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自传国内首发
2016-04-21 10:10:58 黄茜
4月17日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逝世两周年的忌日。为纪念这位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推至巅峰的大师,近日,马克尔斯的唯一自传《活着为了讲述》新书首发式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举行。
马尔克斯在该书的扉页上写道:“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曾深受马尔克斯影响的著名作家徐则臣和《百年孤独》译者范晔出席首发式。
细腻、日常、尺度更大
1992年,马克尔斯查出了左肺肿瘤,1999年再次确诊罹患淋巴癌。《活着为了讲述》成书于2002年,此时马尔克斯75岁。马尔克斯预计将自传写成三部曲,《活着为了讲述》从马尔克斯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回故乡阿拉卡塔卡陪妈妈卖房子讲起,涵盖他从童年、求学、步入记者生涯、开始写作等早期经历,到他离开拉美大陆去欧洲时戛然而止。
该书2008年10月8日首次在墨西哥城出版,西语版上市三周就在拉丁美洲售出100万册,是马尔克斯所有作品中新书上市期销售最好的作品。
范晔透露,马尔克斯的传记研究材料其实非常丰富。西语世纪已出版过不少马尔克斯传记,比如杰拉德·马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传》,《番石榴飘香》的作者门多萨撰写的《与加博在一起的那些岁月》等。
《活着为了讲述》是马尔克斯自己的作品,“这本传记就像普鲁斯特的马德莱娜小蛋糕,激发出我的许多回忆。”范晔说。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这本传记跟其它几本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更细腻、更日常,而且尺度更大。”徐则臣说。半个月来,徐则臣每天带着这本书上下班,一直在看。
对徐则臣而言,马尔克斯是一位在文笔和技巧上法度森严的作家,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可以用“完美”来形容。“他那种雕梁画栋式的写作方式,很多人觉得进入起来稍微有一点困难,或者是写得过于华美富丽。一直看一本小说,会有满桌子都是红烧肉的感觉。”
然而《活着为了讲述》却写得十分放松、自然、从容,完美的“文艺之神”摇身变成了邻家的淘气包,跟你讲那些他干过的捣蛋事儿。徐则臣说:“读这本书,马尔克斯变得有了人味儿。”
母亲本人的形象终于出现
与母亲重逢,是马尔克斯这本回忆录的中心主题。2002年,马尔克斯的母亲96岁。6月9号晚上八点左右,他的母亲去世,几乎在同一时刻,马尔克斯写下了自传第一稿的最后一个句号。
马尔克斯的许多小说里都有一个精明强干的族长式的女性,比如《格兰特大妈的葬礼》里的格兰特大妈,《百年孤独》里的乌苏娜。徐则臣说,在阅读《活着为了讲述》时,一开始觉得马尔克斯的外祖母特别像《百年孤独》里的乌苏娜:“个子不高,但能量巨大、精力无限,而且特别长寿。所有男人干不了的事,全由她们操持,类似地母的形象。”
后来他发现,这个形象的原型更可能是马尔克斯的母亲。“他妈妈特别好强,嫉妒心很重,但大事上从来都特别清楚。”马尔克斯的爸爸经常在外边乱搞,生了一堆私生子。母亲把每一个私生子都捡回来自己养,加上他们自己的11个孩子,组成了一个《百年孤独》式的大家庭。“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非常不简单的事。”
“我们今天一张口就是‘马尔克斯’,其实马尔克斯是他妈妈的姓,他父亲的姓是加西亚。”范晔说。许多精通西语的前辈认为,只叫“马尔克斯”不是特别尊重,我们甚至还会称他为“老马”,“他在中国的境遇,无形中暗示了他的妈妈多么重要”。
马尔克斯写作的最大动力是“喜欢”
哥伦比亚的一位作家曾经问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什么你的回忆录第二部分如此难写?”他静静地看了他一眼,笑了笑说:“因为晚年实在难与童年匹配。”
《活着为了讲述》里涉及极为丰富的对童年的描绘。福克纳曾说,人一辈子都在写自己的童年。徐则臣深以为然。“大家可能觉得童年身在一个小地方,经历的事不多、视野不开阔,生活是很局限的。可童年对一个人来说真的是一张纸,你看到什么东西,基本上就在这张白纸上印下了。”
《活着为了讲述》涉及了马尔克斯从最初受祖父母影响,到上大学,进入报馆工作,在一群朋友的鼓励下逐渐走上文学道路的珍贵经历。
徐则臣认为,在走向成功的道途里,马尔克斯苦难的童年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范晔却不倾向于把马尔克斯塑造成一个出身低下、历尽艰苦修成正果的励志形象。“他确实过了很多苦日子。但看他的传记和访谈,他写作的最大动力是喜欢。你不让他干就不行。”
马尔克斯的幸运之处在于他有很多很好的朋友。范晔提到,有一次马尔克斯在医院养病,朋友给他寄了一箱子书。他一看就明白了,这不是为了培养一个文学爱好者,而是为了培养一个作家。
“无论是在酒吧里、咖啡馆里,还是妓院里,这些人真的可以高谈阔论文学。他们不是为了显摆,也不为此而羞耻,而是真的喜欢,就像他们谈论足球和其它东西一样。”范晔说。
这些朋友才华未必逊色于他,只不过有些人不写,有些人写得很好,却没有进入出版界的视野。马尔克斯曾说他写小说是为了讨朋友喜欢,他的文学确实得益于朋友的鼓励和援助。
“对他来说,最大的成就感未必是在斯德哥尔摩领奖的一刻。对他来说,最大的成就感可能就是他在巴伦吉亚的一个小酒馆里写了某个小说片段念给朋友听,朋友说,‘加博写得不错’。”范晔说。
(责任编辑:邓嘉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