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版图———文学与我们的生活”
2016-04-19 10:03:24 颜亮 刘佳怡
4月16日,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在顺德举行,一系列名家讲座和论坛相继举办,掀起文学的热潮。16日上午,在顺德北滘文化中心,由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主持,包括欧阳江河、徐敬亚、李洁非、李辉、路内、沈苇、朱燕玲等在内的嘉宾参加了讨论。
观点1 文学的初衷已经发生变化
谢有顺首先发言,“生活比文学更丰富。如今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超作家们的预期,也是他们想象力不一定够得着的。”谢有顺说,他个人不愿简单认为文学已经低于生活。文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生活的角度,保持着它对生活的警觉,它永远比生活有着更超越的东西。这一场讨论,重要的不在于要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我们对文学变化和现实巨变的看法与理解。
评论家徐敬亚发言称,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科技与文学的关系:科技前进一步,文学就退一步。他认为,讨论的主题应为“手机时代的文学与生活”。因为手机已经完全介入人们的生活,仿佛成为了一个器官。他说:“我觉得现在的人都仿佛成为了卡夫卡式的人物,而作家则是为了自我拯救才进行写作。文学的初衷已经发生了变化。”
欧阳江河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手机时代中的写作,其物质性质完全发生了改变。“我看网络写作,动不动就几百万字。写的比读的还快。”他还说,“当我拿起笔和纸来写诗的时候,很多都是自我牺牲,自我感动的优美的语言。但当我们坐在地铁上时,我们读的是我们不会写在纸上的东西,不是写作的东西,不是写的产物。拿着手机就是一个懒惰的表现,如果文学也变成懒惰的,那么就不是成功的。”
观点2 手机问题是泛政治问题
路内说,手机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泛政治的问题。“九十年代的手机是有钱人在用,若干年过去之后,农民们开始用手机,从泛政治来说,是平权运动。在这个话语权中,传统的中国士大夫话语的方式会被扭转。文学是从生活中来而高于生活,这句话本身就是士大夫对自己的激励。如果是一个工人或农民作家,你就不需要跟他说这个,能否高于生活,这是他自己的问题,但是他会坚持从生活中来创作。”路内觉得,对文学来说,始终要去面对更复杂的世界的变化。
对此,欧阳江河回应道:“互联网时代中的很多人,既不是作者也不是读者也不是批评者,就是一个小说写作的素材,就像是一种被文学写过的东西。这是互联网催生的异象,很难说清楚。”
观点3 传媒手段会丰富我们的心灵与文学
相比其他作家的忧虑,作家李辉认为不要把网络文学的阅读看成洪水猛兽。“传媒手段的变化,给未来文学赋予了极大可能性。现在手机、微信,对文学阅读的传播比我们想的要好得多。”李辉说,文学和阅读在美学上已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文学家的写作不是为了别人,自我精神追求才是最重要的,心灵版图是对自己而不是对别人。
“现在网络文学家很多,也出现很多好的作品,还有很多微信公众号,里面会有新的诗人和小说家出现。”李辉说,传媒手段的丰富使生活丰富,我们的心灵才会更加丰富,这样我们的文学才能更丰富。
(责任编辑:顾盼)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