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京出发,看亚洲女性艺术的思考与融合
2016-05-16 00:00:00 未知
本次展览于今天(2016年5月16日)下午东京时间3点半准时开幕,有关开幕盛况将于明天发布,今天发布本次展览策划者与评论家的对话以飨关心支持本次展览的各方好友。
策展人及受访者
王晓鸣:中国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毕业,日本京都市立艺术大学油画研究科修士毕业。艺术家、策展人,翼美术研究所所长。艺术在线国际女画家协会艺术总监。现工作生活于东京。
采访者及文字整理
成佩:美术评论家、出版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博士。现工作生活于东京。
(左)成佩 (右)王晓鸣
艺术在线国际女画家协会世界巡回展
第1站:从东京出发,看亚洲女性艺术的思考与融合
终究,女性是有别于男性的,尤其在亚洲。
基于这样的思考,生活于东京已历20年的华人艺术家王晓鸣,策展了这次“首届艺术在线国际女画家协会世界巡回展in东京∕北京”。5月13日下午,在位于东京都港区的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布展现场,我们做了如下访谈。
成佩:做这个展览的契机是什么?
王晓鸣:今年2月,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友人成立了艺术在线国际女画家协会。协会的会员,主要由海外华人艺术家、中国各地高校艺术教师和职业艺术家组成。协会的宗旨,是希望通过海外与中国各地互动的巡展模式,来推进艺术的国际交流和对多文化的理解与融合。5月16日开幕的这个展览,是我们协会的首展,也将是我们的国际巡展从东京出发的第一站。
成:从策展人的角度来说,这次展览选取艺术家的标准和原则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王:从展览的运作到艺术家的遴选,本展主要坚持的有两点:一是公益性,二是学术性。本次展览是全然不以资本运作为前提的。展览全程的各个环节,主要通过会员、参展艺术家、相关同道者的公益性行为来完成。每个人都来参与,每个人都来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增进相互间的文化理解与认同。我认为这也是展览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比如这次展览运作的经费筹措,一部分来自会员们的常规会费,一部分是由会员中的艺术家捐助;画册的编辑设计印刷,则由会员中懂出版的艺术家协同设计师、印厂完成,多是公益行为;布展的工作,则主要由居住在东京的参展日本女画家协助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员完成;至于我自己,则一应巨细事务,几乎都是努力亲自完成。虽则非常辛苦,但是值得。这种努力至少表达了我们视这次展览为公益展览的诚意与信念,虽然它的模式还有待于完善。
提出公益性的主张,同时也是试图创造一个公平地给予每位有才华的女艺术家以参展的机会。就我所知,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总有一些女画家作为受家庭、职业双重身份所制约的个体,往往在创作时间和展览展示方面都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艺术在线国际女画家协会试图在与国际接轨的学术基准上以朴素而平易的方式尽力消弭这种遗憾与障碍,让展览走进每一位想要更多交流的女艺术家的创作生活里,帮助她们以简单、自助的方式走进公共艺术领域的表达中,并在专业修炼和交流中进入艺术市场的评价体系里。
在学术性方面,我比较看重画家的“履历”。我认为对一个艺术家的考察,她的思考脉络与持续性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她求学的经历、生活的地域环境、人生各时段的思索方式等等,从她的作品中都会作为一种潜伏的精神密码隐性地体现出来,毕竟艺术是需要技能和艺术语言体系的特殊教育。这次参展的有31位画家。中国画家方面,一些是我多年的同学、朋友,但更多的画家则是根据她们应募参展的履历书与自我介绍及作品的综合判断来选择入展的,她们的身份大多有作为高校教师的职业背景;日本画家方面,则主要是在这二十余年间,我在各种形式的展览上认识和交往的画家。想到要做这个展览的时候,她们中的人和她们的画,就自然而然地浮现于我的脑海中,指导着我去选择与判断。
成:你认为这次参展的中日女画家之间有哪些差别?
王:这次展览,其实从作品形式上已无法一眼判断中日画家之别了。倒是从年龄上可以做些说明。总的来说,参展中国女画家的年龄从20代到50代都有,而日本女画家的年龄层在40代至60代之间,而像松原直子和上田靖子先生甚至已70岁了。但是,从中国画家的作品中,一般可以比较鲜明地觉察到不同年龄层在表现内容或形式上的差异,而在日本画家的作品中,则较少看到这种差异。因为日本画家往往在年青时确定自己艺术的基本主张之后,几乎会用一生的持续工作来丰富和推进自己的艺术理念,作品基本不会受时风或政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个人主义是贯穿始终的,因此她们的作品在其艺术生涯中都会处于长期比较稳定和成熟的状态。总的来说,中国画家的作品往往是越年轻越当代感,而日本画家作品的当代感则多与年龄无关。
这也是我在这次策展中很深切的感受。
成:你谈到女画家,日本称之为“女流画家”,意即女性派别画家,使我觉得你似乎并不想很鲜明地使用“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这样的词,并不想去质疑无形却依然强大的性别规定与性别秩序。你似乎更看重女性艺术家那种与自我的人生体验彼此渗透、融合的“自我表达”,并由此培养出的一种抽离日常与经验的能力。在这一层面上你是如何考虑的?
王:除单纯的学术交流之外,我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通过中日两国艺术家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亚洲女性艺术的思考角度以及女性艺术家的创作现状。我并不想过分强调女性身份的异他性,我认为女性艺术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人的自然性,以及它与男性主义艺术乃至世界的融合性。
这次参展艺术家的地域身份都是不尽相同的。在她们中间,除了有在中国和日本生活的亚洲经验,也有很多人兼有求学、侨居于英国、瑞典、美国、荷兰、加拿大等欧美国家的海外经验,不同文化的思考碰撞促使她们的文化思考涵盖的主题非常宽广。而亚洲经验中的东方主义,又是亚洲女性艺术家无法回避的特质。也因此,她们的艺术就由此出发,走向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精神维度。
成:她们在作品上的这种东方主义根基,是如何通过她们的思考走向融合之途的,我们能否在此稍作分析探讨?比如说奥野由利的《沉睡之城》系列,她表达了对无限与有限的思考,她想要寻求个体与天地为一的永恒:“在地球诞生的46亿年变幻前行的浩瀚历史中,你我的存在仅仅是如电光般的一瞬。在不断流变的时间里,我愿我能在绘画中表现出这一瞬的姿态。”这实际上就是融合了东方主义的哲学与宇宙观,是一种宏伟深邃的表达,也超脱了性别的思维限制。你觉得呢?
王:谈到性别,其实女性主义与男性主义的融合,这似乎才真正是性别的自然属性。给我很大触动的是上田靖子的作品《心心相印》,她表达的是人生体验中关于失去之痛,关于自然再生之愿。她画面中回旋曲式的墨线、剪纸式的印痕、交错互渗的淡墨结构,无不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缠绵、低回,它们倾诉的是一位老妻对骤然离世相濡以沫一辈子的丈夫的难以割舍。这样的女性主义对男性深含宽厚、悲悯、依恋的包容之爱,它与所谓的男性主义即是一种绝对理解与融合的关系。又如艺术家左筱榛的影像作品《花》以及同名油画作品,它们同样指向这种互为彼此的融合,“……男人体穿上具有典型女性特征的丝袜,这是对男性主义的温柔瓦解……”。
此外,亚洲女性艺术也是比较倾向于自省的、向内与自身相融合的。如平木久代的作品,她是在混沌喧嚣的现代社会里,那么执著地反观自身去寻找生命之光,那些梦呓一般游离漂浮的物事,像是在生命之源中孕育着的强劲的生命力,最终在画布上停驻成为了生命的痕迹。像何葵锐的《心迹系列》,她感到这是来自万物众生的灵感;陈可菲的《太阳花》,灵感即是来源于对生活、对爱的理解与思考。许诗用具有疏离感的传统形式,传达出一种奇特的明静与平和。它们都是充满单纯、朴素力量的绘画。再如黄欢,她也是在回归本性的生长、向内的诉求中,完成了她笔下那些东方物象,如莲花、凤鸟、苍鹭。那些散淡的笔意,洋溢着清雅浪漫的东方灵性与智慧。
成:我还看到了一种抽象精神性的纯粹表达。如砚川有纪,她那么执著地画着一只名叫“Gontaro”的兔子,似乎在画出她所有已知和未知的人生。范娅萍的先知系列作品,彷如孤独的宇宙中,肃立着无古无今的寂静的群像。她所呈现的都是思想者的面容,他们的面容,又仿佛都是一部部时间之外的往事。沈敏的《For someone》,那一个个形如分离成两半的纯白色蛋壳,薄得透明、坚硬又脆弱。偶尔它们不经意地碰撞在一起,会发出如风铃般金声玉振的袅袅之音。艺术家把它们比喻成是每一颗灵魂蜷缩的洁白的巢穴,这真是无比温柔圣洁的意象。
还有在你的作品中,那种由包含自己体温的粗拙的手工纸张,与音乐之间产生的“通感”,似乎与贝多芬的表现爱、梦的《月光》和《致爱丽丝》的曲子在回旋交融,直接渗入了纸里的感觉……此外,还有那些很好地运用着具有特殊意义的东方文化符号的作品,也无不是在重新诠释由传统至现代的千年融合的步履。
今天看到制作设计得如此精美的画册、现场的原作水准,以及前来参与布展的日中两国艺术家、中国文化中心的工作友人等等,感到在你的周围聚集的是一个高水准、高热情的合作团队。有了这样的起点,艺术在线国际女画家协会在未来的发展真是值得特别期待。
展览现场:
文章来源:艺术在线国际女画家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