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真味是淡——读王少军《出纸三分》系列雕塑作品

2016-05-04 10:59:33 李晓林

《视界》玻璃钢着色 20×33×55cm 2007

  远在新疆的王少军老师发来几张水彩画,有人物也有风景,饶有趣味,品之令人莞尔。远离家人独自在边疆生活工作,又杂务缠身,暂时放下雕刀之后,雕塑家是以怎么样的态度面对迥然不同的生活呢?这些作品很好地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王少军老师的水彩画不求形似,往往在简单的勾勒后,敷上淡淡的水彩色,虽不事雕琢,却令人回味无穷。我们从他的画中,看到的是一种对人生和生活的真诚态度。谈到雕塑家画水彩,大多数人会想到罗丹。同样是逸笔草草,勾勒形体轮廓之后再敷色,罗丹的水彩画,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激情,是一种对生命的渴望与歌颂。而我们从王少军老师的水彩画中,更多的是看到一种平静自省、真诚乐观的人生态度。王少军老师的水彩画其实是其绘画日记的一种延伸。他以艺术家的眼睛观察生活,用心体会,自然要找纸笔记录抒情。若干年坚持下来,积攒了不少,其中有很多精品,内容多涉及日常琐事。如《撑着了》、《年终总结》,还有一部分加上想象的成分,颇有浪漫主义色彩,如《刘海戏金蟾》、《飞跃昆仑》等。在这些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有着共同的特征——中式对襟衣衫和光头。他用洗练的手法,书写对生活的体会,触发观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观众在脑海中浮现出作者的生存状态,既忍俊不禁又感同身受。值得重视的是,王少军老师的一部分画作流露出强烈的自省精神,如《我们相处得很好》、《对视》和《我远离了自己》等。

《我们相处的很好》

《我远离了自己》

  作为雕塑家,王少军老师的画和雕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彼此间互相补充、相互印证。近年来,围绕着这个系列,又有大量雕塑作品问世,尤其以2008年7月在北京798举办的名为“出纸三分”的个展最为出彩。虽然这个展览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但是其特有的精神品质足以引起美术史家和雕塑研究者的重视。在这些雕塑作品中,他塑造的依旧是对襟衣衫加光头的人物形象。与绘画不同的是,雕塑作品摒弃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更多地运用象征性的手法以提炼造型,从而使作品进一步拉开了与生活的距离。在赋予人物精神特质的同时也给予观众极大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如《慧》、《大义》和《人面桃花》等。

《慧》玻璃钢着色 35×40×55cm 2007

《人面桃花》玻璃钢着色 26×24×42cm 2007

  《出纸三分》系列雕塑作品是王少军老师在雕塑上卓有成效的探索成果之一,它在当代语境下,让雕塑实现了表达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任务。中国当代雕塑是在学习与借鉴西方雕塑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何在学习西方雕塑的同时,构建承载中国文化精神的雕塑体系,一直是其发展的重要课题。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成立之初,主要教授如滑田友、王临乙、曾竹绍等就开始着手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雕塑,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直以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当代雕塑作品层出不穷。从方法论的角度讲,雕塑中国化的进程中,比较重要并取得可喜成果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作者自身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在创作中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于作品之中。另一种是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截取有用的符号,进行现代化的改造。王少军老师从年轻时便涉足雕塑民族化这个重要课题,他的毕业创作《曹雪芹像》以对传统资源恰如其分的运用得到了钱绍武先生的好评。他的《泥塑衣纹》、《认识雕塑》尽管不是理论著作,但都能从其字里行间中读出作者对传统雕塑的体悟。一直以来,他沉醉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对东方哲学、文学和绘画都有相当程度的涉猎,尤其酷爱具有典型传统风格的雕塑样式。他不但利用业余时间参观、收藏,甚至亲自动手加工制作传统雕塑。这种痴迷沁润到他的创作中,使他的作品每每于古法中有新意,别具一格。在《出纸三分》系列作品中,传统文化中某些元素与当代语境融合得相当自然,以至于我们只能“追踪”到其蛛丝马迹。王少军老师雕塑的独创性在于他用独特的人物形象,雅致的设色,营造出一种具有浓郁中国人文精神的场域,彰显出他对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深入思考。在他的雕塑面前,观众沉浸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之中。观众在欣赏雕塑时,既看到了作者以及他所代表的一类中国人的形象,又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

《父与子》玻璃钢着色 20×13×37cm 2007

《心路》玻璃钢着色 66×24×95cm 2008

  王少军老师的雕塑不仅在外在形式上吸收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营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雕塑,而且在精神层面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阐释。在王少军老师的雕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对他的影响。他强调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修习,曾经写道:“我强调重修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就是为了认识我们的文化根源,确认我们的文化身份,树立我们的文化自觉,传达我们崭新的世界观。这样的梳理,使我从以往的那种描摹现象转向直接鲜明地创造富有深刻理念的个性形象。”王少军老师的行为言谈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这也正契合了王少军老师近几年的人生抉择与状态。在边疆工作,由于各种现实的原因,很多事只能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去工作。尽管中国知识分子向来都将“治国平天下”当做个人的最高理想,王少军老师依旧积极面对每一项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对于王少军老师而言,每一个崇高的理想都是由若干个具体工作组成的。受文人传统的熏陶,王少军老师更愿意把自己的艺术理想与人生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人生,丰富人生阅历。他甚至认为生活、工作也可以很艺术。对于参加援疆工作,王少军老师如是解释:“我也知道去新疆一定会对现有的生活产生影响,无论是创作还是经济收入。但是,有一种强烈的做事的冲动吸引着我。我想脚踏实地地做些有用的事,对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而不是仅仅以雕塑家的面貌出现。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价值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人生也会更加充实,这其实会对我的艺术产生更有益的影响。”与王少军老师交往,总能感受到他敦厚淳朴、温文尔雅的气质,不尖刻,更不油滑。对于人际交往,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希望别人这么对待我,我也绝不这样对待别人”。这其实就是儒家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当朴实的表达。知行合一,对于沉醉于传统人文精神的王少军老师而言,《出纸三分》系列雕塑的创作便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类典型化的形象,这类形象不仅仅是作者的化身,更是具有相似精神品格的同一类人的形象。同样是光头的造型,与方力钧式的泼皮光头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王少军老师塑造的光头是一种儒雅、智慧的象征,是独特的中国文人形象。他们热爱生活,虽然时而无奈、迷茫,但是他们乐观豁达、有追求,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王少军老师谈道,他要表现的是一种人,这种人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虽然不免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却仍旧坚强、平静甚至是智慧、乐观。他希望探究这种支撑他们以从容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现实的精神力量。在他看来,这种精神是一种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也是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至今的根基。他不但通过刻画这个人物来抒发感情,也通过“他”来检视、反省和修正自己。无论他作品中的人物被理解为是作者的化身,还是他自己的理想,其实都是传统人文精神的载体。王少军老师《出纸三分》系列雕塑作品的精神内核是儒家思想,是当代雕塑承载中国人文精神的典型样本。他的作品正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带有幽默感的呈现,折射出自己的人生态度与精神世界,同时,以小见大地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现实时游走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人生状态。

《无名》玻璃钢着色 27×35×21cm 2010

  纵观中外雕塑的发展,常常与政权和宗教结合在一起,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一直是其主要功能。即使在当代,雕塑创作也将观念,图式和媒材当做考虑的重心,很少关心作品反映的精神品质,雕塑家的个性化表达因此受到极大限制。如何在雕塑创作中找到反映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将中国人文精神与个性化表达相结合,应该是当代中国雕塑家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出纸三分》系列雕塑成功地实现了个性化表达。作者创造的独特形式使他的作品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明显地区别于传统,也区别于同时代的雕塑创作,作品蕴含着一种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力量,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状态是他用一种轻松甚至是幽默的方式获得的。

《遐思》玻璃钢着色 40×25×20cm 2010

  欣赏过王少军老师作品的人,都会被作品中传达出的乐观幽默所感染。幽默是王少军老师作品个性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中国现当代雕塑继承了“成教化,助人伦”的使命,过多地承载了政治宣传与道德教化的功能,显得过于刻板、教条和沉重。即便现实并不尽如人意,王少军老师也要在精神的层面追求一种智性、轻松。他认为:“中华民族是最具理想性的民族,因为在漫长的文明历程中,深重的苦难与超脱的精神一直相伴相随。无论从哪一个阶段和角度看上去,她的哲学精神和艺术形态均体现出游离于生活现实之上,去生活之‘累’,提生活之‘轻’的大智大慧。这可能是生命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过程。它不是物质的,是纯粹精神的。它具备特定的精神属性,所以它能够投射在生活中,使我总能清醒地面对现实。”作品中流露出的幽默感与其说是王少军老师有意为之,不如说是天性使然。除了他本身与生俱来的平淡质朴、乐观豁达的个性之外,心态也成为他雕塑中形成轻松、智性品格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人面对现实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出世和入世两种心态。对于大多数知识分子而言,出世和入世的心态常常纠结在一起。唯有真正看淡了名利,从容面对是非成败,“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朱光潜评弘一大师语),才能从容乐观地面对生活,从而在作品中表现出轻松幽默。理性的的哲思与感性的幽默结合,成为王少军老师作品的特质,形成了当代雕塑创作中相当独特的风景。现实生活中的幽默是一种开放、包容性的品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幽默同样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作者的哲理性思考融于作品之中,通过近乎于幽默的轻松智性表现出来,自然也就具有了开放包容的场域。相比较而言,这样的作品比较容易被接受。王少军老师作品中蕴含的是一种深沉的、精神层面的幽默,它基于世俗生活,又超脱于纯粹的物质,它既是精神的,又与现实密不可分。这种幽默源于自信,是一种对自身以及自身所栖身文化的自信。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王少军老师坚定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为资源,立足于反映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力图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艺术作品。

  王少军老师的雕塑摆脱了外来影响,找到了反映当代国人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手段,形成了具有幽默感的“文人雕塑”的独特风格。

  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王少军老师的作品不沉重,也没有强烈的冲突。尽管如此,不论观众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只要站在王少军老师的作品前面,都能露出会心的、淡淡的笑容。

李晓林(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

  王少军,1959年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城雕艺委会委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

(责任编辑:陈思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