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2416期】董辉杰:雕塑的语言(上)
2016-04-19 08:14:54 吕江柳
【相关连接】
主讲人介绍:
董辉杰:字一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架上、户外雕塑之创作与实践,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美术大展。董先生曾担任中国雕塑泰斗钱绍武先生私人助理十余年。
董辉杰:雕塑艺术家
导语:
雕塑艺术是体积与空间的学问,体积在空间中不同的排序构就了其表情:横向则平阔,竖向则高远……雕塑是精简、归纳的艺术,她浓缩了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而化为一条无形的线,这条线蓄势而发,自由而自在地通着天地宇宙。雕塑的构思塑造过程是情感生命之创作过程,与其说认识雕塑,不如说是感知、赏析艺术家将冷冷的理石、青铜、泥巴有机地组织、抽象而赋予生命之过程。本期艺术课堂特邀雕塑艺术家董辉杰先生,引导我们认识雕塑,通过艺术家对创作过程的解析,认知雕塑这门艺术的奥秘。
主题:认识雕塑
第三部分:雕塑的语言(上)
1、“雕”和“塑”的概念
这一切都和雕塑的语言有关系,我先把几个片子让大家看一下。这很漂亮,有点儿西风残照、汉家林雀,感觉很箫瑟、片子拍得好。其实我拍了两个片子,这两个片子都和天安门的功能没关系,我在谈语言。
说语言,雕塑非常有意思,何为雕?“雕”毫无疑义它是减法。单从雕这个字去理解它也非常有意思。这边一个周,那边一个隹字,隹是一种很大的鸟,当我们查字典的时候,它的第一个意思不是动词,是名词,一种大的鸟,就是白雕、黑雕,有人说秃鹫,就是西藏的,西藏人死了之后升天让它们吃腐肉的那种东西也叫雕。
那么这个“雕”和我们动词有什么关系呢?翻开大字典,一个周字那边三撇,它的第一解释“雕刻”,雕和鸟有关系,三撇是它的羽毛,羽毛可以做笔用,蘸上墨或者蘸上颜色,朱砂、猪膘不掉色的东西,它需要画在石头、木头,玉上面。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工序,叫“雕”,雕是先要在有上边进行减法。
“塑”正好相反,塑是用一堆泥,从没有到有,我们叫“雕造”,就是无中生有,在某种程度上讲,旧石器时的石斧,它的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雕的过程。硬碰硬。
在1万8千多年以前其实我们就有了陶,陶就是泥做的,用泥做的当然是无中生有了,泥本来就是一堆烂土,放上水,像和面和成那么好就可以塑造。所以这就是雕塑。
雕塑自身,一个是有的,一个是无的。加在一起它构成了雕塑,但是雕塑又是一种推敲的一个过程,我们管它叫加加减减,就是推推敲敲。
艺术家这个概念大概就是这样,就是加减,一是无,一是有,作为无雕为有,雕和刻,我们叫雕塑,那么石雕它就不能叫石塑,这肯定是不对的,它就叫石刻。石刻或者叫雕刻,雕刻就是把两个动词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名词,要先画上这个东西为之雕,然后再继续刻,总称就是雕刻。
2、雕塑的体积
【角度:不同方向面有不同的感受】
体积,一个方块叫体积,一张纸也叫体积,可能我们感觉是一个平面,但它只是很薄而已,0.0几毫米都是有厚度的,有厚度的东西都有体积。把很多的纸罗列在一起,体原则上讲是一个平面,积加在一起,它就构成了体积。
我用天安门这个造型,给你看一个角度,毫无意义他是完全从正面拍的,这是一个面,现在看到我这个面,我们可以想象我和天安门是很别扭的。是一种平行关系,无论是有多少的平行我后边还有一个劳动,很多后边的天安门都是给这个角度,我们依然看到一个劳动,要么就是看到一个天安门,没有纵深感,这就是一个平面的,即便是它本身是立体的,我们对天安门太了解了、太熟悉了,单独地给你这么一个轮廓,这个感觉它就不立体,它没有纵深感。
这个也是天安门,只是拍摄角度不一样。这个出现了成角,我们管它叫“成角透视”,当一个物体成为成角的时候它就有了一个纵深感,而且有一个尖就是这个角,那一条就是明暗的转折线,最后感觉向你这边飞过来,很硬的一个形就过来了,这样它就构成了一种立体,或者叫一种空间。
当你把很多的这种形组织在一起的时候就出现了不同的方向面,不同方向面就会出现了不同的感受。我在这儿一站,我给你的感觉就是一个面,一转马上就两个面,我这儿一转动,一种动感开始出现,所以说有时候我们拍照片,现在很方便,用手机随意在那儿都可以拍,好像拍出来之后大家也叫照片,但是是不是作品?这个和你角度有直接的一个关系,我现在讲到就是这个身体的这些个面,给人不同的感觉。
作为一个人,我们分头、颈、胸和腿部,下边有大腿、小腿,中间的环节是膝盖。我们所有的动作都源于这几个关节的调整,不同空间的调整,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会形成一个让人感觉不同的感受,刚才我直着站着,就感觉木讷,但是军人感觉像山一样,非常巍然,如果是因为我这个不标准,胸挺起来之后这个形从侧面看腰直的,臀部过去,感觉是有空间的,大家有素描的经历,有一种光影感,像拍照片一样,你只要拍出这个照片来,雕塑家就会从正面看到它的侧面,看到背面,这就是空间的感受,一般画画会看到它的轮廓,质感的轮廓,给他画个肖像那简单,是不是就画一个轮廓线,一看就是平片的,我们叫它不立体。
【张力:有生命的东西必须有张力】
什么叫张力?这个桌子有没有张力?它也立体,应该是没有的吧,为什么呢?有生命的东西都应该是有张力的,圆形就给人感觉是张力的,当然这个圆形是立体的就是360度,每一个点感觉都是往外膨胀的,桌子没有,我们在外边看过很多的建筑,包括现代的高楼大厦,东三环那个电视台,它的骨架非常有意思,但是它是以使用为目的,走的空间是雕塑的肩胛结构,用一个方,去掉一个角,在空间一穿插,马上感觉就不呆板,马上感觉就占空间了,所以这也应该叫雕塑,但是它没有张力。
如果有张力之后会怎么样呢?如果我们的建筑,我们的高楼大厦都有了张力,向外膨胀,我们的路本来给你感觉是100米,当有张力之后也就是50米,那就太可怕了,本来我们城市空间就狭窄的不得了,空间越来越少,当有了张力就会是这样,所以说有人把建筑称为雕塑,我认为他的骨架可以这样理解,尤其是刚才说的电视台,其他的我认为不是雕塑,因为它占空间,但是它是一个面,是一个呆板,我们只感觉它高,它除去高还是高,大概也就是这个感觉。
一个人说有生命力,生命力是怎么体现的呢?我理解也是张力,一个人骨瘦如柴,奄奄一息,耶稣在十字架上,大家看到过他的很多雕塑或者是绘画。有的是胳膊都下垂了,从十字架放下来,因为他已经完全死亡了,所以他胳膊是下垂的,完全是干干的,涩涩的,他已经没有生命的迹象。有些人说这个人已经要断气,可能是用手先要摸,摸脚丫子,看看这边还热不热,如果热这个人还活着,如果这个人脚丫子已经凉了,即便就是心口还在跳动,还有热气,他已经死亡,因为他在回落,在收缩。
所以说张力是生命的东西,所有有生命的东西是必须的。植物一棵大树它有没有生命,它是静止生命,静态生命,这个生命和我们人又有什么样的相同之处呢?就是张力,一棵树从开始一个籽,圆圆的籽,当给它土壤、给它阳光、给它水分,它就开始向外膨胀。这个膨胀过程其实很有意思的,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心在膨胀呢?
我看过一个参考,美国的一个科学家,他把青蛙子放到了太空的空间站,空间站没有重力,这个青蛙子在一定的温度,一定的水分里边它就开始存活,然后它开始生长,生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了呢?是一个圆形,青蛙本身不是圆的,长长的尾巴有点儿像直升机,它是一个圆,里边是一个核,所有的生命体中心都会有一个核,我们叫籽,很多的瓜果梨桃这种果子,我们嗑的瓜子,它也叫籽,只要你给它合适的温度它就会生芽开花结果,这就是最原初的一种生命体,那么张力就出现了。
张力在雕塑里边是如何体现的呢?我刚才说建筑我不认为是雕塑,但是它是占空间的几何体,那么在雕塑里边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做雕塑的经常碰到一些工程,你比方说在哪儿要做一个一百米、二百米的大型雕塑,几个方块,几个几何形就可以了,我们得到这个画我们太高兴了,为什么?不用我们塑造了,我们省大事了,我们直接把它交给加工厂,给工人师傅去锻,工人师傅拿到这个活很简单,太容易了,这是一个小立方体放大成另外一个立方体,只要一把尺子就可以进行了。
但是很有意思,当这一百米形成之后这是很新鲜,它的体量很大,但是我们感觉它总像缺点儿什么东西,缺那么一点亲切的东西,和我们有一种共性的东西,当然有人说这是可以对话的东西,当然应该是有生命的东西才可以给我们对话,那么这里面缺东西,就是张力感,就是生命感。
生命感在形体上的处理,还得说几何形。就是这个几何形的立方体,我们看到它应该是六个面,那么把一个立方体,每一个平平的面,把它抛物化,或者说你把它的转折线就是把角去掉,或者说你在这儿上面再加抛物,它就会改观了,比方说有一些汽车,尤其是日本的汽车,丰田,小面包之类的,用这个词很有意思,叫面包,面包是什么?面包就是感觉一种张的东西,软乎乎的这么一种东西,那么再看今天更多的日本小轿车,我有一个感觉,好像那个车从我眼前这么一过,我拿一个小刀片,淡淡一挨它唰打开了,它的张力太强了。
再反观德国的一些造型,或者美国车的造型,就比较方正,我们感觉它有棱有角,很硬,那么这个有棱有角的东西就感觉没有那么软,当然这个棱角它也不是一个很死的锐角,像刀子割一样,不会这样,它也有简单的一点点抛,感觉很硬朗,所以说它这个张力如果过了之后,如果你不节制,它就感觉是软了、肉了,像面包。
我在前一个时期从微信里边看到有地方发现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太岁,太岁据说是从地上或者在河底或者是在沼泽里边挖出来的,这个东西它在蠕动,没有鼻子也没有眼,如果这东西在我面前,我肯定不敢摸他,比如说水母,下边美极了那种感觉,到岸上看了之后白花花一片,软软的那种感觉,我们不感觉到美,反倒感觉是很恐怖。
我们说有些东西叫寄生,身上长一个包,这个包它是一种寄生物,这个寄生物只是吸食我们的营养,吸食我们的血液,但是它自己形成了一个核心,也是一个核,然后它开始长包,我们叫囊肿,或者叫癌或者叫肿瘤,非常可怕,它是一个单独的一个生命的主线。在天坛祈年殿的西北角有一个大树,上边写着八百年,这个树不知道为什么,经常下边有一些善男信女们烧香用的东西,有一些纸灰,其实它只是一棵树,它有什么感觉吗?这棵树长的很多圆圆的,有人管它叫树瘤,一棵树本来是静止的,但是给人感觉在生发,在扩张,由小而大,只有有生命的东西,才有了这种感觉,所以说本来是一个不动的树,给你的错觉它有了一种生命感,所以说这个树已经是有仙气了,大家就可以顶礼膜拜它了。
我们经常会看到理发发廊里在旋转的幌子,有的时候我很莫名其妙地看,其实就那么短一直没完没了地旋转这个东西,有多长,多远不知道,但是一直感觉就没完没了,其实这都是一种错觉。那么雕塑恰恰是利用了这种错觉,造就一个本来没有生命的东西,让你感觉它有了生命。
3、雕塑的“基本形”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在雕塑教学里边经常用的一句话,这句话很玄,我有两位先生,他们说法还都不一样,有一个上海人,他普通话说的肯定不好,他到教室给学生看作业转一圈,他不爱说话,只说一句话叫“大体”两个字,大体;另外一个先生他给学生看作业就是另外一种说法,同样一个意思他用了另外几个字,因为我们和理科、文科不太一样,艺术院校因为它是工作制,这边一个模特,一个教具,大家就在那儿临摹或者进行创作,每个学生专心致志就在那儿去做,老师悄悄地就进来了,就站在你的背后看着你,这个学生一回头老师来了,当然学生就不能在那儿坐了,马上站到一边老师请你给我看一看,都很谦虚,也很好学,我的那个老师就会在雕塑上拿一块泥用手搓了很长时间没说话,他就一直在笑,然后走的时候把那块泥嗙!扔到那个学生的雕塑上,他说一个字“形儿”这就是非常玄的。
所以我说的叫什么呢?就是叫“基本形”。什么叫基本形呢?其实就是里边的基本构架。作为一个人体,表面是皮肤,下边是肌肉,里边是骨头,就是基本构架。开始做雕塑的时候先搭一个架子,这个架子也可以说是基本形。
为什么他们都对这个“形”或者“大体”这么感兴趣呢?基本形,假如说生存的人,无论是胖点儿还是瘦点儿,高点儿或者低点,远远地看起你就是一个你,即便就是在一个雾天,你接你的朋友,很远,你看见他的鼻子,他的眼睛了吗?没看见,但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的眼睛莫名其妙,觉得那个就是我的朋友,靠什么呢?基本形。
有些情况,比如说我年轻的时候二十岁,也荒唐过,那会儿二十几岁当然是该搞对象了,想找一个女朋友,那个时候自行车是非常难买的,骑上一辆破车子,在出门之前一定是把破车子擦得很干净,一骑就很轻松了,完全是有信心的。骑得很快,要见朋友去,但是在走的过程中发现前面一个女性,从后边看起来太美了,绝对是一个美仙子。
但是当你到前面再去看的时候就未必是这样了,这个给你的感觉也是基本形在里边起的作用,你看到是里边的一个东西。我那会儿说过,雕塑艺术和我们的生活是两个概念,雕塑艺术它把生活的这个东西,我们看到表面的一个东西,说这个人浓眉大眼,那就会认为他很漂亮,当然了只有一个很好的形体,然后一看脸蛋实在是不好,或者是已经把这个面向给毁坏掉了,肯定男孩子不高兴的,所以就会出现给你介绍一个对象吧,体形长得怎么样?没这一说,他给你一个一寸的小照片,而且还是黑白的,让你看长得怎么样,这就见面了,一见面后面还真是不难看,那个脸确实好看,所以我们说叫“模样”,没有说这个人长得很好看,他的体形很好看,他的脚丫子很漂亮,他的腿很长,他的腰很长,没这个概念。
所以他看着是局部的,那么雕塑就不是这样的。它在基本形上是第一性的选择,也是一个根本的选择。基本形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基本形在雕塑里边是它的核,首位的,那么音乐其实就是它的主旋律,色彩就是它的色调,只是它的语言的叙述的方式不一样,就是主要的那个东西,最根本的那个东西,那么好了,如果我做一个,我希望我表现了我想表现的那个东西,当你做这个东西记住一点,我们有一个词叫什么?叫直抒胸臆,就不会出现一种枝枝节节,那么多修辞、那么多装饰,直接表达在雕塑上就是叫基本形。
4、作品的结构和比例
作品的结构不是我们看到的结构,比例也不是我们看到的比例。是根据作品的需要,有的放矢,有些地方进行夸张,有些地方进行概括,罗丹有一件作品叫《青铜时代》,要参加法国的沙龙展,送上去之后就给否了,原因很简单,说你做的是什么?是从真人上翻下来的,问题来了,他是不是从真身上翻下来呢?当时在我们上学那个时期大家都一直感觉罗丹的功夫是非常得好的,就是做的跟真人一样。这是基本功,在90年还是92年,在美术馆有一个罗丹的展览,这件《青铜时代》就来了,这件作品就是这么一个动作很简单。那么两个锁骨,这边距离很近,这边拉的很大,这个东西就很紧,这个东西就很放松。绝对是塑造的。
那么这种结构是根据你的作品的需要,而不是生活中的硬搬,一定要拿一个,因为我们上学做习作的时候,老师告诉你拿一个卡尺,还有一个吊锤,这是做雕塑,检查你这个雕塑是不是能站得住它的一个工具,吊锤就是检查重心的,倒不倒,因为我们做雕塑,会有一个转台,模特在这边一坐他可以旋转,要从360度检查你这个雕塑是不是能站得住,或者是不是倒了,卡尺就很简单了,就是比例问题,一看你的眼睛和它的比例关系是不是对的。
我这里说的结构比例不是咱们生活中的人的结构比例,他是你的作品的需要,即便我做一个写实的雕塑,或者叫写生,因为基本就是一个模特,十个学生有十个感觉,一百个学生有一百个感觉,各自的感觉都不一样。所以他会在制作当中加强这个感觉,这个感觉不是拿尺子量的,我们眼睛看到那个东西并非是生活中实际的那个尺度。
徐悲鸿纪念馆有一个列宁的面膜,在我印象当中有一个电影叫《列宁在1918》,列宁其实是一个小小的个子,大大的头,他很有意思,这里边给你我们看到真实的这个面膜感觉像一个小孩一样,很小。
这种感觉其实就不符合我们眼睛的视觉,因为那个面模是一种死的,比例的感觉尺度的感觉是对的,大与小也感觉都是舒服的,就愿意你是一个活的,你在说话,你有颜色,你在动,这个体积你就感觉是正确的,那么你用眼睛看到这个感觉,能还原到雕塑上去呢?他必须在之中进行了夸张,那么有人说,画一个像,比本人都像,那怎么可能呢?我就是我,他画得再好难道比我还是我怎么可能呢?这本来是一个病句啊,不是的,这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他夸张了他的感觉,比方说我一看这个人很修长,修长是一个形容词,修长多少合适呢?那要靠我的感觉,每个人的感觉不尽相同。
总而言之我第一感觉他就是修长的,一个小伙子二十岁或者三十大几很魁伟,你怎么能做到他魁伟呢?他是一种感觉,所以说我们在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得更修长,适当地把它拉拉,这个拉不是刻意的,完全是为了眼睛感官的正确,当我看到这个物体,当我大脑里进行分析之后,你要把我眼睛的这个东西告诉手,你这个手要把我眼睛感觉的这个东西给做出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雕塑会把某一些方面,比方说高鼻梁,莫名其妙很高,感觉甚至都不和谐,但是一眼感觉就是他,就是那会儿说的那个老先生做的那三个人原理一样,他加强了这个基本形,所以这种结构比例是一种创作的结构比例。
(责任编辑:陈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