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央美学生带到烟雨蒙蒙的福建,与漆和陶瓷相处了一个月
2016-04-21 10:55:47 郭灵林
赵斌老师在为学生们讲解漆器。
探访唐明修老师漆园。
探访唐明修老师漆园。
参观汪天亮老师工作室。
第一次见到赵斌教授是在福州市漆艺研究会艺术交流中心,当时他正被二十多位学生围在中间,用温润的嗓音叙述着桌上的漆器的起源及制作过程。
赵斌教授早年在日本的留学经历让他接触并喜欢上了漆艺,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中央美术学院作为一所崇尚传统学术精神的院校,除了专业课以外对每年的外出社会实践课程也非常重视。每年四月都会组织各个专业的学生外出参加社会实践。今年赵斌教授就带领着美院产品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留学生、研究生共计二十名学生,一路南下来到了福建,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课程。
福建之行的第一站便是福州,拜访名师,为漆而来。
在福州的几天时间里,赵斌教授与福州高校就年轻老师的专业培养、教学安排、非遗与设计教育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讲座和交流,受到当地高校和同行们一致好评。并带领同学们一同追寻漆的身影,先后参观了福建脱胎漆器保护中心,拜访了工艺美术大师陈天赣先生,登上了福建省美术馆馆长、中国美院漆艺研究院唐明修教授位于福州北峰的大漆园。参观了福州市漆艺研究会艺术交流中心,拜见了汪天亮先生。走进星月创意等出口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现场,感受三坊七巷闽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观俞铮老师工作室。
在脱胎漆保护中心与大师面对面,拜访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陈天赣老师。
参观“印象五号”福州市漆艺研究会艺术交流中心。
参观星月创意产品陈列馆。
记者:为什么选择将福建作为这次社会实践的目的地?
赵斌:我早年在日本学习与漆艺相关的产业设计,从大学开始就一直研究造型与漆艺文化,到现在已经有二三十年了。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院产品设计专业,多年来专注于研究东方美学,活化传统工艺,创新研发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产品设计。为此我走过云南、贵州、广东、福建、江西、山东、山西等省,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福建。因为福建是中国工艺美术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很多,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福建的脱胎漆艺行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曾经的福建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更是推动了中国漆器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主席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高校教学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战略进行推广。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更坚定了我带学生来福建社会实践的信念,对于未来设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我充满希望。来福建能够让学生们更多地接触产品设计的材料与制作工艺,面对更多的产品行业精英与工艺美术大师,看到代表中国当代美术工艺、产业设计方面的优秀实例,这对学生们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记者:您作为漆艺方面的教育者,如何看待福州漆艺的发展现状?
赵斌:福州的很多高校现在都设有漆艺专业学科,我们央美现在设有有漆艺研究中心,这在普通高校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然而,大家说起福州总会先想到寿山石,事实上对福州而言,漆艺相比寿山石更具有中国代表文化背景。
与寿山石的受原材料资源限制不同,漆是可以再生资源,绿色环保,耐久性极强。除了在军工、宇宙开发、建筑等特殊领域应用外,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可以起到杀菌,防腐等特殊功效,很久以前就被皇家贵族所使用。福州的漆艺历史悠久,有根植于本地的地域环境和传统,具有一定的个体生产加工能力。但是从业者都分散在各个工坊,和传统工艺制作形式没什么两样。接下来需要推进漆艺的产业行业化发展、推广福州的漆器品牌,使漆艺成为福州的一个文化名片。
赵斌教授在脱胎漆保护中心为学生们讲解漆器。
茶道香道体验。
记者:现代的产业设计与传统的漆、陶瓷文化如何共生?高校是如何进行传统手工艺的教学呢?
赵斌:日本著名国际设计大师喜多俊之先生说过:“了解未来,才知道传统的美好,未来设计源自传统工艺。”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喜多俊之先生不但是我们中央美院客座教授,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我留学日本和美院教学工作期间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和指导。他毕生研究具有日本地域特色的漆艺、陶瓷、竹藤、和纸、纤维、金属、茶道等传统文化工艺,很好地将它们融合在了当代设计中,成为国际设计界的典范。学生们平时在我的教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央美院一直以来注重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到学生的日常教学当中,我也多次带领学生与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多所高校进行相关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就我的专业而言,产品设计首先与材料工艺有关,我更倾向于选择与中国传统原点文化相关的材料工艺,如漆、陶瓷和竹藤等。漆与陶瓷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就更需要我们很好的保护、创新和发展。
这次参与央美社会实践的二年级学生虽然此前没有接触过陶瓷工艺,但是在产品造型形态等方面做了很多功课。在瓷区下厂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将在短期内通过自己对产品形态的理解,借助当地的工艺材料,使用三维建模等现代科技手段做出原创的产品设计雏形,以中国白茶道用品设计的创新作为研究课题,活化传统工艺再造生活时尚。这些即将完成的作品将有别于传统陶瓷茶具设计,更多地注入了90后对传统文化及工艺的理解、审美和故事。
记者:众所周知日本非常重视文物保护,您曾经在日本京都艺术大学攻读产业设计专业博士,中日两国对非遗的保护有什么差距?
赵斌:日本1955年就开始着手非遗的立法,让非遗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同时受到保护。有形文化指的是文物本身,无形文化指的是这些传承人和技艺。同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不定期的选拔无形文化财代表人物,后来习惯叫“人间国宝”,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起来,截至2015年日本工艺门类“人间国宝”共171人,其中漆艺类21人。
日本人认为,在美术及工艺领域,“国宝”的称呼远比“重要文化财产”更贴切易懂,能反映并提高这些身怀绝技者的社会地位和信心。“人间国宝”不仅仅是技艺得到承认,更多的是可以感到其本人具有的高尚人格,从而被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因此,即使身怀绝技,取得了很高社会地位的人,如果不收弟子,艺不外传,最终也不会成为“人间国宝”。
虽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国家唤起民众保护意识,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普查与国家名录的建立;从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建立与整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培训教育不断推向深入并写入国策。有专家提出“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多种方法,全民动员提高保护意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访德化陶瓷工厂。
学生们以中国白茶道用品设计的创新作为研究课题,设计文创产品。
记者:为什么说手工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是重要途径?中国高校在传统手工技艺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目前现存的一部分工艺美术传承主要是师承关系,大部分工匠基本上都在工坊里埋头苦干,专注自己的技艺修炼,很少与同行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我认为在当下的环境中这种观念要改变:传统手工艺人的作品应该在保持其原真性的同时,把坚守、记录并推广技艺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整个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代表的不仅仅是技艺,是代表着文化的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象征。所以它应该走进高校,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理解和学习它们,而不是自己躲在工坊里制作、仅带家人或者徒弟技不外传,结果“人走技失”。另外,生产性保护就是跟当代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他们的产品一旦被现代社会需要,他的价值就被承认。首先要有市场的需求,然后才有生产性保护,才能真正让传统技艺活着流传下去,而不是把它放在工坊、放在博物馆里束之高阁,这是对文物的保护,而不是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年轻的手工艺人先要能够生存,才会有生产的激情,否则这种技艺就无法进行下去,也就无从保护,这也正是“生产性方式保护”的重要意义。
高校进行非遗传统手工艺人培训,并非要培训他们画素描、色彩,而是在保证其技艺原真性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审美和专业艺术修养。给他们提供一个对外交流学习的平台,使他们眼界有一定的拓展,从而提高整体专业修养。特别是与我院学生共学后,会对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拥有新的理解和诠释。另一方面,现在在读高校学生大都具有高度的计算机操作及运用能力,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赋予传统手工艺新的生命力。非遗传承培训将传统文化与技艺带入高校长期化、常态化,势必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碰撞出新的火花。非遗传承拥有自身庞大而精妙的内在体系,应该得到我们全面完整的保护。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传出去,活起来!
(责任编辑:郭灵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