具有很强的当代属性,以及最后回赠稻麦的行为。在整个创作中,他不再是一个人单独的进行;通过收集泥土的手法,他将社交、参与等当代元素和自己的创作链接在一起,这有传统艺术创作有本质的差异。

  对于展览作品,本次展览策展人蓝庆伟看来,杨宗纬的这一系列作品不再是依附静态的绘画、雕塑的空间形式,也不依附于影像中的时间延展,它是各种事件性的关系集合体,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展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最终的结果。

  本次展览是成都当代美术馆“艺术科研室”计划在2016年的首个实验项目。“艺术科研室”是成都当代美术馆自2015年发起的青年艺术家扶植项目,通过搭建一个实验项目展示平台,为青年艺术家免费提供场地支持。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