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飘风骤雨惊飒飒 祝允明草书《唐宋词》卷考

2016-05-16 14:31:25 姚文辉

  在中国明代书法史上,祝允明和文徵明、王宠、陈淳并称为“吴中四名家”。祝氏狂草法书《唐宋词卷》原为已故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旧藏,20 世纪80 年代归无锡博物院。该手卷内容为祝允明抄录唐宋词四首,此卷属于祝氏晚年书法应无争议,但其根底仍在宋人黄庭坚,另融合了唐人张旭和怀素的一些因子,始形成此种风貌。

清 汪恭 仿思翁临本真迹行书轴 127cm×30cm 无锡博物院藏

  在中国明代书法史上,祝允明(1460—1526)和文徵明、王宠、陈淳并称为“吴中四名家”,以他们为代表的吴门书派, 使明代的书法进入到盛期,以至于时有“天下书法归吾吴”之说。祝允明一生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后纵情酒色,寄情翰墨,以此畅怀。因与同郡的文人名士唐寅、文徵明、徐祯卿以诗文书画友善,并称“吴中四才子”。祝氏祖父祝颢(1405—1483)、外祖父徐有贞(1407—1472)、岳父李应祯(1431—1493)皆善书, 所以其书学氛围极好,具有深厚的家学功底。祝氏狂草法书《唐宋词》卷,纸本,纵37.2厘米,横675.5 厘米,原为已故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1902—1993)旧藏,20世纪80 年代入藏无锡博物院。该手卷内容为祝允明抄录唐宋词四首,其文如下:

  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昼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峨眉曾有人妒。千金纵(有)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正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该词作原为南宋辛弃疾《摸鱼儿》)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怜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栊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该词作原为南宋秦观《踏沙行》)

  乳燕双来归画栋。帘影无风,花影频移动。半醉海棠春睡重。绿鬟堆枕香云拥。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花里黄莺时一弄。日斜惊起相思梦。(该词作原为北宋欧阳修《蝶恋花》)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该内容为唐代诗人李白《菩萨蛮》)

明 祝允明 草书唐宋词卷 局部

  卷尾祝允明自跋:“卅年前偶为韦富太史书宋词,今夕白阳拈出相示,且欲更草书,遂从之。纸剩,补以李调。允明。”无年款和祝氏印鉴,左下方钤有明代书画家陈淳(1483— 1539/1544)藏印“陈氏道复”白文方印和“陈淳之印”白文方印二方。整个手卷亦无同时代人题跋,也未见古代书画著录,仅有清人汪恭题跋:“京兆此书深得张颠长史之超雄、素师之秀劲。悬岩坠石,惊电遗光,斯之谓欤?且为白阳山人所作,是其平生得意笔也。友石主人携以见示,玩赏竟日。因缀数语归之。乙亥小雪前一日汪恭书于毗陵栖凤寓斋。”后钤“恭”朱文方印、“竹坪”朱文方印。汪恭,字恭寿,号竹坪、寿源、竹坪居士、寿源逸人、紫石山人、锦沙外史,安徽休宁人,居苏州,乾隆年间(1736—1795)书画家。依据祝氏跋文,该宋词(其内容并非全部宋词,亦有唐诗一首)原是三十年前为韦富所作,后入陈淳之手,白阳使之用草书再次书写,那么祝氏最初写给韦富的并非草书。明初洪武年间有一武将,名曰“韦富”,其活动时间和祝氏相去甚远,关于此处的“韦富太史”,具体史料尚待考证。而汪恭的行书题跋,书写流畅自然,明显法自明代董其昌, 其风格明显酷肖现藏无锡博物院的汪氏《仿思翁临本真迹行书》轴(纸本,纵127 厘米,横30 厘米),该书轴内容为北宋大文豪苏轼于1094年任职河北定州时所作的《雪浪石铭》,其文曰:“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 四月辛酉绍圣元。”后款署:“仿思翁临本真迹,汪恭。”钤盖“汪恭私印”朱文方印和“竹坪居士”白文方印。据此对比可知,祝氏手卷中的汪恭题跋不伪。另据其中的“乙亥小雪前一日汪恭书于毗陵栖凤寓斋”,知该跋文作于1755 年,且书写地方在今天的江苏常州一代。至于跋文中的提到的“友石主人”, 有学者认为是安徽休宁人戴启伟。戴启伟,字士奇,号友石, 酷爱金石篆刻,戴、汪二人是否有交往,此事待考。

明 祝允明 草书唐宋词卷 局部

  提及祝允明书法,刘九庵和肖燕翼的研究成果至关重要,其观点兹整理归纳如下:

  其一,祝氏自幼就接触大量晋唐书帖,而后及于宋元诸家, 诸如《黄庭经》《兰亭序》《急就章》、“二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等,使得其书法真行诸体咸备,且各具风貌。由是,祝允明的书法可谓是于书无所不学, 学亦无所不精。

  其二,祝允明书法虽妙兼各体,但最为后代书家所推崇的却是其草书,故有“枝山草书天下无,妙洒岂独雄三吴”之称。就存世草书实物来看,多是祝氏六十岁以后所写,早中年并不多见。

  其三,祝氏草书用笔多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有时亦中、侧兼用,落笔多藏锋重按,深得干涩与飞疾二法,形成藏头护尾,沉着痛快的体势。

  其四,至于台湾林霄所说的“祝允明草书连笔少见”,实有待商榷,因为目前公认的祝氏草书真迹,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纸本,纵31.3 厘米,横1001.7 厘米) 和苏州博物院的祝允明草书《唐人诗》卷(纸本,纵34.3 厘米,横502.6厘米),其中的连笔极多。至于祝氏是否经常使用兼毫或者硬毫毛笔,此一说法实难找到可靠地文献证据和实物证据, 待考。

  其五,祝氏书法一生变化极为丰富,其楷书学李应祯,草书则宗徐有贞,三十岁左右开始涉及宋人书法,中年的草书多用米芾法。晚年的行草书参用黄庭坚和赵孟较多,极晚年时则对唐人张旭、怀素的草书尤感兴趣,由此形成判断祝氏草书分期的大抵依据。

明 祝允明 草书唐宋词卷 局部

  无锡博物院收藏的祝氏狂草法书《唐宋词》卷,其内容从“况落红无数”开始,比对辛弃疾所作的《摸鱼儿》一诗,漏掉了“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 等二十一个字,据现存墨迹的字数排列来看,每一行平均应为四个字,二十一个字当是五行,但现存手卷的起首处极为完整, 由是可以推断此物曾经残缺,后人将之切割整齐重新装裱,方形成如今的模样。该手卷现由五段宣纸拼接而成,拼接处均有陈淳骑缝印“白阳山人”白文方印。据上海博物馆编纂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陈淳的“白阳山人”白文方印多达十余方 ,比对后颇令人诧异的是竟然没有任何一方和该手卷中的陈氏印信完全吻合,虽然印章并不是书画鉴定中的主要依据, 但客观情况却使人不得不疑窦丛生。在这十余枚白文方印“白阳山人”之中,究竟存在着哪些真伪杂糅的情况,实在是难以说清楚。即使卷尾的“陈氏道复”和“陈淳之印”两方白文方印也存在如许状况。另,诗词文字有出入之处尚不止辛弃疾的《摸鱼儿》、秦观的《踏莎行》、欧阳修的《蝶恋花》等都存在着和传世诗集文字有不符的地方。该情况的出现,有学者借助启功的说法:“祝书亦每以疏忽致字讹,或以迅疾致笔败,观者见其然,遂常指为伪迹,是未知其底蕴耳”,做为解释祝氏文字出入的因由。

  祝允明的书法根基极为深厚,不仅师承路子极广,而且风格亦多样,其草书主宗徐有贞,三十岁左右开始涉及宋人书法, 中年的草书多用米芾法。晚年的行草书参用黄庭坚和赵孟较多极晚年时则对唐人张旭、怀素的的草书尤感兴趣。该《唐宋词》卷虽无年款,但整体书风近于张旭和怀素。祝氏“行书全似徐(有贞)、李(应祯),结字用笔,心乏主宰,虽亦临古,鲜见消融。又喜作草书,纵横挥斥,当时人未见旭素之迹者,遂以颠醉许之。所期虽过,而祝氏于草书究似曾见黄山谷墨迹者”7 。启功之意, 祝允明草书极似唐人张旭、怀素,且受宋人黄山谷影响较深。根据文献的说法,张旭的草书极尽使转顿挫,刚柔纵横,内擫外拓,但究竟是什么一种面貌,由于张氏存世草书墨迹无一可以被公认为是真迹,即使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古诗四帖》(纸本, 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也是争议颇多,也就很难作为比对祝允明草书《唐宋词》卷的标尺。怀素的草书间接悟自张旭笔法,但字体瘦于张旭,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草书《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 横775厘米)历来认为是怀素的真迹,但整体风格和祝允明草书《唐宋词》卷相差甚远。实际上, 祝允明书法和张旭、怀素属于一类,即整体的结体与用笔均为变化丰富的“狂草”,而在用笔和结字方面各人又有各自的不同, 遂形成各自面貌不同的草书字体。

清 汪恭 跋《草书唐宋词卷》无锡博物院藏

  祝氏《唐宋词》卷整体书风没有黄庭坚的影子,单个字的结体与整体布局都十分讲究气势,纵横捭阖,跌宕奇险,但是飞白较多,这一特点使之迥异于祝氏的其他书法,如作于晚年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前后赤壁赋》卷,二者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相距甚远。也有研究者认为此书风格接近于祝氏庚辰年(1520)的草书自书诗卷、癸未年(1523)的草书《前后赤壁赋》卷和乙酉年(1525)的草书《洛神赋》卷,是其六十岁以后的作品 。实际上,黄庭坚的行草书,最明显的特点在于点画提按起伏的力度较大,线条粗细对比强烈,单个字的结体中宫敛结, 长笔四展,呈放射状,这也是黄氏成熟时期的书法风格。祝氏的这幅手卷,结体没有黄的影子,但是起笔之处多提按有力,这一点恰恰是黄庭坚的特点。尤其是笔画的移形变位,夸张拉长, 在该书卷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这都是黄庭坚书法的影子。但是,里面亦有一些字体的处理不尽人意,如“花影频移动”中的“移”字,用笔变化不多,线条的粗细浓淡几无变化,且字的结体呆板,气息凝滞,说明启功之说“祝书亦每以疏忽致字讹,或以迅疾致笔败”极有道理,另“祝氏于草书究似曾见黄山谷墨迹者”的说法亦是中的之言。由是,这幅《唐宋词》卷属于祝氏晚年书法应无争议,但其根底仍在宋人黄庭坚,另融合了唐人张旭和怀素的一些因子,始形成此种风貌。文嘉曾对其草书《前后赤壁赋》卷题跋道:“枝山此书点画狼藉, 使转精神, 得张旭之雄壮, 藏真之飞动。所谓屋漏痕, 折钗股, 担夫争道,长年荡桨等, 法意咸备, 盖其晚年用意之书也。嘉靖甲午闰月,文嘉。”文氏之意,祝允明晚年书法多有张旭和怀素的影子,即精神风貌得自张旭、怀素;而笔画实则多不脱黄庭坚,所谓的“屋漏痕, 折钗股, 担夫争道,长年荡桨”其实多吻合黄氏书法的特点。就整体书法来看,祝氏的这卷书法写得极为潇洒自然,大开大阖,纵横捭阖,极有气势,以至于显得略微彪悍霸气,甚至近乎一点狂肆, 削弱了书卷的文人气息。而这一特点也正是张旭草书所存在的, 祝氏好友文徵明就在上海博物馆藏的祝氏草书《前后赤壁赋》卷中说张旭草书:“气有余兴,盖极其狂恠怒张之态也。”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