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圆桌】综合类大学美术教育创作的探讨和研究

2016-05-09 02:22:35 叶旭栋

  2016年4月27日,“催化·三校联展”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仙林校区)开幕,展览邀请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三所高校美院教师和艺术家参展,展现了三所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最新成果,也是一次高校美术界的深层交流。

嘉宾剪彩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展览中三所高校呈现的作品各有不同特点和气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主要参展的是中国画系教师作品,既体现了以民族题材为特色的创作方向,也在当代水墨研究上有所展示,具有明确的个人风格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人薛墨

  薛墨:我们这次三校联展命名为催化,和我们的策展人张老师当时想,这样一个题目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其实催化本身有一定孕育和蕴含的意思,或者是催生的意思,我们的催化作为高校来说,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单位,也就是说我们是担任着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所以我们这个催化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催生更新一代的艺术人才,这是我们其中的一个目的。其次另外一个目的,我们作为高校,现在进入一个展览的时代,这个展览的时代,我们作为高校在这个展览的这样一个活动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是不是也能够在这种,建立一种新的高校教师或者高校美院之间一种相互的展览机制,能不能通过我们这次活动以后能够催生出来,而形成一种很好的机制来促进我们的教学。第三个目的,其实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说我们在整个的展览过程中,会有一些各类型的绘画种类和各种的绘画形式,包括传统的当代的,以及装置的和纸上绘画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艺术与当代之间,或者说一种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与当代创作或者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把这种认识更加的能够明确化,也就是通过我们展览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这也是一种我们当时命名为催生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所以接下来,我就想首先请三位院长来介绍一下,或者根据自己学院的情况,以及自己多年从事教学与创作的这些情况,谈一谈自己在本单位,以及自己创作过程中,对教学与创作,尤其是一种基础性的教学与绘画创作,包括我们对传统的理解,传统和当代之间的这种关系问题,能够发表一些各自的高论,对我们这次催生的展览之外,这种理论的提升或者对于学生的影响会更加大。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赦

  刘赦:有幸的是我们是第一次主办了这个三校联展,催化,刚才薛墨先生已经做了一个阐释,我在这儿想说明一点,就是什么?我们这个三校联展,其实酝酿多时,讨论了很多次,每一次都想急于把它办出来,但是每一次在办的过程中,我们感觉我们还有很多东西,尤其是学术上的东西,艺术上观念上的东西,我们需要再调整办展的思路,明天就要开幕了,在这开幕之前,我相信我们三个兄弟院校都有很多的想法想说,我个人先表明我们学校在绘画教学这一块儿的理解和思考,最主要是两点,第一个,何为传统的问题。我觉得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如果说对传统的理解再跑偏的话,我们下一代艺术家的成才率就会大大折扣,所以在这一点上,也是基于这个目的,我们催生出我们三校联展。何为传统?我觉得传统它是一种文化,它是一种文化有内涵的东西,它不是一个形式,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勾皴点染就理解为中国画,我认为这个不是非常准确的。我经常问一个问题,就是唐诗宋词,你问一百个人好不好,没有人说不好,唐诗很博大,宋词很婉约,没有人会认为它不好,但是会背一千首唐诗,或会吟诵500首宋词的,是不是他就是诗人,他不是诗人,他只是一种,就像我们乐器,一代代《二泉映月》拉下来,每个人演奏的形式方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这一种旋律,每一个艺术家都在创造,不可能就是完全按照谱,它就是传统,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太确切的,所以我对传统理解,我认为传统是有生命力的,传统是发展的,传统是在延续的,所以每一代真正的艺术家培养就要有创造传统那种魄力,要培养这样的艺术家,我相信中国的艺术教育才是成功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希望通过这次,我们是第一站在南京,第二站我们将去上海,第三站我们会去北京,那么这样子,我觉得通过学校之间的这种联展,推动我们人才培养的整个工程,所以这也是我们三校办这个展的初衷,相信随着这个展览的深化,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高校加入我们这个联展系列,所以作为第一展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我觉得非常荣幸,也希望各位兄弟院校的朋友能有更好的作品,我们同时做一些交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去影响感动我们的学生,我想这个对教学是有益的。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远

  王远:首先作为三校的高校联展参展方华东师范大学,要感谢东道主,就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刘院长,同时也感谢我们美术馆的馆长张馆长,有幸也在今天这里认识了我们北京的同仁,中央民族大学,从华东师大美术系我们这一块的教育很明显,我们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定位注重于当代艺术的一个教学的发展方向,在我们教学的过程当中,这么几年来,我们有一个体会,学生在技能方面发展的比较多,而在他们的一些对艺术的理解方面、思考方面,以及怎样拓宽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以及生存能力上面,这方面我们一直在思考,所以也有过去的一些同仁,我跟他们有一些沟通,希望他们有一些听我们交流的讲座,或者是一些海内外的专家,都进行一些学术探讨,整个来说,今天的华东师大,我们这里一块比较明确的达成了一个方向,主要是希望能够学生在学术方面,其实学术我理解为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一个是术,术本身我们很多学生都在从事它的一些艺术语言的探索,研究方面的,但是在学养的方面,我认为他们以后踏上社会,对他们的一种竞争能力是更重要,因为我也感觉在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当代艺术很热闹,其实这个热闹还是在圈内的,怎样把当代艺术他们的一些内涵,以及它的一个发展趋势,怎样能够通过他们的表述更广泛的告知圈外的人,让更多圈外的人进来参与,来支持、理解、欣赏当代艺术,这一方面好像是整个的艺术行业里边,尤其这里的学生,对于他们的一些思考,包括表述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一些欠缺,这个方面其实我也跟各位院长在探讨,也是一种交流了,我们今天也是整个一个生态环境,就是我们的一些教师,包括自身的一些能力来说,也需要不断的提高他们对艺术更广泛的认识,从学生的一个发展前景来说,我还是感觉他们如果有更多的学术能力也好,包括他们其它的能力也好,综合能力也好,怎样在这个社会上有比较强的一些竞争能力,我还是蛮考虑这方面的一些思考。我就暂且说到这里,希望能够得到其他老师的一些告诫。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高润喜

  高润喜: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我们开幕式前的一个座谈,我们这个展览是筹备了比较长的时间,特别我刚才听了两位院长对于各自学校办学的定位,特别我们说华东师大定位于现当代艺术,我们南京师大对于传统和创新的这样一种把握,观念方面的一种推进,我认为都是非常有特色的,而且这两所学校也都是历史也还是比较悠久,而且有的学校都可以上述到我们说都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今天的这个学院有新的一个状态出现,我们三个学校能够在这里做一个联展,而且后面还要到上海,回到北京进行一个巡展。我们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办学的历史和它的观念上来讲,我们可能有一点民族的特色,我们历来是注重传统,注重我们的基础教育,这一点我们是一直没有放松的。另外一点,我们在民族的平台上,如何使得我们中国的艺术和设计绘画,能够既有现代性,又有民族性,同时我们还希望它具有当代性,我们说艺术是要对生活有反映,同时也要对生活有态度,所以在这个展览当中,我们粗粗的看了一下,风格、样式,从平面的绘画到立体的装置雕塑都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觉得这是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我们希望以后的这种交流越做越多,越做越好。我们曾经在前几年前,我们南京的艺术家都在我们中央民族大学做过展览,张正民曾经那是六人展,在我们民族大学做那个展览,我印象都非常深刻,而且那个海报我现在还保留着,我们说特别是我们北方的学校和南方的学校这样一种交流,机会都很少,我们觉得今天是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希望我们三所院校能够更多的去合作,包括我们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后我相信全方位推开的话,对我们的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我们的艺术创作一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这里非常感谢南师大所有为这个展览辛勤付出的老师们同学们,我代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谢谢几所院校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水墨研究所所长蔡广斌

  蔡广斌:我先说几句关于展览。三校联展的机制,我觉得非常好,好在哪里?首先三个学校对于创作,包括对于教学都有各自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都不一样,这个里边除了地域之外的话,可能和这个时代也已经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以创作,通过这样的一个展览机制,我这三校联展,以创作来催化教学,包括科研两个方面,我觉得这个事这样做的话,在目前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这个办法可以我们追溯到以前,就是一个学校里边,无论是教学,还是创作,都要有一些灵魂人物,包括一些精神因素在这个里面,这个联展通过作品来展示,来催化教学,来提示教学,引导教学的方向,我觉得通过这样的展览这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我们当代的今天,在艺术观念注入教学的今天,这样的展览显得十分重要。我本人以前是在另外一所高校工作,后来调到华东师大之后,我觉得从中国画教学这个角度更加的倾向于当代性,这个当代性,首先我们当然把传统这一块作为它的一个基础,但是更多的是强调中国画在今天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如何走出今天的这样一种精神面貌,包括它的一些创作的手法,这个可能是在高校教学里面,特别在中国画教学里面,可能是一个新的挑战,这个挑战可能是在今天,包括中国画的发展,我们在今天管中国画叫做新水墨或者是当代水墨也好,包括我的工作室,当时我们都想把中国画的工作室名词改一下,是不是叫当代水墨工作室,或者叫新水墨工作室,但是这里边还是有一些争论,可能是之后还要有一些想法,怎么考究它,怎么去做它,但是这个思路已定,就是说中国画,尤其是在上海高校里面,我们要树起一个当代思路,当代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把今天的一些想法,今天有关国际化也好,我们国内也好,对当代艺术怎么和中国画这种融合度,怎么把它协调起来,在这些方面,我们多多的下一些工夫。所以说近两年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毕业创作,我们多多的话,都是从当代的角度去考虑,我个人的思路就是把我个人的一些创作的经验纳入到教学这个系统里边来,通过艺术创作能催化教学,如何去看待笔墨关系,如何去看待艺术观念,我觉得这个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中国画领域里边,目前国内也有一些争论,当然这个争论归争论,在学校里边教学,我觉得每个学校都要明确自己的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定的准确了之后,我想会催生出教学的一些新成果,我想新的成果肯定需要去摸索,但是这个摸索的过程,我想可能会得到一些社会的承认,这个承认的话,也对这方面的教学,新方法的确立是十分重要的。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曹宝泉

  曹宝泉:我和蔡老师,还有在座的各位老师情况也有点儿变化,我和正民我们俩差不多,因为以前从事美术出版工作多少年,虽然也通过出版的这样一个媒介,也接触了解了,甚至比较深入的了解了我们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些情况,一些教学的情况,但是毕竟还是有些不同。这些年我们俩也都纷纷的进入院校,特别是我到了民族大学以后,应该说体会比较深,因为从社会上,从自己的创作本身出发,这么多年在研究创作这一块儿,应该说也做了很多努力,也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真要落实到教学当中,确实它是一种挑战,我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特别是到了我们民族大学,这种理解,这种感受是非常强烈的,这种责任感,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当代艺术,因为它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应该是非常活跃的,也是整个艺术,特别是做我们中国画系,它对艺术上的一些理解,一些情况和跟过去有非常大的一个不同,特别是现在一直提说中国画的发展和当代水墨的这种发展,如何在我们这样一个学校里,在民族大学里边去实现一个水墨画,中国画的一个提升,实际上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对我们学校应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这些年在民族大学各老师的努力下,应该说民族大学的教学也是发展的比较快,特别是在借鉴,使用借鉴民族文化元素这一块儿,如何进入当代,这样在我们的教学里边也在逐渐体现,在体现贯彻,这些年应该说从我们学生的一个情况来看,大家都在不断的去寻找一些东西,尤其是到一些民族地区写生采风,我们每年大量的学生到各个地区去采风,去写生,体会民族文化,不同文化的精神和它的语言形式。同时我们也要求学生通过采风写生把这种民族传统的文化元素,通过我们教学来实现它的转型,向当代转型,我想这个应该说是一个,也不失对当代美术的一个新的尝试,从我个人体验上,应该说这几年也是在想,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想把这种东西去贯彻到教学当中,但是有一个前提,我觉得特别是做我们教师的,学生如何理解民族文化,这个期间有个基础培养,有一个引导的作用,如果不去正确的引导,可能我们在教学中,就会基于表面的这种灌输,这种思考,我觉得更多还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我们民族的东西,体会传统的东西,这样他才能够主动的去对当代有一种感受,如果没有这样一种主动的体会传统的东西,我们在面对当代的时候,有可能它是束手无策的,所以我觉得传统是可以交的,民族的文化也是可以交的,但是他去怎么看这个问题,是如何面对当代,这个东西应该说是我们启发出来的,更多的是靠学生主动的去接受,去发现,去思考,只有这样,应该说我们把两头结合起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民族文化,另外一手鼓励他们去向当代社会,当代文化更多的去做一些探索性的东西,这样我们教学应该说在转型当中才真正具有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沈也

  沈也:我想这么一个三校联展,它的意义,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更加多元的平台,就是让学生能够看到也许是一些传统的东西,也许是一些当代的东西,让学生走进这么一个平台,让他们自己去理解,让他们自己去感受,有这么多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艺术作品,我觉得这个意义可能更加的具有一种深远性,而且三校联展,高校的三校联展,我觉得特别的重要,既有南方的这种分割,又有北方的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这个是一个展览的方面。还有一个,我觉得既然我们谈到当代,可能就要把话语权放在一个国际的平台上面,国际的平台上面,整个国际趋势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是如何呈现的,就像一瓶矿泉水,它里面有很多的微量元素,可能不是一下就能够感知出来,通过不断的对学生各方面营养的叠加之后,他们会更加的从里面慢慢的成长出来,所以说整个的国际平台是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在这里我觉得可能可以通过这个展览让学生们能去感受,我想我就谈谈这些。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付爱民

  付爱民:我觉得今天来了以后接触这个信息,催化三校联展,2016年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创意,怎么说?因为现在来说,现在大学生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跟以前有一个本质性的区别,移动互联网推广的非常迅速,现在技术进步和应用的广泛,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这个活动可能通过线下的实体展览,把三校,京沪宁三地的高等院校,而且很有代表性的聚在一起,学生跟老师们在一起办展览,可能还有一些新闻发布,有一些作品研讨,这个过程学生可能通过它会形成一个线上的交流互动活动,我不知道我们还有没有后边的策划,通过这样的一个线下实体展览,再把它变成一个线上,学生今天手机互联网,无论是微信、微博啊,他们之间的这种联系是非常广泛的,我觉得是这样,今天跟十年前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境遇都变化了,今天的毕业生在艺术品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狭小的地域,上海的跟上海的毕业生竞争,南京南京的,肯定不是这样了,因为艺术品的市场需求已经完全利用移动互联网迅速变成一个全国范围,或者说汉语区,甚至以后是全球,这个都是指日可待的一个时间,大学生培养模式,我自己就考虑,我们做影像专业,还有中国化教学的时候,都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毕业生的竞争局面一定会变化的,可是在教室里学习形态变化的速度,可能在前一阶段要滞后于这种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这个创意我认为特有价值,是什么?通过一个看似线下的活动,实际上会带动学生们会在线上关心不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再有一个新媒体的方式把他们捆在一块儿,学生可能大一大二在入学的时候,它就已经在一个学习竞争的环境,因为过去我们的学习竞争就是本班的一二十个人在互相竞争,我们想把这个画儿画好,现在变成了一个情况,如果有可能,可能京沪宁三地的高校都在一个平台之间形成竞争,这个局面我们的想像,它能够把这一个局面打开以后,可能会有各种各样未知的情况出现,我对这个是充满期待。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谭雷鸣

  谭雷鸣:三校联展在我们学院第一次举办,我觉得非常开心,这也是刘院长,还有张馆长一起促动起来的,对于我们美院来说一个非常好的事,对于我们国画系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我看了这个展览之后,我觉得真是大开眼界,虽然很多画家他们的作品,我们可能在杂志上,当然有时候零星的一些展览上我们都见过,但是这么整齐的大规模的展现出来,确实让我们受到很大的一个震动,因为每个学院或者说每一个地域,虽然在当今可能交流的比较多,但是这种亲密接触其实可能并不是太多,有这种亲密接触,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些不同的对待艺术的眼光或者说创作方法,我觉得是非常有好处的,这就是我们中国画教学中间很重要的一环,我觉得就是开眼界,因为作为中国画来讲,在我们当代,我认为确实是遇到了一些挑战。一方面作为我们院校,作为中国画专业的老师,我们身上有一份责任,我们要把传统经典的东西,或者说我们自己对传统的认识,不管正确与否,或者最起码我们要把我们认为那个好的东西,有必要的介绍给我们的后辈或者我们的学生,但是同时我们左右不了他们的发展,我们要让他们开眼界,我们要让他们看到更多更广阔的思路,也许我们不是中国画的未来,但是他们是中国画的未来,这就是我的一些感受。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易春晖

  易春晖:学院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我作为年轻老师主要就是参与这个展览,还是主要学到了一些东西,我主要参与院里面雕塑和陶艺的教学,我在教学中主要就是刚才一些老师也讲了,就是传统与当代,我们在教学中,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把传统的东西给学生去讲授,在创作中,比如说像创作的手法,艺术语言,主要关心这些东西,通过这样一个展览,我看到了不同院校,不同的这种风格,对我的启发也很大,对于我以后创作与教学也应该有很多的帮助。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馆馆长 张正民

  张正民:我们这个展览,雅昌圆桌只是我们一个学术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学术的论坛。另外相对这个展览,我们还有两场主题讲座,分别在今天晚上和明天早上,明天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新闻发布会,面对媒体的,我们还有明天下午开展之后的一个学术研讨会,这几场理论的座谈都是围绕我们展览的主题不断深化我们的想法,深化我们最初的一个关于对展览的基本的认识,所以我到南师来以后,我跟我们的刘赦院长就谈起来,如何把好的学术,有价值的有学术意义的一些展览活动,如何引进大学里边来,使我们的学生更好的能借助一线的一个学术思考和学术的一个呈现,刘院长在第一时间来组建我们的美术馆,美术馆到目前为止,组建到现在还不到一年,当然我们现在这是第三个展览了,我们前边已经有两个系列开馆展,我们下边将会还有在一年之内,我们完成六个系列开馆展,每一次开馆展都是针对教学,针对学生一个学术的研究和深化,围绕这个东西,来做每一次的一个展览主题,所以我觉得通过这次三校联展,我们能看出来这个里边的多元性,教学的多元,多元的一个呈现,教学的不同方式,我想还有很多问题,我们下边通过明天的学术研讨会和明天的新闻发布会,在座的各位,还有更好的对自己的一个理念有一个阐释。

中央民族大学美院作品:

刘晓燕   《藏女》 90×120cm  2011

  高润喜《倩影-1》136x68cm  2015

潘一见  《京城园林写生-静心斋》  33x49cm  2010

付爱民   《四声闻菩萨 》   纸本线描   40cm x 130cm   2015

曹宝泉 《正午男人》 纸本水墨   209 x 138cm   2015年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参展作品类型以装置艺术、观念艺术、实验水墨、抽象艺术作品为主,反映了以“现当代艺术的理论与研究”的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既强调扎实的造型基础、承继传统研究经典,以全新的思维和视角探索和思考当下的社会现实。

华东师范大学美院作品:

蔡广斌《自拍·iphone·NO,A13》 水墨  240x125cm 2014

陆煜玮  《美味关系》之五 布面丙烯  30X40cm  2015

吕旗彰 《兔女郎·猪太郎》  80x60x5cmx2件  镜面不锈钢、铝网、综合材料 2014年

谭根雄  100X120cm  黑雨系列五   布面油画  2012

郑文 《读画笔记》2015系列3   69x34cm ,2015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参展作品包括国画、油画、水粉水彩、书法,体现了学院教师的综合实力,既具很强的艺术家个人特色,同时彰显出团体的强大美术创作能力,以当代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语言形式,表达画家对艺术自身发展逻辑的思考和探索。

南师美院作品:

封加梁 《江南印象系列五》 120X90cm 油彩 2016

李素芳 《清泉》38×27cm 影青瓷  2012

涂蓉蓉 《静物》  45x45cm   水粉  2012

吴维佳 《丝竹音乐》 100x100cm 纸本综合材料 2015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0日。

(责任编辑: 叶旭栋)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