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进入“半百时代”
2016-04-07 10:35:43 魏沛娜
著名作家二月河在今年两会上曾指出,现在的书卖得太贵,往往令读者望而却步。有数据显示,2005年单册新书平均定价36.75元,十年后,2014年平均定价为55.15元,涨额约19元,年均涨幅接近5%。尤其艺术类新书平均定价已超过100元。这也意味着,中国图书已进入了“半百”时代。对读者和出版社来说,“半百”书价是否合理?又会多大程度上影响购书读书?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昨日采访了相关人士。
书价上涨有一定的合理性
国内书价的高低问题,是最近社会上正在探讨的热门话题。毫无疑问,近年来,随着物质经济的提高,书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一本定价50元左右的书,对不少读者来说的确是一种负担。“物价都在涨,书价也涨应可理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书比以前印得好,不少已很精致,这也是需要资金投入的,故涨书价情有可原。“书价上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不能涨太多。较理想的做法是,名著或公认的佳作印两种版本,精装本和普及本,让读者有更多的选择,这也是国外通常的做法。”
深职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克是一位经常逛书店的“书迷”。在他看来,书籍价格上涨趋势明显,均价55.15元在全国来看还是高于人们的消费水平。同时,他也指出,网购折扣应该已经影响定价机制。“现在图书消费除传统学生教科书读物外,我估计大部分消费群体应该是各地城市的‘中产阶级’,不过这个群体现在图书消费的习惯并不强劲,价格会影响他们购书的量。所以对价格的波动反应应该不会很大。”张克认为,书籍定价也应分类,畅销书等可以充分市场化的一类书和传统学术、文教类书籍的定价机制应有所区隔。
对于有读者认为书价虚高,出版社则有另外的看法,出版社要考虑作者版税、编辑工费、印刷等成本,再加上电商的冲击,如果定价不高,几乎无利可图。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陈飞雪告诉本报记者,现在的书价(主要指品质优秀的书),事实上和书所承载的内容、各环节的付出相比,还没到可以说“高”的时代。
书价与书的价值应该成正比
二月河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议国家逐步降低图书税率,把这部分税收让利给读者,从而降低书价,让大家多买书、多看书。换言之,如果书价偏高,读者的阅读需求也会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
微博网友“小人物的大传奇”指出:“现在很多书包装过于精致,导致成本很高。其实,买书主要看的是内容,包装没必要那么精致,这样书价或许会便宜一些。”而网友“樊耀文微博”认为:“书价已经‘洛阳纸贵’是不争的事实,但这挡不住好书对我们的诱惑。因为书价高,我还是有选择地购买书,好书是朋友,就像谈恋爱,‘彩礼’也高了,但值得去爱,多拿出点彩礼,也算是物有所值。书不在于只买贵的,关键是要买好的,能让你终身受益的好书。”网友“我是日尧的晓”表示:“如今的杂书、无内涵、无独特见解的书也实在是太多了,加上现在电商的冲击,手机带给我们的阅读量和便捷来说,纸质书对我们确实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不过,纸质书的意义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一个愿意看书的人,无论纸质的文字还是屏幕上的文字只要有他们所能吸收的,价格就不必多言了。”
需要一提的是,日常生活中总有人将买书与其他日常消费相比,比如买一杯咖啡几十元都不嫌贵,但通常一本书比一杯咖啡还便宜,读者却总是抱怨。对此,张克解释道,“人们排斥书籍消费是高消费的心理很值得玩味。收入不高的底层民众对书籍价格有很多附加的情绪。”
如何在消费与读书兴趣之间找到平衡点,网友“胜平王大头”的观点颇值得深思。“一本书的价格,应该和它的文化价值相符。书价与书的价值,应该成正比。那些‘洛阳纸贵’的传世之作,爱书者是不会在意它的价格的。书价应该力求与读者的接受能力、书的文化价值和图书出版商的利润协调起来,达到多方共赢,这才是社会各方共同期待的。”
(责任编辑:邓嘉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