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墨韵东渡——十八~十九世纪日本名画展

2016-05-03 14:47:09 未知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日本的中国画韵

墨韻东渡海报

  一场古代中日文化交融的盛宴即将呈现于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由博大东方艺术馆、深圳1979文化生活新领域联合主办的“墨韵东渡---十八~十九世纪日本名画展”,将重现三百多年前中国画韵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远播日本的历史场面。这批首次在国内亮相的日本江户时期名画,定会引起社会各界对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高度关注。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从汉代到清代长达2000多年的时期内,中国的古老文明随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输出到世界各地,对丝绸之路沿线(包括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各族人民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唐宋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交流不仅有物质文化,而且也包括精神文化。

  自古,中国文化在东亚北至日本,南到越南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汉文化圈。与我国一水之隔的日本,历代商船通过东海航线,不仅把中国的丝绸、陶瓷、漆器、木材、茶叶等商品销往日本,中国文化也大规模传播至东瀛,包括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宗教信仰、汉字、服饰、建筑、茶道、艺术等。时至今日,我们还能从日本的古艺术品中品味到大量的中国风格,江户时期非常流行的日本文人画便是很好的例子。

【山水图】富冈铁斋  1836~1924

  中国古代艺术一直是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的美术源泉。在中日美术交流史上,中国美术有三次大规模影响日本,分别是中国唐朝绘画、南宋水墨画和清代文人画的影响。中国清代(1644~1911年)将明清绘画传入江户时代(1615~1867年)的日本,是中国古代绘画最后一次对日本造成深刻影响。日本人对当时的中国文人画十分崇拜和喜好,兴起了新一轮的中国画热。它的兴起归功于德州幕府(1603~1868年)提倡儒学,汉学的兴盛决定了在相当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兴起尊崇中国文化的热潮。

  中国明清绘画传入日本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通过旅日僧人的文化交流;二是贸易商船带来明清木刻画谱和中国文人画风格的作品;三是爱好绘画的贸易商人在日本所画的文人画风作品。值得关注的是,明末清初的画谱范本---明末开始流行的《唐诗画谱》等木刻版画画谱于宽永年间(1624~1644年)传入日本。日本人将这些木刻版画翻印,作为他们学习中国明清文人画的教材。宽文12年(1672年),日本翻刻了第一本中国画谱《八种画谱》。据统计,江户时代翻刻的中国画谱至少有16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芥子园画谱》。此画谱分四集,以图解的方式详细地阐释了中国传统画中山水花鸟的描绘技法,浅显明了,故问世以来风行于画坛。中日许多画家都刻意临摹,并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日本画家服部南郭(1683~1759年),池大雅(1723~1776年)等,甚至近代的中国画家潘天寿,齐白石等也临摹过。

【名花十二客图】杉溪六桥  1865~1934

  从江户时代中期开始,来自中国的文人画占据了日本画坛,日本人在临摹与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出日本的文人画派。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京都、大阪一带,日本文人画发展到达高峰期。日本画家完全依照中国的程序临摹,画的题材都很中国化,如山水,历史人物故事、花鸟等,还在画上自题或请他人题写中国的诗歌。作为一种“舶来品”的日本文人画虽然源于中国文人画,但两者之间由于地域、文化、审美等因素的差异,其艺术风格上是有所变化的。

  首先,由于画家所在的社会阶层不一样,导致了画的精神境界不在同一层面。中国文人画的作者多为士大夫阶层,受过系统教育,他们作为社会精英,受到极高的待遇,比较关心政治民生,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因此其作品有很多都渗透着某种程度的社会意义。如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的作品,就折射着一种对社会的抗争情绪。日本文人画家则没那么忧国忧民,心情沉重,对政事参与得少。他们更注重对大自然的歌颂,倾心于一芥小草,一片树叶,一颗碎石,从而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日本文人画力求和中国文人画一样追求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但当时日本画家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文学修养与中国画家有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弱势呈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表现在重技巧而忽视文学等修养。另一方面,日本人有着简约淡泊的精神与敏感细腻的审美意识,因而选材方面偏爱以日常生活的小事入画,使观者从人物日常生活和景致的微妙变化中,慢慢体会浓郁和细腻的人情味。

  相对于中国文人画来说,由于日本文人画缺少原创性,加上日本民族特有的,简约纯朴的审美情趣,使日本文人画选择了用简练的笔墨,朴素的笔法去表现随意挥洒、明快飘逸的风格,却不及中国文人画沉厚、缺少构图繁复、景色深密的特征。

  在色彩表现上,日本文人画却比中国文人画细腻丰富。中国文人画向来重墨轻色,认为以墨代色会更能体现文人的清静淡泊心境,自古就以“墨分五色”来形容水墨丰富的层次。中国画家喜欢以墨代色来表现画面,景物的特点,以此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效果。日本文人画则比较重视色彩的表现,这与日本传统绘画擅长于运用色彩有关。又由于日本文人在用墨的技法上处于学习的阶段,对笔墨的理解与中国文人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更多地依靠色彩来弥补笔墨上的不足。日本文人画以其绚烂,细腻丰富的色彩表现,与中国文人画形成区别,特显了自家民族风貌。

  日本文人画在汲取、借鉴中国绘画后,融合了本民族的精神内涵与审美情趣,形成了一脉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这就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他国人民产生影响的具体事例。在国家提出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今天,探讨和重温这段画坛传奇,不仅有利于国民认识祖国的光辉历史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且有益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对历史的了解,为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白梅图】桥本雅邦  1835~1908

(责任编辑:李积英)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