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韦源 用尖刀反复戳看似光滑的表面
2016-04-28 08:43:17 黄茜
文艺青年到成都,都要找韦源“拜拜山头”。他是诗人、艺术家,也写小说,写艺术和文学评论,做室内和U I设计。他尝试“码字”比绘画要早,两方面都算得上当行出色。
看他的简历还真让人惊诧。韦源毕业于阿坝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油画专业。从1999年到现在,他不仅在设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履历,还担任过大学教师(教授计算机二维图像处理及影视美术基础)、杂志编辑,参与数本畅销小说的策划与写作,同时在《今天》、《青年作家》等刊物发表诗歌、小说和访谈文字。
然而,他也常常“偷偷画一点画”,自谦“手艺不太好,但一直没有丢下”。他的油画以人物肖像为主,在早期的《屁股》系列,到《在水吧》系列,再到2011年的《世师尊》系列,被他看作创作生涯成熟的标志。
“共振”的创作状态
记者:2008年你的《在水吧》系列参加了成都2008年春季艺术沙龙展。画这个系列的缘起是什么?
韦源:对《在水吧》系列进行创作的缘起,是某个瞬间。在那个瞬间里,这些人物的姿态就是对自己的一部分的最佳定义。我发现了这一瞬间的同时也发现了这些瞬间与绘画行为有史以来一直存在的绘画核心精神有某种场域里的共振,这使我不得不去画这样的画。画作里的人物均为我的朋友,并且都是从事造型艺术工作的人。我画这批画的时候的追求,简单来说是“不完成”的效果。我非常明白这样的行为将获取足够多的诟病,并且我作为一个非常虚荣的人也很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我不得不这样做,因为我之前说到的那种“共振”,在我的认知里面就是线性行为在平面上的并置状态,我没有办法违背这种认知,否则我画不出来。
记者:2011年你创作了两幅诗人马雁的肖像。这两幅肖像依据的素材是什么?你是马雁的生前好友,你对这位早逝的诗人留有什么印象?这些印象都融入到画面里了吗?
韦源:实际上马雁的肖像一共有三幅。这一组肖像的素材来自马雁生前留下的照片,以及我对于她的认识。我对于这位诗人的印象是一位行走于世俗泥淖里为所有基于美学立场的三观进行护法的伟大战士。这大概是我所认同的一种立场。而我所要画的是这一立场的形态完满之前的来源。这种来源甚至不是一种“融合”(fusion),因为融合是一种在自身内部有向度加减的态度,是有再次加工的痕迹的;这种来源可能可以被称为“混合”(blend),它是一种各种向度自由搭接的结构化形态,它以执行它的人为容器来完成自己的存在。它往往被误认为诲淫诲盗或者奇技淫巧,但真实的核心在这些东西之上,呈现为一种复杂的结构框架,就像是一座魔法阵的结构逻辑。
要做到这一点,我必须把要实现这种形态的想法再次抛弃,将偶然性作为一种材料的组接法则来控制行为的实施。因此这组画所使用的笔和颜料都来自其它画完成后剩下的部分。有这种想法并将其实现出来,是因为我和马雁曾经探讨过的、到目前为止也有好几个朋友都有同感的一种可能算是美学的态度:创作像是在用一把尖刀去戳一个看似柔软的光滑的表面,但刀锋往往在触碰的一刹那就被它本质的坚硬滑开了;这种行为重复多次之后,会恍然发现,一直被预置的“母题就是那个光滑表面之下的集结物”,基本上是洋葱的最后一层,而母题在堆积起来的多次行为形态中,早已熠熠发光。如果说到我对于这组画作在想法实现度上的判断,我想大概是67%.对一个怯懦的人来说,这个成绩算是不坏,当然也不是说我就会止步于此,毕竟我同时也是一个虚荣的人,非常虚荣。
《世师尊·陈寅恪》
《世师尊·梁漱溟》
《世师尊·钱穆》
接近“形式语言”
记者:你觉得自己第一幅成熟的作品是?请讲讲它的创作构思和完成情况。
韦源:严格来说我觉得我始终没有成熟过。但由于我是一个怯懦的人,为了不要把脸丢尽,我肯定也自己构想并确实实施过建立某种接近“形式语言”的东西。如果我们就这个问题的一般定义来说,我想大概应该是从《世师尊》系列起,我找到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大体来说是在两个维度上逐渐成型的:第一个维度是主动的干涉:我去掉了一般意义上对“色彩关系”的呈现,只使用非常有限的色彩来进行绘画。因此,我调色板上纯度最高的颜色是土红。第二个维度是被动的干涉:我努力尝试放弃所受的训练的一种标准行为(比如“整体—深入塑造—局部刻画—整体”),企图将自己进行绘画的动作还原到自己接受训练之前的形态。
《世师尊》的创作是希望记录下一种回忆行为的形态,就像你需要某种知识的时候就去打开抽屉翻找相关资料的那种行为的形态。这些人物形象的成型是对这种行为形态进行呈现的心理作用于我自己的一个结果。它目前的完成情况,就我自己的标准来说有两个特征:第一是完成度不太充分,当然这和我(一个怯懦的主体)自己的行为惯性呈正相关。第二是作品失败率非常高。这组画现在也还在画,但目前完成的6幅里,相对比较成功的只有一幅,而且并不是大家喜欢的那一幅(《世师尊。梁漱溟》),而是常常被大家否定的《世师尊。陈寅恪》。
记者:你有做职业艺术家的打算吗?你目前正在着手进行的创作是什么?
韦源:如果说“职业艺术家”的意思是没有定义门类的、从事且不断拓展类型边缘的创造性行为执行者,那么我算是正在这条不归路上死去活来地走着。如果这个定义是惯常的“画家”、“雕塑家”等等,那么我可以回答我的打算是今年年中的时候,大概6、7月份,会去蓝顶租个房子,取名“工作室”,从事长期的“潜心创作”的角色扮演。
我目前正在进行的创作有三个方向:第一,长条幅横构图油画,画房子,依然黑白为主。第二,充分利用工程制图软件A utoCA D进行某种立体化的、多材料参与的、有组织但最后会被破坏的……那么一种东西的设计稿绘制,然后我会把它做出来,就是手工做。第三,继续《世师尊》系列。好多地方都需要改,有两幅还要重新画。
“韦源内心难以熄灭的波西米亚情结促使他不断地在诗歌、绘画、音乐以及活命中游离。非职业化的创作状态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直面生活的荒诞与万变,因此我们能在他的画面中那些坚韧的形象中看到柔软的肌理,也能在他描绘的女性中看到坚实的臀部,艺术对他而言是信仰,也是春药,当肉身在静默中升华便是生命得以停留的动力。”
(责任编辑:顾盼)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