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十年磨一剑探索水墨语言

2016-05-03 09:37:17 梁瑛

  集中展示艺术家王立星十年水墨探索成果的“王立星水墨2016展”4月29日在深圳画院美术馆开幕。这是以版画知名的艺术家王立星进入深圳画院20年来,首次在这里举办个展。而选择水墨这一媒材,则与他近十年来的艺术探索密切相关。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水墨语言

  王立星的水墨作品,乍一看只是墨块的平涂和拼贴,细细观察,才能看到几十层宣纸天衣无缝的墨色堆积,形成的重重叠叠、变幻莫测的神奇效果。这些泛着玉色光泽的墨块,看似简单,实际上每一幅都经过了几十上百道工序,耗时超过一个月。正是这样堪称繁琐的方式,创造出王立星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用深圳画院院长董小明的话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迥异于东方水墨的艺术语言,正是王立星十年磨一剑探索出的通往精神含义水墨的道路。

  1997年,王立星进入深圳画院,成为画院的专职画家。在最初来深圳的几年,王立星的创作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顿。回忆起那个时期,董小明说:“身处急剧变革的时势,与内地迥异的文化语境,带给敏感的立星创作思想的困惑与挣扎,但也引发了他对艺术观念的反思、自省与转变。”2006年,受到深圳都市水墨创作氛围的感染,王立星在深圳画院版画工作室里开始了自己的水墨创作。一开始,他钟情于表现现代建筑,把版画技术运用在水墨中,这一阶段的《城市启示录》系列作品,被他称为版画技术的水墨时代。

  从版画技巧到水墨精神

  近十年时间,王立星被周围的人视为怪人,他很少离开怡景山庄的版画实验室,可以365天不回家,从早到晚不吃饭,一个人反反复复地进行实验。像科学家一样,试验水和墨在不同浓度、不同配比,不同温度和湿度之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他的工作室里没有不同型号的毛笔和不同色彩的颜料,有的是深深浅浅标注着不同数字的一桶桶墨汁。一摞厚厚的工作笔记,记录了每一次实验的精确数据。他说:“实验性研究带给我更多的启迪,发现水墨的稳定性受着严格的温度和湿度的限制。客观条件略微改变,水墨效果就会千差万别,这使得采用版画技术来表现水墨趣味已经不太可能。经过几年时间的反省,我决定回到单纯的水墨形态中来,技术手段变为辅助。”这一阶段,王立星的《我们行走》系列作品,被他称为版画意识的水墨。

  在王立星几乎与世隔绝的十年创作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艺术家是著名版画家广军和画院院长董小明,“广军先生对我说要有呼吸,董小明更直接说,太生涩。”这些批评触动了王立星。促使他对水墨精神进行深度的思考。他到红星宣纸厂看宣纸的制造,到江苏宜兴看紫砂壶的制作,从中悟出中国人的朴素情怀。“水墨体现了东方的思想基因和哲学理念,一把草、一把泥,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承载。如果把绘画看成一种文化的话,思想性是最重要的。”在第三阶段《墨白》系列的创作中,他舍去过多的技术表现,突出水墨本身特质。

  作品挑战观众视觉经验

  走进王立星的工作室,创作材料非常单纯,宣纸、墨汁和一把排刷,他在一个充当画案的透光台上,把深深浅浅的墨色反复刷在宣纸上,几十遍的水墨交融、数十层画面叠加,形成充满沧桑感的时空印痕。用董小明的话说,王立星的新作,是对所有观众视觉经验的挑战。“它们超越了水墨和版画的习惯形态、画种的界限和表现技法,以一种陌生而新鲜的语言,拓展和延伸了人们对水墨和版画艺术的审美体验。”

  “虽然我学的是西画,内心仍然很东方。”王立星早年负笈英伦研习西方版画,又在版画工作室中钻研水墨作品。他说:“现代艺术的技术、画种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思想性和普世价值。”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邓嘉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