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曹斐首场美国博物馆个展 投射中国反乌托邦式未来

2016-04-13 10:32:52 未知

曹斐《 La Town: 白色街道》(La Town: White Street), 2014 图片: Courtesy of MoMA PS1.

  曹斐已经预见了中国的将来——一个和底特律一般,典型的好莱坞僵尸片般的末日景象。参观过这位38岁的中国艺术家目前在MoMA PS1进行的同名展览的观众们,无疑都会获得这样的印象。在其首个美国博物馆的个人展上,曹斐呈现了数个充满了反乌托邦式场景的展厅,冷漠的青年、乌托邦式的反思、数码世界中的避世以及末日后幻想的老调重弹。

  作为中国当今最具创新观念的艺术家之一,曹斐选择了以影像和数码技术作为媒介来探索现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活。他们要在一个生活期望日增、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媒体和网络遭到审查的压抑社会中,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在曹斐的静态或动态图像作品中,中国13-35岁年龄层人群典型地折射出了这个国家颇为复杂的前景。不幸的是,全球的青年文化在东西方都是同样保守。

  曹斐出生于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广州,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国经济的第一次快速腾飞以及在一党领导之下颠倒矛盾的自由放任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样的经济形态促生了一部分颇为荒诞的城市生活,比如在广州,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未来主义风格的歌剧院平地而起,但同时对气候所带来的污染影响堪比一个核冬季的程度。如果要想找一个地方说明中国这种危险的矛盾性,曹斐的家乡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这样的环境也使艺术家预见了这个地区可能面临即将到来的亚洲式衰败,尖锐却又紧迫。

曹斐《Cosplayers系列:阿明在家》(Cosplayers Series: A Ming at Home),2004

图片:Courtesy of artist and Vitamin Creative Space

  曹斐作品中的物品、彩色印刷品、独立的录像和影像装置将各种迥异的文化元素灵活地混合在一起,对目前深深困扰着中国社会深受的动荡变幻作出评论。她日渐频繁地借用波普美学、社会评论、数码动画、虚拟现实和在年轻亚文化中逐渐形成的主流事物作为隐喻,充实自己的创作资源。曹斐是一个对角色扮演的概念十分着迷的艺术家,并从行为表演出发开始了以她或其他人为主角的虚拟世界的角色扮演。正如她对artnet新闻凯瑟琳·马萨拉(Kathleen Massara)所说的,她正在坚持不懈地研究自己所定义的“抵抗的力量。"

  曹斐此次的个展由MoMA PS1馆长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nbach)和MoMA的策展人一起共同组织策划。展览作品整齐地陈列在博物馆1楼的8个展厅内,此外博物馆庭院内由大众汽车赞助的圆顶表演厅也是展览的一部分。圆顶展厅空间内布置的是一件极为刺耳喧闹的多媒体装置,由一套舞台设备、可悬挂的纸板鸟、假造的中国城标志、音乐器材以及音乐录影带所组成,播放的音乐则来自曹斐有趣的合作者、纽约的说唱团体Notorious MSG。曹斐还在4月3日和这个组合在此进行了一场表演。

Notorious MSG和曹斐

  根据博物馆的资料显示,这个团体的三名核心成员目前都在纽约中国城的餐厅工作。他们的歌曲《Straight out of Canton》十分风趣幽默,又潜藏着一股“抵抗力",而曹斐把这归因于这支全部由移民组成的乐团对于美国hip-hop音乐的挪用。不过尽管表演非常出色又有趣味,但每个人都不能忽略的是这次展览的表演部分令人感到讽刺地由大众汽车赞助——一个已经承认了大规模逃避全球有毒气体排放量规则的公司。如果说1990年代到2000年代早期,曹斐前期的影像作品——8个显示器在展厅的最后一个房间内围成了一个圈——用低保真的画质讲述了一个虚构的一群生活窘迫的年轻人的故事,而且其中大多数都是她的朋友和来自广州美院的同学们,那么在之后的作品中,她呈现了更多的是社会现实群像与逃避主义者幻想的一种结合。例如在2004年,曹斐在广州各处跟随着一批角色扮演爱好者(Cosplayers),通过照片和录像记录一班年轻的成年人们穿着全套动漫里的服装,像重新再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场景的演员一般冲撞跌打,在镜头前摆着动作。 如同全球其它模拟游戏中那些相似的灵魂杀戮的场景设定,比如发生在布鲁塞尔或是阿尔巴尼,这些角色扮演者们仪式般地守卫着这个钢筋铁骨的城市中自己的一块小小的领地。

曹斐《人民城寨——第二人生城市规划》(RMB City-A Second Life City Planning), 2007

图片:Courtesy of MoMA PS 1.

  曹斐第二个孤注一掷又隐隐和西方亚文化紧密联系的艺术项目是她在《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的角色扮演。这个由Linden实验室开发的互联网虚拟世界曾风靡一时,连亚马逊(Amazon)、American Apparel以及迪士尼(Disney)等公司在2000年代初都纷纷进驻这个虚拟世界进行销售,2006年的总销售额达到了6400万美元。从2007年到2011年,曹斐在《第二人生》中购买到了足够多的地产打造了一个“人民城寨"(RMB City),而她以“中国翠西"(China Tracy)——西方造型的艺术家化身,这一角色将全球各个城市的特征都浓缩于这个虚拟空间中。

  到了真实世界里,或者至少是在艺术家的展览中,这个项目通过一段宣传录像,一些白色建筑工具和一张股票交易经纪人的前台桌呈现在观众面前。墙上的文字中,曹斐这样形容她的装置所带来的影响:也许,划清现实和虚拟世界之间的界线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两者之间的这条线已经开始模糊。"对于这个虚构的童话,强硬的中国政府会有怎样的反应其实也不难猜测:希望这一切都平安无事。

  然而,曹斐用心创作的艺术作品并不是每一件都那么天真避世。2006年,她将西门子照明设备工厂的工人们对于生活的憧憬与一间厂房宿舍——工人们每天真正居住的地方,并置在一起。在其后延续的项目《谁的乌托邦?》(Whose Utopia?)里,曹斐通过摄影、一份名为《乌托邦日报》(Utopia Daily)和一段同名录像将工人们的梦想进行实体化。影片中,我们看到一位身穿毛茸茸白色芭蕾舞裙的首席芭蕾舞演员在车间中翩翩起舞,一位上了年纪的男人和着中国流行音乐的节奏在工厂地板上跳着滑步,一个年轻人表演出了要成为摇滚吉他手的梦想。尽管这些都是奢侈的想象,但却成为了他们在唯一真实的工厂生活中仅有的娱乐。他们身处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剥削空间。

曹斐《我的未来不是梦,No.2》(My Future is Not a Dream No.2),2006

图片:Courtesy of Har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 Cao Fei / Deutsche Bank Collection.

  《La Town》作为曹斐最新的作品,却转而回到了好莱坞的传统套路,刻画了对后末日灾难的想象场景,将众多大众娱乐的代表如HBO、《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和《熟女大战僵尸》(MILFs Versus Zombies)都动画化。作为本次展览的开场作品,《La Town》使用3D仿真模拟技术塑造了一个文明世界遭受到不明灾难袭击后的景象,宛如布鲁盖尔(Bruegel)画笔下的场面。就此而言,曹斐的这件作品寻求的是一种更具体化而非夸夸而谈、更具批判性而不是依赖西方的一套陈词滥调(包括复制那些亚文化)的语言来有力证明这个反乌托邦的观念。作为这位冉冉升起的中国当代艺术新星的首场美国博物馆个展,除了一些有趣的小创意外,曹斐更多的是鼓励成人式的质疑。逃避主义并不是一种抵抗,而幻想也不是乌托邦式的。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