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访】李苏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如何差异化生存
2016-04-13 10:05:57 谢媛
艺术品市场行业专家 李苏桥
【导言】上海近几年当代艺术氛围的提升有目共睹,随着私人美术馆、艺术家、艺术博览会的相继落沪,上海一级市场呈现了空前活跃的态势。然而一级市场的火热,并未将成功将太多热潮引入上海拍卖的二级市场,这让人不禁思考:原来本就可能身处弱势的上海拍卖市场,如何在当代艺术领域寻求突破点?而发展不同步的一、二级市场,如何寻求平衡点?雅昌艺术网专访相关行业人士,分享不同观点。
雅昌艺术网:您此前所言:“当代艺术市场,中低价位的活着的艺术家的作品,拍卖行已经没有以往的营销优势;艺术家和画廊家共同培养出来的铁杆粉丝无法转化为二级市场的中坚力量并形成与一级市场同步的繁荣景象。”这一观点是如何提出?
李苏桥:首先在世艺术家、和中低端价格,这是两个前提,如果说画廊和艺博会的客户,跟拍卖行的客户一定是有重叠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中国的情况跟西方非常的不同,这种不同其实表现是的我们市场制度的这种不健全。制度的不健全,当然有这种制度制定的问题,但是对一个商业制度的制定,其实实际上不是真正的靠制度的制定来制定的,而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这种约束才会做到。
雅昌艺术网:这种制度呈现出什么问题?
李苏桥:这种约束其实在中国表现的问题:一个就是艺术家是高度自由的,缺少代理,所以这些艺术家他们除了创作之外,还会有很多其他事情,所以他们在经营自己的客户身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或者说是有些人是非常善于经营的,这些作品原则上是经不起二级的市场去公开检验,所以他们在很大的程度上,会用各种方法来把二级市场的成本,凶猛的怪兽一样,不希望他培养出来的客人去进入二级市场。
李苏桥:第二个情况,和中国相关的艺术品拍卖行,接触太多二级市场艺术家作品的销售参与,这对市场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有消极的作用,它破坏这个规则,对于年轻、在世的艺术家,他们新创作的作品,从原则上是一个三方的承诺:是画廊、艺术家、收藏家这样三方的承诺,这种承诺原则上是在一个封闭的体系里面的。打比方说,艺术家创作一定的作品,画廊买一定的作品,收藏家在五年或者六年的时间之内可能会购买艺术家三到五件作品,这是个封闭的系统。但这种封闭系统被打开之后,各种问题都出现了大部分画廊现在都会有一些方法来满足他们客人对某些艺术品购藏的需要,确实有很多的以前的购买者遵守以前他们和画廊契约,愿意在三五年之后把作品让画廊帮忙给卖出去,那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系统就重新再建立和形成了。这些客人,仍然有机会买到他们想要的艺术家的作品,所以是他不太可能会走去拍卖市场去找作品的原因之一。
李苏桥:如果再谈另外的原因,拍卖市场原则上来讲,其实是留给两类人的:一类是长期进入艺术市场的经纪人,因为他们要去买到便宜的东西;还有一类是根本没有时间进入艺术市场,所以他们会选择一年一次到两次的拍卖,买到他们想买的东西,这些人他们真的不在意价格,因为时间对他们成本会更高一些。
雅昌艺术网:从拍场目前情况来看,这二类人群有没有变化?
李苏桥:从现在拍场上来看,关心艺术的这些经纪人少一些,这些人少的原因是,从经纪人的经济交易来讲,现在没有太多的这种确定的利润空间给大家,所以大家也不用再来了。
李苏桥:第三个原因是拍卖市场一直是被媒体妖魔化的情况,这种妖魔化其实是很尴尬的事情,会让很多人不愿意去进入这种拍卖市场,因为在拍卖市场是没人给你谈艺术,但是在艺术家的工作室、画廊,是有人跟你谈艺术的。所以对大部分有时间、有钱的人,他愿意便谈艺术便购买,因为这个愉快度或者美誉度的都高很多,所以这是有很大很大差别的。实际妖魔化的结果就是,大家觉得拍场是一些,要不就是高价乱飞,要不就是谎言。总而言之,不是一个很健康的属环境,是一种差别。
雅昌艺术网:就上海而言,上海的一级市场,画廊、艺博会非常的活跃,拍卖的情况反而比较平淡,您觉得这也是之前三个原因造成的吗?
李苏桥:拍场的当代艺术,从客观来讲,对当代艺术真的有一半的作品缺少积极的响应,这是肯定的。但是对一级市场,比方说各个不同的画廊他们工作的环境跟艺术家这样一个场子,他的活跃其实跟拍卖关系不是很大,因为拍卖是缺少这样一个人气的压力的环境和购买的环境,它不会有这种人际关系束缚,也不会有其他这种束缚,所以这是不一样的。如果比方在画廊,在艺术家的工作室来购藏,有的时候会有人际关系的压力或者是这种绑架;而拍卖是对作品的介绍,真的是十几秒钟,这些拍卖公司钻研的作品介绍,其实也远远达不到经营它的这些画廊和经纪人们,包括艺术家在内,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和介绍,这个差别是蛮大的。
李苏桥;所以这是不同的,在上海,博览会、画廊展览空间是可以交流的地方,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在让购藏的人达成对作品的认识、学术的建构等等这些方面,还有一些人群跟人际的关系,这种关系其实比拍场上要牢固一些,所以才会显得热闹一些,但这种热闹本身是小体量的热闹,我并不觉得这种热闹是多么大的,有体量、有规模的交易活动。
雅昌艺术网:刚才您也提到说,这所有的前提指中低价位的在世的当代艺术的拍品,那你觉得在未来,在当代艺术的拍卖领域,这些中低价位的当代艺术的拍卖品,会离开传统拍卖吗?
李苏桥;中国当代艺术的这些拍品本身存在的问题是:作品完成的时间太短,大部分作品八十年代以后创作的,这些艺术家基本上都还健在,群体很大,他们的名字在拍卖场在二级市场出现,这和跟西方有巨大的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的问题是大部分人都消失了,一部分肯定会存在的。我所指的中低价位作品,是指是的百万人民币、十万美金以内这种作品,这类作品对拍卖行业来说成本太高,没有任何的意义,还浪费纸张。
雅昌艺术网:所以,在您看来,对于这方面的当代艺术作品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向画廊跟艺博会?
李苏桥:对。在稍微规范市场里。比方说在欧美,新人的作品或者在世艺术家作品,占的比例是有限的,但我们在这个板块,过世的艺术家成绩都有限,在世的艺术家都还健在,基本是这个局面。
雅昌艺术网:对于上海的拍卖行来说,他们正在试图扩张业务模式,将重心放在艺术空间、项目制的运营上,在您看来,这种多层次的拍卖方式,会成为未来的趋势么?
李苏桥:对二级市场而言,本来就是公开部分占50%,非公开部分占50%。那非公开部分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私洽,另外一部分就是公共空间的展示,这两个比例之中,公共空间的展示应该会占到拍卖行业务收入的15%左右,这是很正常的。拍卖是个古老的行业,没什么趋势可言,只是国内的拍卖行在逐渐的在完善,从本土化之后变得更加国际化,形式上更接近于西方的拍卖行。拍卖行业经营艺术空间,已经变成一个标准的配置,一个拍卖行是必须的。在这个空间里能够发生什么,最后要看这个拍卖行的能力。
雅昌艺术网:上海的整体氛围是否会推动整个当代艺术的发展?
李苏桥:就上海这个当地区域本身,他购买的活跃度、价值观、人的眼界,一定有帮助。因为艺术的从众心理是高尚的事情,上海人也是近百年来都是在追求高尚的人群,这种活跃度、购买力一定会增加;由于购买带来了艺术的品种和不同艺术的作品会越来越好,也会打开他们的眼界;在有作品、有人气的情况下,能够形成一个更好的循环,比方说博览会不需要那么竞争了,做差异化的博览会,从美术馆来看,的建设也会更加差异化。
雅昌艺术网:差异化生存。
李苏桥:对,艺术是它的一个城市名片,我觉得这可能性真是有的。
上海人对艺术,他是发自内心觉得艺术是高尚的,它有这样非常广泛的、特别基本的民众的基础,这点我觉得非常的重要,这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它有这样一种热爱艺术的文化,但热爱艺术的文化对公众来讲,平均值很低,这种平均要被提高。对上海整体来讲是很好的需求,平均值提高就要靠美术馆、收藏家、博览会、艺术家的作品、活动才能提高,这点其实和政府关系不大,还是需要这样的基础。
雅昌艺术网:谢谢!
相关链接: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