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重边框:再次呈现下的艺术史
2016-04-12 14:43:12 罗可一
我们在美术馆等艺术机构中亲眼所见的各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以直接、一手的方式塑成了我们对美术史在时间维度和历史文脉上的一种主流和权威的理解。绘画和摄影作为一种主要以对其他对象的“再现”方式进行叙事和表达的媒材,将各种时代和空间中的事物与场景在一个二维的框架内集合并凝固下来。如果将艺术作品自身—其物质的载体和其画面蕴含的视觉表达—也看做为一种物质化的对象,那么则会在历史脉络中发现一系列在画幅内去再次呈现其他作品的作品的存在。区别于仅仅属于事件背景或室内空间的一部分或是在构图中处于次要地位的这种再现方式,本文所选取的被再现作品往往处于再现作品构图中的主要描述对象或在形式上处于主导的地位,即都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主要对象。
这种对其他作品的刻意地再次呈现,基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创作手法,有着各异的动机和表达。如新印象派团体:梵高(Vincent Van Gogh)、高更(Paul Gauguin)和伯纳尔(Émile Bernard)之间,为庆祝他们所拥有的共同创作理念而表达相互敬意和友谊所创作的包含其他人作品的自画像作品。也有如佛兰德斯画家科内利斯·吉斯布莱特(Cornelius Norbertus Gijsbrechts)的写实静物和陈丹青“画册写生系列”,以表现写实技法而创造的打破空间结构的“视觉陷阱”(Trompe-l'oeil)。同样也有“图像一代”(the Picture Generation)的艺术家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和谢丽·勒文(Sherrie Levine)以质疑创作原创性和作者权威(authorship)的图像挪用作品。
这种类似于“画中画”形式的创作格局,在二维图像的空间内再构造出了另一个叙事空间,并在内外这两个空间和层面间去实现对话、传达隐喻。本文将试图收集和梳理这种具有两幅叙述框架的作品,时间跨度由17世纪直到由“艺术自拍”(art selfie)来实现再现的当下。所选作品的排列线索也将打破以作品创作年代为依据的时间线,而是以画中再现作品的创作年代来进行编年排序,而且以一个替代性的视角勾勒出一段蕴含在再次呈现中的艺术史。
所呈现作品的注释第一行为内嵌作品的信息;
次行为整体作品的信息。
《圣母访亲》(The Visitation),作者不详,约14世纪
《圣母访亲》(Visitation),约翰·斯蒂扎克(John Stezaker) ,2006
《春》(Primavera),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82
《和波提切利的肖像摄影》(Self Portrait with Botticelli),尤素夫·那比尔(Youssef Nabil),2009
《自画像》(Self-Portrait),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500
《慕尼黑老绘画美术馆中的肖像》(Alte Pinakothek, Self-Portrait in Munich),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 Struth),2000
《临终的俘虏》(Dying Captive),米开朗基罗,1513-1515
《莫西像》(Moses),米开朗基罗,1513-1516
《米开朗基罗的临终俘虏和摩西像,普希金美术馆》(Michelangelo’s Moses and the Dying Slave, Pushkin Museum),安迪·费博格(Andy Freeberg),2009
《蒙娜丽莎》(Mona Lisa),莱昂纳多·达芬奇,1503-05/07
《新肖像》(New Portraits)系列,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2013
《赫拉德∙安迪兹∙比克尔》(Gerard Andriesz Bicker),
巴斯勒莫斯·范·德·赫斯特(Bartholomeus van der Helst),1642
《自拍美术馆》(Museum of Selfie)系列,奥利维亚·玛斯(Olivia Muus),2013
《年轻的公牛》(The Young Bull),保卢斯·波特(Paulus Potter),1647
《纯洁之眼的测验》(The Innocent Eye Test),马克·坦西(Mark Tansey),1981
《虚空静物》(Vanitas Still Life),科内利斯·吉斯布莱特,1668
《工作室墙壁和虚空静物的视觉陷阱》(Trompe l'oeil with Studio Wall and Vanitas Still Life),科内利斯·吉斯布莱特,1668
中:《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The Rape of the Daughters of Leucippus),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618
左:《奥利弗雷伯爵加斯帕·古兹曼》(Don Gaspar de Guzmán, Count-Duke of Olivares),委拉斯贵支(Velázquez),1635
右:《菲利普IV骑马像》(Equestrian Portrait of Philip IV),委拉斯贵支(Velázquez),1635-1636
《四马图》(Four Horses),陈丹青,1999
《门栓》(Le Verrou),弗拉格纳尔(Jean-Honoré Fragonard),1780
《光源-门栓》(Light Source - Le Verrou),徐震,2012
《美杜莎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提奥多雷·吉里科(Théodore Géricault),1818-19
《卢浮宫4》(Louvre 4),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 Struth),1989
《在音乐会》(At The Concert),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80
《肖像拼贴》(Portraits Collage)系列,汤姆·韦塞尔曼(Tom Wesselmann),1960
《高更肖像》(Gauguin Portrait),埃米尔·博纳尔,1888
《为文森特而作的自画像与高更的肖像》(Self-portrait with Gauguin portrait for Vincent),埃米尔·博纳尔,1888
《杯子架》(Bottle Rack),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1914
《米达斯》(Midas),王兴伟,1997
《蓝色构成》(Composition With Blue),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937
《与蒙德里安的自画像》(Self Portrait with Mondrian),刘野,1998
《秋韵》(Autumn Rhythm),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50
《新的柔和的表样》(The New Soft Look),塞西尔·毕顿(Cecil Beaton),1951
《抽象绘画》(Abstract Painting),阿德·莱因哈特(Ad Reinhardt),1963
《玛尔博洛画廊,艺术巴塞尔》(Marlborough Gallery, Art Basel),安迪·费博格(Andy Freeberg),2010
《彩虹》(Rainbow),马尔科姆·莫利(Malcolm Morley),2003
《表演者50》(Players 50),蒂娜·巴尼(Tina Barney),2009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