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2917期】红专厂学术对话之视界分离和媒介转化 李旭:“关于另类结局”
2016-05-14 08:19:10 莫积均
视频信息:
【相关链接】
【雅昌讲堂】红专厂学术对话之视界分离和媒介转化 冯原:钟山的作品是一种视觉实验
【雅昌讲堂】红专厂学术对话之视界分离和媒介转化 孙振华:空间和场域
【雅昌讲堂】红专厂学术对话之视界分离和媒介转化 颜勇:钟山画作的追问
【雅昌讲堂】红专厂学术对话之视界分离和媒介转化 皮力:中国绘画的困境及其复杂性
演讲者介绍:
策展人:李旭
李旭:1967 年生于沈阳,1988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88-2005 年就职于上海美术馆,曾任学术部主任、馆长助理。2006-2011 年任张江当代艺术馆馆长。现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学术主持:皮道坚
皮道坚:1941 年生于湖北。198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研究生班美术史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湖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美术馆“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艺术博物院学术委员会特聘研究员,广州大学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艺术学会(美国。纽约)学术委员。
导语:
这一次讲堂是由多位老师,皮道坚、李旭、冯原、孙振华、颜勇、皮力,针对钟山艺术家在红专厂当代艺术馆“不确定:钟山和他的分离视界”展览现场的作品进行评论。
钟山为了在绢上实现色彩、明暗、透视等油画本身应该有的视觉效果,但又不失去材料的特性,在很多技法方面都需要改变自己多年的绘画习惯,甚至打破一些传统的方法。材料的改变和技法的突破仿佛营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不断激发创作的动力,刺激我的大脑滋生出新的创作元素和素材。这个时候,作为一个艺术家,是快乐和幸福的。我想,艺术创作的魅力正在于此。
主题:【雅昌讲堂】红专厂学术对话之视界分离和媒介转化 李旭:“关于另类结局”
李旭: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红专厂和艺术家钟山的信任,让我担当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策展人所做的工作有一点像电影里面的制片兼导演,实际上他也有一点像厨师,面对非常好的食材,面对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如何把这一桌菜烧得特别好。我跟钟山其实认识很多很多年,但是真正给他策划个展还是第一次,之前我们的交往仅限于我做过的一些联展。
展览现场
钟山是一个非常有好奇心的人。在视觉语言、在作品的观念探索等方面,可以说十几年来我看着他一点一点地在成长、在成熟。他的个人线索有好多条,其实表面上看他视觉的演变有过那种非常超现实的、非常波普的、非常的观念绘画的以及非常抽象的,但后来所有的一切导向了今天的阶段性成果。
艺术家 钟山
之前钟山是在中央美院上学的,他是壁画系的毕业生,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老师教他,像唐晖,像曹力,他在美院也结识了特别多的师友,也认识了像皮力这样的同学,他们是美院1990年代初的那一代。他成长在中国的特殊时代,整个的物质的、消费的、网络的文化在发展,导致了这一代艺术家特别外向地去关注整个社会的演变。在长期关注这个演变之后,他最终还是回归到了自己的内心。
李旭在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对话会现场演讲
这个展览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就是画册要在展览之后才能出来,因为展览的场景以及我们今天的座谈都需要印在画册里面。画展上我写的前言节选中,就是有他过去和现在作品的对比,我今天看他的作品的时候,已经跟十几年前的起点有了很大很大的区别。钟山骨子里是一个对所有视觉可能性保持强烈好奇心的人,他在生活中也非常活跃,喜欢探索特别奇妙的事物,以及所有能够吸引他的东西。去年我们定下来要做这个展览,为了这个我们前前后后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这个展览。策展是这样,首先要抓到展览的点,它整个的核心在什么地方?为了要用一个观众能够理解的方式策划出来一个叙事线索,我们也做过一些排除法,让某一些东西排除掉,某一些东西强化出来,以便让最后的展厅效果传达出作者想要的那种欲望和满足,让他给大家最大限度地分享出这些情感和理念。今天,我看到皮道坚老师拟定的研讨主题“视界分离和媒介转化”非常好,非常贴切。“视界分离”是描述作品的物理性的状态,就是说钟山不是单纯的平面媒介上画画。这个展览严格地来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绘画的展览,它应该是一个“关于绘画的展览”。这就是说,过去我们的绘画是单一的平面媒介上,就是在一张纸、一块布或者一块板子上面展开艺术家的想象和探索。钟山把空间分成了两层,画框的两侧有绢,丝绢是非常薄的丝绸质地的东西,它的透明性提供给艺术家一个特别广阔的想象空间。当然,只有这个物质材料方面的突破还是不够的,在继续的探索过程当中,钟山发现了光的作用,这个也是我们在反复交谈和商讨中间,把光的作用强化到展厅里面最后实现了特殊的视觉效果。“媒介转化”其实就是把绘画在21世纪这个时代里面,我们面对的能够跟绘画竞争的媒介太多了。自从摄影诞生后,仅仅为记录现实形象为目的的写实绘画其实已经没有意义了。可以说摄影、电影、录像、电视、3D影像等视觉技术手段的可能性已经逐渐被穷尽了,绘画究竟能在21世纪提供给人类视觉文化方面的价值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演进,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今天在钟山这个小小的展览上,我们也看到了他非常执着和非常有价值的一种精彩的努力。
钟山的作品
我在这里用语言描述展场里面看画的感受,无论怎么描述到最后都是苍白的、片面的,因为这个展览的现场感是不能借助其他手段在传媒上完美体现的。我昨天看到有的朋友会用比较好的方式传播这个展览,就是在微信上发短视频,这样的话才能把中山绘画作品里那些吸引人的地方尽可能多地体现出来,用静态的拍照片发微信微博这样的方式,大家还是不知道展览现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必须亲临现场,必须通过不同的距离、不同的光线变化还有展厅的综合氛围才能感受到钟山所制作的那些新绘画的魅力。作为一个策展人,这个结果让我感到很过瘾。我和钟山一起,在学术主持皮道坚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一次视觉质量非常高的表达。
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对话会现场
语言的描述和视觉的感受往往在两个轨道上,非常难以确切地去复述你在某一个时空内的想法。这个展览的主题,我和钟山商量的结果是在中英文两边各用一种表述方式,中文叫《不确定:钟山和他的分离视界》,但英文如果简单地直译过去,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效果,英语背景的人也不大会理解。后来我想到了一个电影方面的术语,叫做“Alternative Ending”,因为很多导演在拍电影的时候会设计两、三种不同的结局,这个在电影院里看不到,但在你买到的DVD或者是蓝光影碟里面,有一个部分叫“extra material”,也就是“花絮”的部分,点进去以后有些电影就安排了两种或者是三种不同的结局,非常好玩。我觉得钟山给我们提供的视觉体验和看这种电影的感受有相近之处,于是就把这个“Alternative Ending”借用了一下,直译过来可以叫做“另类结局”或者是“可替代的结尾”,这样的主题陈述我和钟山都觉得比较有意思。
钟山作品
在实施这个展览过程中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布展方案和作品选择一直在调整,钟山从北京把运作品过来之前对最终效果也都还是不太确定。我给这个展览写主题文章的时候,皮力也为这个展览写了前言,这两段文字在展墙上都只是摘录,因为空间很有限。在文字叙述过程当中,我讲到了很多钟山作品的可能性,但是到最后我的文章已经写完,也翻译完了,他又做出了我期待中的新作品。那是我跟他商量过的一种技术上的可能性,就是用定时器来控制的LED灯光,让它一会儿亮一会儿暗,一会儿显示单张的画。一会儿又把两张画同时显示出来。我当时就跟他商量过这个事情,因为限于一些技术条件,对于钟山是否能够实现这个效果我当时并没有把握,所以就保守了一点,当时没有在文章里把这个设想写出来,这个实在很意外也很抱歉。当然了,最后的结果让大家都有惊喜自然是件大好事,以后我还可以在新作的基础上再写第二篇评论嘛。
我很高兴钟山通过这个展览的契机获得了一个技术表达和语言创新的平台,这个平台有了以后,他可以在已经被转化了的媒介上再进行提升,用这个平台展现他的任何想法。对于他的绘画作品,你或许可以叫它“绘画装置”,也可以把它称呼为“手工制造的新媒介”,这种表达一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不觉得这个展览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反而认为这个展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个开始对于钟山来说非常重要,以后他用绘画或者是其他媒介的综合表达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我抛砖引玉,作为策展人先说这些,谢谢大家!
皮道坚:谢谢李旭的发言。李旭刚才讲到因为摄影、影视、影像等一些新媒介的出现,绘画作为再现的可能性已经被穷尽或者几乎被穷尽。他又说到钟山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的艺术家,尤其是对视觉可能性的强烈好奇心。我觉得这样对钟山的概括非常准确。很遗憾,因为时间关系,他没能多讲。实际上在李旭为展览所写的策展论述里面,对于钟山作品里的那样一种特殊的内容,精神性的方面,他谈得很透彻。他主要谈了语言方面以及媒介的综合应用。我想,他说的这个展览不是绘画的展览,而是一个关于绘画的展览,也说得非常好。实际上应该说是一个研究性的展览,整个体现了艺术家的一种实验精神。
皮道坚在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对话会现场主持
(责任编辑:莫积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