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侯登科的 影像世界
2016-04-27 09:03:32 杨媚
“侯登科摄影回顾展1978-2002”在深开幕,“十二年之约”化作现实
2003年,中国著名摄影家侯登科在离世前与几位好友定下了一个约定:如果十二年后还没有机构能够接收并发挥他作品的作用,那么悉数交给他的女儿处理。
昨日,源于这个“十二年之约”的摄影展——“侯登科摄影回顾展1978-2002”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和越众历史影像馆同时开幕。这是侯登科的首次大型回顾展,由他的生前好友李媚、于德水以及孙粹策展。侯登科的女儿侯小瑾及众多生前好友也来到了现场。
1 缘起其生前的“十二年之约”
侯登科,一个在中国摄影史上无法绕开的名字,他是一个业余摄影家、农民摄影家,同时又是中国纪实摄影的先锋。
1950年,侯登科出生在陕西凤翔,30岁才开始从事摄影,2003年因病去世。摄影成了侯登科最后见证自己存在、了解和思考社会生活的方式,他拍摄西北地区候鸟一般的麦客,自己也像候鸟一样永远追逐着炙热的阳光。在从事摄影的20多年间,他拍摄出了《麦客》、《四方城》、《黄土地上的女人》等经典纪实摄影作品,记录下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尤其是中国当代农村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在侯登科去世之后的2007年,以其名字命名的国内首个民间操作的纪实摄影项目——“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诞生。
2003年,侯登科因病离世。他在病床上将自己的作品交给了好友于德水、李媚,并和他们定下了“十二年之约”。他们约定,如果十二年之后,还没有一个机构能够接收,并且发挥这批作品的作用,那么就将这些作品交由他的女儿处理。
策展人于德水说,此次由越众历史影像馆策划的侯登科首次大型回顾展就缘起于这个“十二年之约”。
2 300余幅作品中 走进侯登科的精神世界
此次回顾展中首次全面展出侯登科的经典摄影作品以及原作共计300余幅,还有手稿、文稿、底片、自画像等。
在八个展览单元中,每个单元均从侯登科本人的日记中挑选出的一段自述以及策展人的背景论述开始。这八个单元分别是“1978-1982从绘画到摄影”、“工地·民工”、“1982-2000麦客”、“乡村”、“1996-1997四方城”、原作以及文献等。
其中,“1982-2000麦客”系列是侯登科目前最为著名且最具影响力的作品,通过十余年对麦客的追踪拍摄,记录了“黄土地上的候鸟”——麦客的真实生活状态。侯登科曾说:“麦客是入不了历史的。入野史,也难。只能一代代的自我作传,从古至今。我不能为麦客的故事预期结尾,也不能为麦客的传说画上句号。我知道该为麦客立此存照。”
原作单元呈现的是侯登科对于摄影的学习与认识,其中部分为侯登科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成名之作。这些珍贵的作品除少数在1982年陕西临潼县举办的“侯登科摄影作品展”展出之外,其他皆为首次展出。
文献部分囊括了侯登科摄影论文、日记、通信手稿、活动影像、少量底片及数字化的作品档案等,呈现侯登科摄影理论以及精神和情感世界。
策展人孙粹说,此次展出的作品均由摄影家付羽、侯登科的学生路泞手工制作明胶银盐照片,并按博物馆收藏级别装裱制作。展览结束后,展出的作品将作为影像馆藏品被永久收藏。
3 “在他的作品中少有看到悲苦”
“参与展览的筹备,触摸他的手稿、观看他的原作、阅读他的文字,是我与父亲的重新一次沟通。我终于可以和他坦诚相对,看到那个坚硬伤人的外壳之下,父亲的柔软、慈爱、热烈。”侯登科女儿侯小瑾在开幕式上的一番话让人动容。
侯小瑾说,自己的父亲一生苦难重重,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少有看到悲苦。“于他而言摄影是照见自己的方式,所以在他的图像中我们看到的是尊严、是人性。”
于德水认为,侯登科在摄影和思想上的探索,“不仅具有重构摄影与中国社会现实相联系的文化定位的意义,在今天来看,他还以其过程的完整性和个案的典型性,而成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观察中国摄影发展的一个代表。”
与此次回顾展一同面向公众的还有侯登科全集——《侯登科的世界》,此外主办方还同时举办了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邀请美术馆界、艺术评论界和摄影界的专家们共同探讨侯登科对于中国当代摄影的价值与意义。
据悉,此次展览于4月26日至5月10日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4月26日至10月30日于越众历史影像馆展出,深圳首展后还将陆续于国内各大城市巡展。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