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李汉周:绘画不仅要看,还需要“阅读”

2016-05-10 11:28:06 未知

《棉花!棉花!》亚麻布油画 80X120cm  2014

  李汉周小时候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小树林中度过的,因此,对小树林和大自然有着特殊的情感;李汉周从小就有写日记和记录生活的习惯,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渗透了儿时的经验记忆,也有着细腻的文字触感,文字与图像相互关联又若即若离。通过微信,我们聊了聊。

  我:你的“丛林”系列是从2009年就开始了吗?

  李汉周:是的,2009年,大学期间。

  我:当时为什么会对这个题材着迷?这个题材的创作一直持续到现在?

  李汉周:当时创作是从个人经验出发,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大多数在树林度过,我生活的地方叫杨柳,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村庄。

《总有一个陷阱属于你》140cmX200cm  亚麻油彩  2011

  我:你的创作是对景写生,还是一种对童年经验的回忆?

  李汉周:是对以往生活的回忆,小时候到树林里玩,看到一些有趣的事物和事件会纪录下来,像写日记一样,所以2009—2011年的一部分作品就叫《丛林日记》。

曾经追求美好的我们  亚麻油彩  140X200cm  2012年

  我:就像小学生写日记那样吗?现在这些文字你还保留着吗?

  李汉周:对的,就是小学生写日记那样。很遗憾的,那时候搬家把这些记录本都弄丢了,现在回想起来,有一点像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那样,但会更加直白一些,也会加进自己的一些想象。

《长寿花》亚麻布油画  r25cm  2014

  我:在你的作品解说中,有一部分是完全描述性的文字,比如描述出画面中都有什么形象、数量、特征等。这是为了一种“客观”,还是与你小时候的日记有关系?

  李汉周:可能是小时候开始的一种个人习惯吧。我喜欢那种比较中正、平和、没有什么大词的文字,所以当我去描写一件事情或者事物的时候也喜欢平叙直述。也应该是“客观”吧,就是中性一些,个人情感在文字底下。

《别样丛林:李汉周的视觉寓言》展览现场  广州.如意画廊 2014

《别样丛林:李汉周的视觉寓言》展览装置作品 :《木语》局部 广州.如意画廊  2014

  我:你从2009年开始就一直有记录作品创作想法的习惯吗?你给我的资料中,每年都有一两段凝炼的自述文字。

  李汉周:是的。我会有很多画草图的本子,有时候画草图的时候冒出来的一些想法也记录下来。平时也有写写句子的习惯。

《被解构抽离的人间天堂与惠崇春江晚景》局部——河豚

  我:你说到,中国的当代艺术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在你的作品中,你是如何试图去解决问题的?你想要解决主要问题是什么?

  李汉周:这个应该是大学时候记录的一段创作感想。那时候看的东西有限,所以只是一种大的感觉,没有针对性。现在可能清晰很多了,面对自身的问题就够了,自身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问题,也不单单只是绘画上的,也有生活上的。总之,这让我想起了徐冰老师那句话:你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

《后花园》76X56.5cm 纸本水彩 裁剪 拼贴 2014

  我:人们通常说艺术家是视觉动物或视觉专家,你却特别重视图像与文字的结合,或者文字对图像的反向作用。一般的艺评人都用“互文性”来阐释你的绘画。不过我感觉这种阐释太晦涩了,如果向一个普通观众介绍你的绘画,你会怎么去描述文字与图像的关系?

  李汉周:这个用一两句话也很难去描述,所以有时候用一个词去概括,比如“互文性”、“互辞”等。目前也是在探索,还没有很实质的准确描述这个工作的文字。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持续再做。或许接下来的一个展览对谈会对这个问题有一点点推进。

李汉周  嫁接:两朵棉花  亚麻布油画  100X100cm  2015

  我:你的丛林世界中,很少出现人的形象,主角是树木和动物...

  李汉周:是的,很少,但也有出现过,比如《丛林自传》里有一个人物,是我自己的影子,也画过一幅《养蜂人》。

  我:你的绘画主要是对这些记忆的还原?还是更加强调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这些有人的绘画,人物形象全是你自己的影子吗?

  李汉周:对的,都是自己的影子,那时候看了沈从文的《从文自传》,他是用文字写自传,那么我就想我也可以用绘画记录我的过去。

李汉周 《丛林自传三》140cmX100cm  亚麻油彩  2012~2013

  我:你小时候生活过的这片树林现在还在吗?

  李汉周:树林还是有的,但肯定不是小时候的树林了。以前的树林种类繁多,野生。现在大多数的树林都是被规划过的,比如橘子树、桉树、杉树,现在的树林很整齐,一排排,一列列。我觉得我的绘画不单单只是还原记忆,也会把当下所遇到的现实放到里面的,但是不会很直接。

丛林日记十七  130cmX70cm  亚麻油彩  2012

  我: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难静下心来读书了,都在追逐新媒体内容,你读文学、哲学方面的书不少吧?

  李汉周:也不算多。读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书,以前在读书期间可能会花钱买很多书,包括艺术的、绘画的、文学的、关于动植物的……现在呢,网络太发达了,很多时候阅读都在手机上进行。

  其实我也喜欢新媒体的,尤其是这一两年,对一些新的东西很感兴趣,比如人工智能。但是也会往后看看一些经典的著作。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接收器,把不同时空下的信息都收拢在这个信息载体里,等时机成熟,也许就能转化出一些有意思的作品。把过去、现在、未来的信息收集起来。

《树林小传》第一期展览现场 木马艺术空间 2015

  我:过去、现在、未来,你觉得你现在处于这三个状态中的哪个阶段?

  李汉周:三者都有。

  我:你前期的作品更多的是“回忆式的”,给人一种“过去式”的怀旧感。

  李汉周:是的,2009—2013年的作品是“回忆式”的,2014年研究生毕业之后可能有点转变。

李汉周 孙智正的树林1 亚麻布油画80X100cm 2016

  我:这转变是因为毕业进入社会接触的人和事不同了吗?

  李汉周:这个是一方面,另外一个是因为环境也不一样了,也可能是想更当下一些,离自己的生活更近一些。比如2014年的《新后花园》和2015年的《阳台》艺术项目,就是很当下的。

  我:你的性格是怎样的?我和你算是同龄人,不过你的作品和文字给人一种很老成的感觉,哈哈。

  李汉周:性格啊!我很少去做自我评价的,因为说得自己很好可能有自夸或者自恋的嫌疑。我是白羊座的,其它的可能需要你自己脑补一下了。

  我:那就是自我评价很好的意思咯?

  李汉周:这个……没有……我的太阳星座是白羊座,月亮星座是摩羯座。

《阳台 》艺术项目 广东美术馆展出效果图   2015

  我:你的展览和项目,在布展上很花心思,完全是“图文混排”的形式,展览本身就像极了一本画册,比如《阳台》艺术项目。还有你最近的那个展览也是这样。

  李汉周:是的,我强调一种“阅读”的体验。这个也是和过去单独观看一幅绘画作品有所不同。

李汉周 孙智正的树林11  亚麻布油画100X140cm 2015

  我:在布展的形式上,是你自己的作用更大,还是策划人的创意?

  李汉周:很多时候策展人都会尊重我自己的想法,当然,他们也会给出让展览更加好的建议。我会在展览之前先对整个空间有一定了解,然后再展开布展方案,希望不只是把作品拿到展馆展完就完了,而是希望作品能和这个空间发生关联。也算是一个重新面对作品或再创作的时刻。

李汉周 孙智正的树林9  亚麻布油画 100X140cm 2015

  我:你的作品在形式上有一种越来越单纯、越来越抽象的趋势?《新后花园》、《阳台》项目与以前的作品都差别挺明显的。

  李汉周:《新后花园》《阳台》它们和以往作品的最大差别是不单单在一张绘画上解决问题,还借用了文字、装置、以及我自身以外的力量,比如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包括现在在做的《树林小传》第二期也是。我觉得现在的作品它你能够暂时能呈现出来的样子就是这样。可能往后会在绘画本体上下多点功夫,文字这条线索也会持续做。

写给p教授的第一封信展出现场图

  我:2016写给P教授的信 是怎么回事?P教授是虚拟的人物吗?

  李汉周:是的。《写给P教授的信》是属于《树林小传》这个艺术项目第二期的一部分。P教授是我在《树林小传》中虚拟出来的一个人物,我通过书信的形式和他交流,当然现在只是单方面的交流,他还没有回应我。我在每一封写给他的信中都会讨论一个关于绘画的主题,比如色调、自画像、风景画、静物画、笔触等。计划是写7封信,信中也穿插进一些我自己对艺术史的认识。

树林:一个文本与图像的互辞展览现场1 施蓝艺术空间 2016

  我:你一直生活在广东,应该与广州的艺术家交往比较多?广州的艺术生态如何?

  李汉周:我的感觉是野生,但是当慢慢接触得更多时候还是觉得不够丰富,也许我会联想到以前“树林”里的动植物,真的是生机勃勃。这边的艺术家很多时候都处于一种比较“散漫”的状态,也相对务实。但随着这两年香港、深圳等艺术的发展,也会对广州的艺术有所影响。现在广州也慢慢引进更多好的作品和展览进来,所以无论怎样还是有所期待的。

李汉周 孙智正的树林6  布面油画50X50cm 2014

  我:在创作之外你还有别的工作吗?你的作品卖得怎么样?

  李汉周:有的,在高校里做代课老师。作品有固定的藏家群体。

  我:代课教什么?

  李汉周:美术史和色彩构成以及室内设计,室内设计的手绘,也有素描课程。

  我:前段时间你说想和我探讨下文字与图像的关系。不过,在你的作品中文字和图像貌似是可以各自独立的,并不是类似图像化的文字那样。

  李汉周:是的,因为我看过你的毕业论文就是写徐冰老师的创作,关于图像与文字的。在我这里,文字和图像还是保持各自的形态,但是当要说一件事的时候,它们又能互相补充互相阐发。我也想听听你对“图像化”的理解。

树林小传_页面_08

  我:我主要是从潮流文化和媒介的角度理解“图像化”的,而对这种潮流和文化传播媒介的敏感,在徐冰老师的作品中都能看得到。这种图像化从形式上来看更多地是一种转化完成后的视觉呈现结果,这个转化过程是最重要的,主要是文字向图像的转化,不仅仅是文化呈现的变化,还是全民生活方式和感知方式的变化。跟你作品中那个“图像化”应该不太一样。

  李汉周:不一样,我的主要是很个人化的,也是比较常见的,也许就是我看到文字后的一种感受或者想象,转换出来一个画面。这个画面也可以是很客观的,但有时候也会很主观,文字在我这里有时候是一种“素材”。

  也许也是彼此研究或者训练的目的不一样,徐冰老师的是从汉字的传统演变以及文字作为符号是如何被传播的,也如你刚刚所说的全民生活方式和感知方式的变化……而我的是想训练自己在以往的创作中所发现的问题而选择用文字进入……

迷鹿岭 200cmX140cm  亚麻油彩 2012

  我:你根据写作者孙智正写过的11篇文学作品《树林》创作了12幅油画,在这里,孙智正的文字也仅仅是你的素材吗?

  李汉周:一开始是很忠于他写的文字内容,如里面环境描写、物的大小、物与物之间的距离、位置都会尽可能地客观,后来我想让他写的文字弥散出来,所以文字在这里就只剩下一个氛围,提供了一个“底色”。

  我:你与文学界的写作者交往还挺深入的?孙智正的文字有没有对你的油画创作产生一种反向影响呢?一般情况下,人们喜欢一部小说或剧本,当它被翻拍成电影或电视剧时,读过小说的人往往会觉得小说的穿透力更强一些,这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也可能是因为图像化的东西与文字相比,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小了。

树林:一个文本与图像的互辞展览现场4 施蓝艺术空间 2016

  李汉周:很多人认为文字在一定程度会削弱了图像,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就应该用它本身的语言去让看的人一下子明白,这个我很认同。但我也认为每位艺术家在不同的阶段所面对的绘画事实不一样,所以借用文字亦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写作者的文字会更好地让我反观绘画,当经历了这个文字与图像之间的互相作用,重新进入绘画又会有新的认识。

  至于小说拍成电影没有原来小说有穿透力,其实这个只能怪导演,不能怪“电影”这个媒介,有时候这种两分法去比较也不大合适,各个媒介的语言不一样。。

  我: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iArt的呀?

  李汉周:很早很早了,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了。

树林:一个文本与图像的互辞展览现场6 施蓝艺术空间 2016

  我:要是你自己做一个公众号,你会做成什么调性?

  李汉周:我啊,我还没有勇气去做一个公号呢……如果做,也是做自己的内容吧。

  我:广州那边还有哪些比较好玩的年轻艺术家?

  李汉周:有的,但是也不多。要做艺术做得好人又有趣的好像不太多,我最近也很少接触了。比较喜欢关门做自己的事情。

《阳台》展览现场 深圳盒子艺术空间 2015

  我:作品好的人都没什么趣是吗?

  李汉周:哈哈哈,也不是啊,只是稀少了点……感觉这个问题好有心机啊,那我会想自己是作品做得好的人还是有趣的人啊…

  我:被你识破了啊!哈哈!

《旋构塔: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展览作品:《孙智正的树林》北京时代美术馆 2014

李汉周

  1987年生于中国广东杨柳

  2010年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艺设学院  获文学学士学位

  2014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获艺术硕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广州

  个展

  2015年《树林小传 李汉周作品》,木马艺术空间,中国广州

  2015年《阳台 李汉周作品展》,腾挪空间,中国广州

  2014年《别样丛林:李汉周的视觉寓言》,如意画廊,中国广州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