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沈敏:开放的作品
2016-04-05 20:10:18 徐茂林
《对话沈敏:开放的作品》
沈敏的性格开朗直接,非常健谈。近几年却鲜在陶艺圈走动,如她所说,她只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创作,并不愿意接受太多来自外界的干扰。这也是为什么——当陈列在展厅里的一系列陶艺作品毫无预兆的触动我某根神经的时候,我对作者却几无所知。在以陶瓷绘画为大道的景德镇,在一个体制和称号掌握话语权的时代,沈敏以一种独立自由坚定的艺术家姿态将当代艺术在景德镇拉开一个具有张力的维度。作品视觉上所展现的坚硬与脆弱、粗犷与细腻或许正应证了作者本人在硬朗的外表之下那柔软细密的内心。
徐茂林:观众在这次展览之前似乎并不熟悉你的作品。
沈 敏:这应该是我第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个人展览,展出了近年来我创作历程中六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创作的这十多年里,我的作品积累了不少,但大多都没真正的面向外界,连特别好的图片都没有,因为空间有限,作品完成后大多都装进箱子里了。其实我一直在等一个合适的契机来展示它们。
《后宋人山水》
徐茂林:所以这次展览可以看作是你十多年来比较完整的创作轨迹。
沈 敏:算是吧。这些作品没有正式进行展览,当然也没有面向市场。作品代表一个人的精神轨迹,我希望这个轨迹可以比较长地呈现,有足够的阅读力。虽然作品最终是会走向市场,但我觉得至少要在面向观众以及得到一定的认知之后,否则会影响它们的完整性呈现,也希望它们有知音。
《花》系列
徐茂林:有三组作品给我印象深刻。进展厅第一眼看到了《墟》,它的形式美感和丰富透出女性视角下对美及美学的诠释;《后宋人山水》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内涵;《FOR SOMEONE》强大的气场占据了整个内场展厅,当陶瓷的撞击声在影像和音频中出现,我完全被打动,沉浸在其中很久。
沈 敏:是的,他们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有强大的语言,都代表了我一个阶段的生命里程和那一阶段我对生命的感知和解读。其实我也很喜欢《花》系列,它是我最近期的作品。比较像我的人生,很灵动,饱满而又有活力,那种生命怒放的状态充满着张力,就像我一路走来装满信念,极力吸取阳光雨露,极尽努力地生长。而我用黑陶来表现,是因为我一直很喜欢黑陶的感觉。黑陶屏蔽了颜色带来的干扰,使注意力集中在花的形态与内在的趋势和力量上,跳离了通常陶瓷呈现的硬性质感。黑色也有一种特别的幽秘之感,好像在传达着生命深处的隐秘呼唤,深邃细腻又充满魅惑。
《花》系列
徐茂林:就像徐冰老师对你作品的解读“看起来好像是在说一个'内容',而她真正的兴趣却在于与天然能量纠结的过程中留下的那些敏感的痕迹”。痕迹,就是你创作过程中留下的那些微妙变化吧?
沈 敏:是的,我总是和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的内心总是处在和天宇对话的过程中,那些痕迹是我捕捉天意所流露出的线索。我从不需要苦思冥想的,为做作品而做作品,当心中有强烈的感知存在就会去做。而做的时候也都是顺势而为,只是感应着这些感应,它们是从我心底长出来的,只不过假借我的双手呈现了而已。
《花》系列局部
徐茂林:会不会觉得泥本身其实也有很强大的能量,你觉得是在驾驭它,其实它在控制你。
沈 敏:泥当然有它自身的属性,就是泥性,这是非常奇妙有能量的存在,两者本就是互相成全。好的陶艺家自然需要懂得如何与自然属性配合并为它留出足够的余地。
徐茂林:在展览的这六件作品中,我并没有看出属于你个人的明显的符号。
沈 敏:我的作品从没有特意标定的个人符号,但有非常明显的个人气质,它是我自己的语言体系,是纵向宏观的。我,肯定不是一个小我。就像《FOR SOMEONE》,它是为了超度一位故去的朋友,因为他的故事触动了我,我在心底发了一个愿要做这件作品。这三千多只巢穴都是徒手捏制的,我用近乎修行的方式花了半年多的时间一点点完成它。在捏制的过程中我将所有虔诚的心念、悲悯与爱都捏进泥土里,连带有温度的指纹、痕迹、情绪、温暖、祝福都带进作品,就是为了还原一个爱的空间,为我怜惜的生命筑建一个爱的道场。
《FOR SOMEONE》
徐茂林:我曾经以为任何一件需要阐释的作品都不算是成功的作品。如果去除阐释,你认为作品与观众之间精神沟通的文化通道在哪里?
沈 敏:当然好的作品不需要阐释,它自身的气场足可以说明一切。我觉得太多的解述都是在过度阐释。我相信只要是真实的,从心底长出来的东西,一定可以打动人,会和观众产生共鸣。艺术家的真诚与用心是会如实地反映并根植在作品中的,你想要表达什么,观众一眼便知。好的作品是用心说话的。
左图:《秘界》局部一 右图:《秘界》局部二
徐茂林:只有一个人的经历是无可厚非的。而当代艺术所呈现的除了普世价值之外的任何思想都是值得怀疑的,不是吗?
沈 敏: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作者个体的自性表达,它还随着观众的介入,处于一个更深广更开放的状态。每件作品既带有艺术家个体经验的痕迹,又有广大观众的认知参与进来,它构建出一个更为丰富的层面,这种状态才是具有生命力的。
左图:《梯》右图:《梯》局部
徐茂林:也是展览命名为《开放的作品》的用意。
沈 敏:是的,这是我希望的状态。这个名字借用艾柯的《开放的作品》来命名,一方面是向这位刚过世的人类伟大的哲学家致敬,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次展览的作品以及这次展览所呈现的形式传达一种开放的艺术理念和态度。
(责任编辑:邓晓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