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古籍之殇
2016-04-13 10:42:04 赵洪南
古籍修复培训
古籍不同于一般的图书,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的血脉,凝结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结晶,但时间的流逝却让大量古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如破旧、泛黄、霉变、虫蛀……如何破解古籍之殇,让藏之深山、束之高阁的古籍“活”起来,延续文化命脉?
中华古籍卷帙浩繁 价值难以估量
近日,在位于辽宁省图书馆内的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记者看到三四名修复技师正对一页页残破不全的古籍进行精心修复,经他们手的每一页纸张都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这让他们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修复师们细致地完成每一道修复程序,用双手小心翼翼地复原出残卷中的文明记忆。
辽宁省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刘冰说,中国历史文化历经几千年,能够流传至今,一是通过人的传承,二是通过文字。无论是写在甲骨上、简帛上,还是写在纸张上,都构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
古籍是延续文明根脉的重要载体,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各公藏单位拥有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用“价值连城”四个字根本不足以度量我国古籍的珍贵价值。
许多古籍经过长期的流传,有些是人为的破坏,有些是虫蛀鼠咬,有些是由自然纸张的变化,出现脆化、霉变等“病态”现象特别严重。古籍修复师的工作就是让这些“生病”的古籍“康复”。
刘冰告诉记者,古籍藏书是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的一大特色,该图书馆藏有很多宋元版古籍精品,且大多是海内孤本。如宋绍兴二十二年临安荣六郎刻本《抱朴子内篇》是现存《抱朴子内篇》的唯一宋刻本;宋刻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扬子法言》《记纂渊海》、元刻本《宋季三朝政要》《春秋诸国统记》等,在古籍版本上均享有盛誉。
古籍保存现状堪忧 完成全部修复或需数百年
近年来,尽管我国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古籍保护力度,但古籍保护与修复现状仍然堪忧:很多珍贵古籍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保障,保存环境堪忧;古籍修复和保护的专业人才因为工作枯燥、收入低、培养经费不足等而流失。
目前,我国有1000多万册古籍亟待抢救性保护,但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不足200人,面对大堆满目疮痍的珍贵古籍就如同“蚂蚁搬山”。
辽宁省图书馆馆长王筱雯说,一个较为熟练的专业古籍修复师最多一年可以修100册,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由此可以计算,要完成全部修复工作需数百年,且前提是古籍不再继续遭到破坏。
“古籍修复师是件苦活、细活、安静的活,它和传统手工艺一样,有着失传的隐忧。”王筱雯说,相比过去,眼下古籍的修复无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时间的流逝却让大量古籍“病”得更厉害。
“数字化”或为古籍保护趋势
完整的保护“昨天的文明”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由于古籍具有文物属性,既要保护好古籍本身,又要兼顾到社会的利用。如何“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就成了古籍界长久以来的课题。
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杨世涛说,大多数古籍收藏单位都通过多种途径展示馆藏古籍,在古籍保护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对古籍的关注度。如通过网络向社会发布数字化古籍,影印出版古籍,这些再生性保护工作都很好地解决了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近年来,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逐步将辽宁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放到辽宁省图书馆的网站上,方便市民检索浏览。同时,将这些入选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整理出版。目前辽宁省图书馆已完成了近400部孤本、稀见古籍的数字化,同时编制古籍目录揭示馆藏,建立古籍数据库。
王筱雯说,要改善古籍保护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从经费上给予保障,用于改善古籍存放场地、更新古籍修复设备。已经成立的古籍保护中心要加大古籍保护力度,加紧古籍修缮,加快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和交流。
(责任编辑:顾盼)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