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论“非纸质书不读”的误区

2016-04-15 09:43:05 穆砚

  网络时代,纸质书作为一种阅读载体,远没有手机、平板电脑上看电子书便捷,后者与前者的区别无需赘述。由此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十多年来一直被争议,抱残守缺者认为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被手机破坏了,身边总有一些人会在这个议题上表示“非纸质书不读”,言下之意电子书就不是“书”。这种对阅读手段和形式的挑剔姿态,无非就是从“纸张触感”、“油墨香味”、“厚重分量”上找论据,把看纸质书抬高到追风逐雅,有点制造优越感的刻意。问题是,看纸质书,您的阅读就不碎片化了吗?

  网络上流传过一组照片,在欧美的地铁上,人们或站或坐人手一本书,更有甚者还研究出了那些五花八门的书名,不少转发跟帖大呼:瞧瞧人家多有文化!这种片面剪贴的现象内容,倒是很符合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对点击率很有帮助,但和事实风牛马不相及。在国内的地铁上坐一天,把手捧纸质书的人拍一圈,研究一下五花八门的书名,一样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同样,在地铁上埋首于手机的人们,也不都是在刷微博微信。四度蝉联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第一的唐家三少,每部作品几千万计的点击量,大概有很多来自上下班路上的这些读者。

  很多纸质书的捍卫者嘴上说多么酷爱翻阅书页的乐趣与质感,并不妨碍他们包里装一个Kindle或者iPad mini。无他,容量大。搬家最头疼的,就是搬书了,所谓汗牛充栋,书多了,搬家公司还得多问你收钱。如今一个平板电脑轻松装下一座图书馆的存量,而大多数人家里的书房,无非是拿来显摆一下文化程度的装饰。标榜自己只读纸质书的人,又有几个真正能坚持常态阅读的呢?

  从阅读速度和数量上分析,一个有阅读兴趣和习惯的人,在工作之外能抽出时间来,平均每月看三本书,按70年计,他一生仅能看2520本书。就算是嗜书成癖,按正常阅读速度的最大值,有充足时间看书,三天一本,每月十本,70年也就看8400本。

  极端“书瘾犯”也不是没有,将上述数字翻倍,一生不过区区16800本书,而这类阅读者,恐怕是把翻过就放下的书籍都算在“看过”里面了。在人类浩如烟海数以亿计的书籍世界,这2520、8400、16800,算得了什么?个人的点和书籍的面相比,人的无知显而易见。只是看书和不看书、看书多寡的人们相比,差距在0、100、250、2520、8400、16800之间而已。

  局限于纸质书的质,也会受困于它的量。移动端碎片化阅读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利用所有可资利用的时间直奔主题,各取所需,也可称之为速效阅读。当需要深度广度的阅读时,翻阅纸质书无疑是更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但电子书同样能让人摆脱纸质书难于携带的弊病。二者结合,那么上述举例中以“本”为单位的阅读量,也就淡化了。

  否定电子书和移动端碎片化阅读,会忽略了阅读也只是众多娱乐手段的一种。网络时代,阅读本身的分量被摊薄和碎片化是不争的事实,但阅读手段的便捷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获取知识帮助思考激发灵性方面,纸质书和电子书以及移动端碎片化阅读,并没有什么质的区别,相反,后者在量上更胜一筹。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