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陈克教授
2016-05-04 12:13:15 未知
问题一:通过这次唐十八陵考察您对中国传统雕塑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有,并且我收获很多,我已经为此完成了一件创作作品。因为此前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正好将这件作品和此次考察活动结合在一起,我在每一个考察点都捡了一个当地的小瓦片,是一些十八陵残却的印记,做了一些行为的记录。
我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研究过很多唐文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个人在洛阳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从小我就喜欢收集唐三彩,这次正好借此次活动的机会,让我对中国传统雕像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在学院派的教学中,我们传承着西方的教学方式,对塑造形象的判断方式,从结构、比例、动态、体量这些角度来说都是西方的传统教学,是一种非常逻辑和理性的塑造方式。当我拿着这些东西去判断我们这次考察文物的时候,我发现了误区,我们的文物跟我们所学的西方塑造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其中有一个例子,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亲自量了一个佣人的比例,只有三个半的头长,如果按照西方的比例来说完全是错误的,当时我在想,秦代已经有了兵马俑,已经对人体比例有了很准确的认知,到了唐代后期,反而出现了三个半头比例的造像。后来当地的人告诉我,他们本地的人认为男人的脑袋越大,证明这个人越勇猛越智慧,所以它是用中国的地域文化。他认为服务于宗教、生死,服务方式与我们现代是不同的,所以他的审美和趣味关系是按照当地的风俗来判断,并不是按照我们西方的认知途径,有很多的造像都可以体现出这种关系,比如神鹿、马,他们都会带上羽毛和翅膀。所以此次考察不单单是我对西安周边十八陵雕塑的再认识,还对我们中国以前一直崇尚的传统石窟造像有了新的看法和思考。特别感谢西安美术学院组织这次活动,把我们所学和感悟到的拿回来跟我们同事和学生进行交流,并且灌输到我们的教学中,此次活动非常有意义。
问题二:,假如我是您的学生,恰逢您考察结束要给我们上创作课,您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让我们把传统带入到我们的创作中?您会怎样去引导我们?
我可能不会单从造像的关系去谈创作,首先要让学生对中国文化再认识,我们先要确立自己的身份,这是我要在学生教育中贯彻的课程理念。要找到自己的文化背景,并不是单纯的去临摹照相的形体关系。因为我们现在所服务的并不是古代人面临的宗教和生死问题,更直接面对的是一些社会反馈给我们和我们自己所要反馈和传递的理念,在这个形势下单纯的临摹就会过于简单,因此我更希望给学生灌输第一点就是我们要明白我们自己的身份,我们中华文化的背景和我们祖先他们造像的方式和去处,艺术在今天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确了身份,有了造型意识,加上我们对今天多媒材的塑造材料的认识,和当代早想的认识,才能成为今天雕塑创作的好的方式思路。
问题三:您觉得当下学习传统雕塑的意义在哪里?
传统的意义一直在讲传承与创新,没有一个平台能够让我们站稳,创新也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会走到形而上的关系里去,传统对我们更多的借鉴是在这里。一、他们前人做的标准我们怎么做传承;二、传承的最终目的还是一个突破的问题。具体的讲就是,就是前人有过这样的东西我们要了解要知道, 文化精神我们要继承。在这基础之上谈创新更有成效。
问题四:对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您有什么想说的?
首先,各个学院培养的目的都有其特色,他们想培养学生的去处和学院都不一样,所以毕业生所选择的价值标准未必一样,我唯一希望每个毕业生首先生活要过得好,不要因为艺术而变得生活都没有了,这就失去了我们做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不会持久。要通过我们的艺术创作带来好的生活环境,这是每一个应届毕业生首当其冲要想问题。当然在有“面包”的前提条件下,要考虑学院教给学生的东西和学生出来所要建立的东西是否吻合的,有些东西是进入社会才能学到的,学生要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面对生活,时刻背负着一个问题意识我们所面对的社会带给我们感受,带给我们周边环境的变化能观察到和发现到什么,用那种艺术来呈现你想表达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我觉得艺术家就是提出问题,但你只要有了这个提问题的意识,你做出来的东西可能也就有了力量。这也就是毕业生在有了“面包”之后在社会上的创作方向。
(责任编辑: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