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快讯】“存在艺术”在第零空间开幕 回到感知原点的保存

2016-04-23 23:51:27 熊晓翊

  4月23日下午,展览“存在艺术”在第零空间开幕,并举办了相关主题的研讨会。邀请参加研讨会的批评家及艺术家有:顾凯军、杭春晓、商长松、盛葳、魏详奇、夏彦国、易鹤达、于继东、张羽(按姓氏拼音排序)。

展览研讨会现场

  由张潇雨、周全、殷亮、郭红杰四位艺术家组成的“存在艺术小组”试图以创作来践行一种新的艺术理念“存在艺术”,存在艺术并不来自于存在主义哲学,而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张潇雨从艺术史的角度提出的一种新的艺术理论。他在自己的文章《没有终结的艺术史和新的艺术史叙事的开始——艺术存在本质记:对艺术史的解构与重建》中,提出了艺术史的新的叙事逻辑,及在这一逻辑之下新的艺术阶段——存在艺术阶段。这个展览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实体展览的形式正式提出“存在艺术”的概念,也为了回归原点重新思考“艺术是什么”及“艺术的价值”的重要性。

  “存在艺术”的核心理念认为,无论哪种创造存在都是主体的人的存在表象,而非其他创造存在的表象。那么让艺术回归至人的行为本身,从人产生创造艺术的行为的动机至关重要。这使得艺术不再依附于人的其他创造存在价值,回归到存在论层面的本体论意义。

张羽《指印2012.11-1》99x56cm 指印行为,宣纸,水 2012

艺术家张羽在展览现场

  “存在小组”发现艺术家张羽2001年创作的《指印》作品,已经开始了“存在艺术阶段”的序幕,但是在现有艺术史的形式逻辑中,普遍将其划分至后现代化主义,其意义是终结了水墨的画种,而这恰恰抹杀和掩藏了“存在艺术”的真正创造力,而此时对于新的艺术史逻辑的提出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参加这次展览的4人艺术小组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应运而生。

  张羽在展览现场接受采访时表示:“‘存在艺术’这个概念的提出的确很有意义,因为一直以来,在当代艺术里面我们一直在强调多元,实际这种多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虚无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什么都艺术,什么都是艺术品,就变成了什么都不是艺术,艺术失去了具体的标准,所以导致了今天当代艺术很多被市场所决定,里面的问题和思考几乎看不到。那么提出这个概念之后,这个展览的确是针对了这个具体的问题展开实践,实际上也在推论到底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的确,这种思考对今天的艺术界来说很有必要,因为我们今天几乎不再思考这个问题。在市场主导艺术的今天,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不在于是否绝对准确,但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它的确触及到了艺术的根本,这个方向也有很大的延展空间,因为艺术史走到今天,如果我们可以把很多现成品认为是艺术的话,那么在没有标准的前提下,我们再次面对艺术创作的起点时,应该如果确认自身的创作?从这个角度来看,策展人张潇雨提出的理论成功的迈出了自我建构的第一步,这是特别值得像我们这一辈的艺术家重新思考的问题。它提示我们过去一直以来的所围绕的中西方的二元对立,能不能建立一个更大的,在人类,或者在全球文化普世范围内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不分东西,它在探讨这样一个前提下,是否可能建立一个新的艺术系统,这是他们这次展览最核心的一个意义。”

张潇雨  自我觉知2016.4-2 100×120cm   布面油彩  2016

张潇雨  自我觉知2016.4-6  60×60cm   木板、油彩   2016

  艺术家张潇雨的作品以触摸的方式,直接用手触摸画布。“当我在创作过程中触摸画布的时候,并不是为了表达触摸画布所留下的痕迹,而是为了通过这种触摸所带来的身体觉知感知自我,而触摸痕迹只是感知自我的过程中所留下的附加产物。保持意识的专注,将这种具有此在时间性的自我存在觉知保存下来。”

周全  蓝色绿色与黄色灰色  60x60cm 综合材料 2016

周全  绿色与紫色  100x100cm 综合材料 2016

  艺术家周全的作品使用丹坦拉和色粉等粘稠并且有硬度的颜料,然后用手沾满颜料在画片上反复涂抹,期间颜料填满亚麻布横竖编织之间的缝隙,随着颜料反复覆盖画布表面,部分颜料穿过过画布的缝隙,被挤出到画布的背面,留下印记。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是最初创作的“背面”。从而表达艺术家的意识只存在于艺术家与他的作品之间,观者只能部分理解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

殷亮   以人为镜 120cm x 60 cm 画布 镜子 墨汁 水  2016

殷亮  以人为镜2 120cm x 60 cm 画布 镜子 墨汁 水2016

  艺术家殷亮将镜子放置在画布上,把墨汁用水调和后用喷壶喷洒画布和镜子,之后将镜子和画布分离。镜子上留下了水蒸发之后干掉的墨的痕迹,原本可以映射清晰形象的镜子由于墨点的出现变得模糊,在人和镜子的真接映像中形成了一种“阻碍”让映像变得模糊,将本应清晰的映像分解。在画布上应有内容的部分则留下了镜片移走的空白,这片空白形成了这种脱离纯粹绘画图像语言的方式。将本应呈现在画布上的形象符号还原成形象本身,将“人”从作品的视觉符号中抽离出来,让人不再处于艺术作品中的被动状态,墨作为中国独特的绘画媒介在这件作品中成为了视觉的“阻碍”当墨不再被人为有序的书写或是脱离中国绘画创作语境的时候,墨就还原成了墨本身,而当人离开作品的限制的时候,人就还原了人本身。

郭红杰  脸印  2015.6.1--6.6  70×120cm  宣纸、墨    2015

郭红杰  脸印2  2015.6.7--6.12  70×120cm  宣纸、墨    2015

  艺术家郭红杰的作品思路建立在各个时代的拓印创作上,他使用墨和宣纸通过每天不定时自己脸的直接拓印, 整个制作过程和呈现都只为一个概念服务即“对生命存在过程的一种时间体现和封存”。

  展览现场策展人张潇雨接受采访:

  雅昌艺术网:你们提出的“存在艺术”与“存在主义”有关系吗?

  张潇雨:和“存在主义”还是有些区别,比如海德格尔在谈到“存在主义”的时候它对存在的状态提出了一些详细的划分和描述,而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为什么要行为?”,“人为什么要去创作?”所有的思考都是基于这一起点的思考展开的,因为无论科学、哲学、文学还是艺术,都是从人的“存在论”角度来展开的一种探讨和表达。从艺术史最开始的“写实”阶段开始,人类一开始表达“我看的东西”,这个时候的“我”是对象性,间接性的,到了现代主义阶段,“我”开始创造一些符号性的东西,用来表达自己,这种表达更具有本体性,不单单是对对象的模仿。再到了当代艺术,直接用这些符号来表达思想,而且人们认为这种思想才是最真实的“我”。但这种思想性是人所体会到的真实吗?肯定也不是。任何理论最终都要回归到人的真实本身,所以我们认为“这一刻”是最接近真实的,“前一秒”你的体会也不是最真实的,所以我们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保存真实,其实保存的是人的觉知。所以我们提出这个理论是不是从美学意义,而是为了让人通过艺术更直接的了解人的真实状态到底是什么?  

  雅昌艺术网:存在艺术的一些观念让人想到抽象表现主义对此在性与身体性的强调,不同之处在哪?

  张潇雨:抽表还是停留在绘画上,这是一种对象性,还有比如波洛克想的还是绘画,他在创作的那一刻感受的还是他的行为如何发生在画布上,而且他用笔在甩的时候,实际上它的用笔经验他自己体会不到,它只能体会到轨迹。所以最终呈现的效果我认为不是真正的他,而是他的某种行为的一个间接性的结果。而我们一再强调的是直接性的体验和保存。

  雅昌艺术网:在你说的这个过程中,人的创造性体现在哪里?

  张潇雨:创造性是意识的提升。艺术本身对人对自我觉知的创造性保存,保存很关键,也许有人会说,那如果这样的话,我想一想不就可以了吗?实际上不是,你想一想,是没有保存性的,“美”实际上是从自我觉知的保存中抽离出来的。

  雅昌艺术网:这种“保存”在艺术的形式语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张潇雨:可能更多跟人的直接的、身体的感观相连接,比如说触觉。比如婴儿,最直接的动作是触碰,实际上他是通过一种感觉在认知自己,意识必须通过身体,纯意识往往是欠缺感知的。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4月30日。

展览现场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熊晓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