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样的生命情调与艺术的卓绝——汤文选传略(中)
2016-05-17 15:38:16 汤立
别开新面的山水画
1976年,****结束,春回大地。
此时的汤文选回到创作岗位,他拿起画笔奋起直追,希望夺回被迫失去的时光。但他仍然心存余悸,权衡利弊后,他避开了自己所擅长、但政治意味太浓的人物画,转而投入到现代山水画的创作中。他怀着对艺术创作的热烈渴望走向大自然。他的足迹遍及鄂西神农架、房县、恩施、长阳等地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1976—1978年,短短三年时间,汤文选奇迹般地创作了一大批山水画新作,在现代山水画领域里取得了新成就。
这批作品有:《丹江晨晖》《峡谷新城》《谁持彩练当空舞》《山乡之歌》《山乡春早》《山乡四月》《幽涧车声》《彩练当空舞》《舞练图》《画中行》《鄂西山行》《土家山寨春意浓》《柳林峡风光》《五台山林场》《溪峡放歌》《松柏公社春意浓》《山城春晓》《清江放排》《此亦石林》《峡江春色》《峡谷笛声》《车行幽谷》《春满神农架》《神农架云海》《神农架林海》《忆写林区风光》《遥望神农雪峰》《武当晨曦》《武当秀色》《山色空蒙》《晚晴图》《战天图》《喜雨飞帆》《雨喜》等。
当我们观赏这批山水画,其诗人般的浪漫情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发自心底对祖国山河的放歌,以及作品中宁静朴实的审美倾向,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品格精神,无疑是作者不屈的灵魂对自由,对生命,对真、善、美的渴望和对祖国春天的深情召唤。
这些山水画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将时代景观与自然山川相结合,具有扑面而来的、浓烈的时代气息。在艺术处理上,它摒弃了传统山水画司空见惯的程式化格局,而是以生活为本,活用传统笔墨,别开新面。
美术评论家王振德评论说:“汤文选先生山水画表现了山乡巨变。这批作品对山水画的革新,也是很突出的。他的山水画,不是口号式的,而是表现了强烈的时代特征,把它摆在像钱松岩、李可染、王颂馀等山水画大家里面,汤先生也毫不示弱,也有他自己的特点。”
哲学家、美学家黎鸣先生评论说:“汤先生的山水画很有创造性,他运用西方水彩画的烘托法、反衬法,大面积地取代传统的皴染,例如《舞练图》《幽涧车声》等,取得了传统山水画中从未有过的全新效果,从而丰富了中国写意山水画的语言。此外,《红日照丹江》这幅不足六平方尺的小幅绘画,却有着宏大奇伟的气势,几乎可与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媲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汤文选应国家文化部邀请,赴北京颐和园藻监堂作画。
1979年3月,湖北艺术学院党委宣布:汤文选1957年所定右派为错划,并发一纸“错误改正书”。这“错划”二字说来轻松,但对汤文选来说,对自己、对家人、对孩子,对他们的过去和未来所造成的伤害与影响却是无比沉重。这年,汤文选55岁。
1980年春,汤文选赴湖南衡山、安徽黄山写生。秋天,汤文选再次应邀赴北京藻监堂作画。同期在藻监堂作画的画家有朱屺瞻、叶浅予、陈大羽、钱松喦、李苦禅、诸乐三、崔子范等。
1981年,根据中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精神,汤文选被任命为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3月,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访华,汤文选应邀作《红梅》作为****赠其收藏。6月,湖北省美术院作品展在南京展出,学生陈立言等陪同汤文选在南京与陈大羽、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相聚。
离开南京,汤文选一行人取道贵池上九华山,汤文选腿脚尚健,跑了不少山路。
离开九华上黄山,投宿玉屏峰。是夜,大雨滂沱,雷电交加。次日晨起,雨过天晴,云涛翻滚,汤文选上了莲花峰。晚上,学生庐望明及几位安徽画家专程上山看望老师。晚宴上,学生们频频举杯,祝老师再创艺术辉煌。汤文选惬意开心,他沉思片刻,即席赋诗一首:
沧桑喜巨变,十载复登临。
云随人意展,雨洗物华新。
殊壑轰鸣里,群峰掩映间。
看山心未已,终见夕阳明。
汤文选这首诗是高兴、是欣喜,但细参深味,令人心酸。
大寂寞、大慰藉与花鸟画艺术之超越
1981年秋,作家、友人姚雪垠完成了《李自成》第三卷写作,在北京作七律《咏怀》一首书赠汤文选:
风雨崎岖二十年,未将羸马卸征鞍。
刖刑梦献连城璧,逐客私栽九畹兰。
牛鬼蛇神迷黑榜,香花毒草乱朱栏。
卷施纵死心犹活,乌桕经霜叶更丹。
经历了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已过知天命年的汤文选显得豁达、淡然。他说:“****中虽然很苦很苦,但对我来说是一次洗礼。按佛教来讲,这是一次磨难,最终觉悟,到达彼岸,以证因果。”[7]
1979年,汤文选创作的花鸟画《春晓》入选第五届全国美展,这幅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在日本展出。
1978—1981年间,汤文选热情于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中,成果丰硕。主要作品有:《迎风醉露》《晨曲》《早春》《春日融融》《小园春色》《紫藤蜜蜂》《春意》《春暖》《绿梅蜡嘴》《老梅新枝》《梨花小鸟》《花荫小憩》《春江水暖》《秋菊鸣禽》《秋实》《果熟时节》《沙田佳果》《南瓜八哥》《葫芦小鸟》《雀跃图》《白梅三鸽》《杜鹃锦鸡》《凌霄螳螂》《江娥啼痕》《斑竹斑鸠》《聚英图》《相期云汉外》《松鹰》《春消息》《玉堂春》《凝馨》《荷塘立鹭》《荷塘小鸟》《荷塘鱼鹰》《檐下风波》《日正午》等。
这些有着生命激情的花鸟画作品,与大自然相呼吸、相感应。汤文选以自己的艺术敏感参透自然万物之生机,呈现出爱的真挚与生的勃发;他将满腹的辛酸苦愁,化作了沁人心脾的甘甜佳酿,奉献给社会。其情其境,动人心目。
1981年,汤文选作为湖北省美术院业务副院长在全院创作会上谈创作体会。他说:“人民需要陶冶性灵,提高情操,热爱生活。花鸟画的功能是潜移默化,不可以像人物画那样直接为政治服务。过去极左路线时,强调为政治服务还不够,还要为阶级斗争服务。有些花鸟画家因此走了弯路,牵强附会,笑话百出。今天我们可以不干这种蠢事了。现在我们画花鸟画可以不强调政治,但要强调三性:民族性、时代性、个性。”“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传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法则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详细讲,创作有四个步骤:一、体验生活。二、选择题材。三、确定主题。四、艺术表现。所谓进乎技而入于道,画道较之画法技术,乃是更为深刻、更为高妙的一个层次。首先学做人,然后是提高自身素质、学问修养包括文学修养。只有具备心灵美才能与自然观察到的生活美的情趣找到契合点,产生出一种要表现出来、一吐为快的愿望,一种创作冲动。”[8]
1982年夏,丹麦女王王夫菲利浦亲王来华访问,汤文选应邀作《兰花》一幅作为****赠其收藏。秋天,汤文选受杨之光邀请赴广州美术学院讲学,又应方济众邀请赴西安参观访问。
这段时间,汤文选阅读了老庄哲学等古典文论和其他美学书籍。他在笔记中写到:
“古人云:蕴而不露。真正高深的画面并不直露于纸上,而在读者心田。不要以小我为宗旨,应有博大的领悟。不在于一点一滴的得失,所谓‘数点梅花天地心’即是。”[9]
“天即自然,人即性灵,性灵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天人合一”。[10]
汤文选梳理了中国花鸟画发展与演变的脉络。法常、徐渭、八大山人、金冬心、李方膺、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均成了他的研究对象。
历代花鸟画,高手如云,因时而变,各领风骚。汤文选在思考如何与时俱进、画出时代精神来成就花鸟画的古今之变?自己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的经验能否作为花鸟画创新的契机?他说:“花鸟画也要有生活,要不断拓展题材、拓展意境,还要有形式上的创新,否则路会愈走愈窄。”[11]
1982年春天,汤文选来到湖北省襄北农场体验生活,感受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气象。这次襄北之行,汤文选开始以现实主义手法来创作农村题材的花鸟画。
1982—1985年,汤文选创作了一大批农村题材的花鸟画:《秋风易动乡思》《芦风送暖》《明月照积雪》《秋晴》《菰蒲晓鹭》《扁豆蜜蜂》《吟秋》《池塘鸭戏》《雪羽泛清波》《芦塘群雀》《春水绿如兰》《柳塘鸭戏》《柳丝鱼鹰》《雨满春池》《竹林过雨》《秋收时节》《分春图》《春江水暖》《报晓》《芦塘双鸭》《秋瓜屋,瓦上禽》《农家秋色》《芦花小鸟》《芦塘晨曦》《山风》《月乍明》《芦花竹鸡》《荷塘鸭》《篱外一声秋》《晓烟》《柳荫群鹭》《清凉世界》《秋色流丹》《弄影》《风满前溪》《鸟宿池边树》《清夏》《秋荷图》《簇锦》《秋荷别样红》《战正酣》《墨舞》《晨光》《春意在田家》《五湖烟水》《宿雁图》《三雄图》《窗外山鸟弄好音》《牛犊》《丰收场上旋风起》等。
其中以“猪”为主题的作品有《酣梦》《晒场上》《频闻户户唤猪声》《村头所见》《夏昼长如年》《乡间即景》《农家一瞥》《进宝图》《四喜齐来》《村头拾趣》《脱兔驰晨光》《初生之豚不怕虎》等。
猪又丑又脏,前人很少入画。汤文选却把猪当做创作的重要题材,还赋予了它人的情感。如《晒场上》(1982年),将正在竹席垫上吃谷的几头小猪画得简洁、圆润,憨态可掬。画中题了两句诗:“是否粮多不足惜,抑怜憨稚未遑驱。”当年粮食紧张,小猪吃谷是糟蹋粮食。作者本想驱赶,但小猪像顽童一样可爱,又不忍心。这幅画生动地记录了汤文选当年在农村艰苦劳动期间对小生灵的关爱之情。其爱心、责任心相交织,耐人寻味。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所研究员谭树桐刚好在新疆考察,偶然中看到了正在新疆办画展的汤文选的这批作品,他大为感动。除了在留言簿上大加赞赏外,他还在评论文章中写到:“汤文选展出的新作,不仅印证了我听说的画家的坎坷经历,更看到了画家以坚韧的毅力、豁达的胸怀把握生活并诉诸笔墨的可亲可敬的身影。每一幅作品都体现了画家向更高的艺术高峰的攀登。”“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可爱的‘猪’。《村头拾趣》真解痒;《脱兔驰晨光》真快意;《初生之豚不怕虎》真有趣;《晒场上》令人多动情思……就把猪画得如此有情这点来说,堪称前无古人。”“画展中的作品,极尽气韵神骨之能事而创造了一个浑厚沉雄意境的,我认为莫过于《为君先报一枝春》。笔苍墨韵,色墨渗透,干愈苍劲而花愈鲜嫩,兼吴昌硕、黄宾虹笔墨之长,其意境之浑深清新,或吴、黄所未曾到。”[12]
王朝闻在给汤文选信中说:“你现在虽然改作花鸟画,但在艺术创意方面仍然继续了《婆媳上冬学》的好传统——绘画掌握戏剧性。作品是否有说服力,包括花鸟画,体现矛盾的戏剧性是必要条件。你画鸡的《战正酣》,画猫的《顽猫》,以至画虎的《双雄》,正如唐人‘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诗意那样有戏,《双雄》中的虎眼,静态中的动态,暗含杀机的眼神,体现着一种内心冲突的戏剧性。”[13]
《丰收场上旋风起》(后改名为《秋忙时候》1985年),画中三百多只麻雀旋风式地向打谷场上冲掠而过。这种平凡的场景司空见惯,但却被汤文选多情的目光发现,并赋予了诗意、激情与时代气息,画得气势磅礴。叶浅予见了这幅作品后连声叫好。他在文章中写到:“这是一幅创中国画奇妙境界的作品,真是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谁说传统不能创新奇。”[14]
飒飒秋风中奋飞的归雁(《秋风容易动乡思》1982年),芦花荡中悠闲漫步的群鹭(《芦花送暖》1982年),玉米抽穗时倒立于枝蔓的纺织娘(《吟秋》1983年),雨过竹林时缩脖的落汤鸡(《竹林过雨》1983年),朦胧晨露中引颈而鸣的雄鸡(《报晓》1984年),伴晚时分惊起复又安宁的小鸟(《月乍明》1984年),晨曦中挣断绳索飞奔田野的小猪(《脱兔驰晨光》1985年),荷池中戏水逐花的群鸭(《弄影》1985年),簇锦般凌空撕打成一团的雄鸡(《战正酣》1985年),清晨于空阔浩渺湖面留下一抹倒影的鹭鸶(《晨光》1985年)……这幅幅图境,真实而又浪漫,平凡而又神奇,欢快而又宁静,丰富而又和谐,一派天籁。在这里,作者已浑然坐忘、沉落于无尽悠渺的天地自然之中。
纵观中外画史,对于农村花鸟画题材如此着力表现的画家不多,古今画家中也只有50年前的齐白石和50年之后的汤文选。有些论者将他二人进行比较,说:“齐白石的农村题材是恋乡情结,或甜蜜、或苦涩,其画平实而有情;而汤文选则是一种恋乡的激情,是一种浓烈的拥抱,画得气势磅礴。”[15]汤文选谦虚地表示,齐白石是他欣赏和研究的前辈,但他的画与齐白石不一样。他说:“齐白石从小在农村长大,熟悉农村的一切。他画萝卜、白菜、青蛙、小虾等都是对儿时的追忆与流露,自然而然,生动有趣。我虽然出生在农村,但我是‘地主出身’,从小离开。我现在是以文化人的身份去深入农村,去欣赏和发掘农村生活的美。所以我更强调情节性、戏剧性和诗情画意。我和齐白石画的内容不同,表现的角度与形式不一样,作品中透露出的个人情感和时代气息也不一样。”[16]
汤文选的个人情感和时代气息又如何与齐白石不一样呢?“岁月蹉跎,去日多苦。”汤文选在《从艺自白》中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透露出的是大半辈子的社会动荡与喧嚣,长达20年“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阶级斗争,以及失去骨肉亲人,荒废青春岁月的彻髓之痛。“兼济天下”却落得个“粉身碎骨”,他在那场“史无前例、你死我活”的政治运动中成了“阶级敌人”被压在了社会的底层,因此也看透了人世间血淋淋的真面目。当然,这不仅是他个人、而且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哀。然而面对****,面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遭受的一场浩劫,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群体与社会的无道,作为个体的汤文选又有什么办法呢?他只能是无可奈何,欲说还休,大音希声,宁静致远,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之道。于是,这凄苦孤独的灵魂向花、草、树、藤,向禽鸟、家畜、动物倾注了大爱情怀,以期许人世间爱的回归;向大自然寄托了无限深情,祈求人类的自由,社会的安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由此返照,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安抚、净化和慰藉。
艺术之伟大不仅在于表现内心的痛苦,更在于能化解这些痛苦。大艺术最终是大寂寞、大悲哀后对灵魂的大慰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8]汤文选不受人生命运的影响而追求道德的力量,化小我为大我,将大苦大悲上升为满腔激情,在灵魂的苦楚与颤栗中灵敏地捕捉天地之精华,在千百年来极少有画家关注过的乡村环境中发现自然之大美。他以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刻的人生体验、敏锐的生活观察、巧妙的艺术构思,拓展了传统花鸟画的表现领域,深刻与升华了花鸟画艺术的精神境界,将中国花鸟画的文化性又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性的的高度。
1984年8月,汤文选当选为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0月,第六届全国美展在北京开幕,汤文选以一幅表现农村猪和麻雀的作品《村头拾趣》参展并获奖,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国美术馆在大展后又派人专程到湖北,代表该馆收藏了汤文选另外两幅农村题材的花鸟画《战正酣》《晨光》。他1985年创作的花鸟画《秋忙时候》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这幅作品也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6年5月15日,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落成开馆,汤文选画展同时开幕,盛况空前。70余幅清新、质朴、阳刚、大气的花鸟画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人们惊异于汤文选经受了那么多苦难却画出了如此充满阳光、充满爱心和生机勃勃的艺术作品。有的观众感动得流泪,有学生激动地跪在地上,请老师接受学生的和泪一拜。一连数天的画展吸引着众多观众,令观者流连忘返。
澄怀观道
1984年春天,汤文选不再担任美术院副院长。美术院重新调整了住房,将一层楼全部分给了汤文选,包括楼后的小园。学生送来一米高太湖石,其石如拳,置于园内,汤文选故号拳石园主。小园内种植了兰草、茶花、月季花、蝴蝶花、芋叶、龟背竹、芭蕉、腊梅、凌霄、葡萄等,还养了小猫、锦鸡、乌龟,昙华林坡上的松鼠有时也蹿进院内。花甲之年的汤文选养花、观鸟、打太极拳,悠闲自得,心情舒畅。
1985年春,伴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国内美术界出现了推崇和引进西方艺术观念、技法样式的“‘85’美术新潮”,湖北是主要的策源地,新潮运动来势汹汹。一时间,学西方即为现代,反传统即为创新,各种以“创新”为名义的活动一场接着一场,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艺术又一次面临着严重冲击。
这年6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来我国访问,汤文选应邀作《白梅》作为****赠其收藏。7、8月,汤文选赴青城山、峨眉山、九寨沟、昆明、大理、贵州等地游览。
1986年秋,应各地学生之邀,汤文选赴兰州、西宁、乌鲁木齐举办画展,并游览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交河、高昌故城及吐鲁番、喀什。
连续两年的游历大大地开阔了汤文选的心胸。
1988年6月,汤文选为中国援建埃及的国际会议大厦作大幅水墨画《双虎图》。秋天,汤文选应邀赴汕头大学讲学。他在演讲中针对当时美术界的现状说到:“新与旧不是评判艺术的标准。新与旧是相对的,今天的新,明天就是旧的了。好与坏却是绝对的,它是评判艺术的唯一的标准。五千年前的仰韶彩陶,今天看来仍然充满了神秘的艺术气息。范宽的《溪山行旅》已有千年了,至今光彩照人。前些年突然冒出了一个黄秋园,他的画传统得很,也算是旧吧,但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难度、完美,照样能进美术史”。[19]
1989年3月,经国家文化部批准,汤文选与其长子汤立应邀赴英国伦敦阿尔派俱乐部举办画展。英国女王的弟弟迈克亲王、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等出席开幕,BBC电台两次向世界各地广播了画展消息、报道了现场采访。
一个月的英国之行,汤文选流连于众多美术馆和博物馆。如果说他以前对西方艺术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西方的画册和介绍西方艺术的各类书籍文章,那么,这次却是直观地观赏了西方艺术各个时期、各个画派重要画家的原作,在大英博物馆参观了古埃及艺术和非洲原始艺术等,这大大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同时,也使得汤文选能从对世界艺术的宏观把握中来重新审视中国画艺术自身的价值与传承创新。他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逗留的时间最长,对米罗、克利等现代画家的画颇感性趣。他说:“从视觉上看,米罗、克利与八大山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画面单纯、简洁、自由,有视觉冲击力,但八大山人的作品更具有思想内涵”。[20]参观了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画家的作品后,他说有一种亲切感。他认为:“西方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受东方艺术的影响、如日本的浮世绘,而日本浮世绘显然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明代徐渭开写意新风,他的画就是表现主义。西方表现主义和我们的写意画一样,作画时随机生发,重在抒情,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究笔触美等。但是,它们的出现则比我们晚了数百年。看来民族虚无主义要不得”。[21]
“‘85’新潮”以来,美术界的前卫人士对于传统中国画发起了一场批判运动,其程度之激烈,时间之长久,前所未有。“中西融合”论、“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等这使得很多中国画家、包括学习中国画的学生都不知到该如何画画了,国画界流行做肌理、搞制作,纷纷以西画的观念、技法来改造中国画。对此,汤文选自有主张,他说:“国画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精华,民族不会消亡,艺术也不会消亡。桃花江以前出美女,以后还会出美女。”“艺术品味还是纯粹为好,不管是西洋绘画、中国绘画或是非洲艺术。品酒也是一样,中国的茅台酒,苏格兰的威士忌,日本的清酒,都要讲品味纯正、纯粹、地道。世界文化要有多样性。如果未来东西方的艺术趋同,那将是人类文明的悲哀。”[22]
他还说:“不管是新潮的,还是所谓前卫的,关键要看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情感的真假、美丑。不要害怕看了这些新玩意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我也能欣赏西方艺术,也有所研究和借鉴。但这种学习和借鉴以不生硬和不露痕迹为高,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23]
1990年春,汤文选应邀为天安门城楼作画,他画了巨幅国画《鹤寿千秋》,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当年6月,汤文选应香港三石轩邀请,与友人、画家魏照涛一起在香港大会堂举办了画展,蔡若虹题写了展名。
大爱情怀——汤文选的水墨老虎世界
1998年3月、6月,湖南美术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著名国画家专题·汤文选画虎》和《中国画名家丛谱·汤文选画虎》,同时出版的还有《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李可染画牛》《黄胄画驴》《关山月画梅》等名家专题画集。
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李可染画牛、汤文选画虎、黄胄画驴等,是以中华民族独有的水墨画艺术形式使其所画动物生动之极、而有奇妙的神韵,其经典性、独创性为世所公论。
而汤文选的水墨画虎除了生动之极和有奇妙神韵之外,更有其独特的精神情感的升华与超越,汤文选不仅仅是画虎,而是以超常的想象力、创造力,煊然赫然地营造了一个天人合一、慈悲为怀、威震山岳、大气磅礴的拟人化的水墨老虎世界。
早在1957年,汤文选在《美术》杂志第1期发表文章,谈他创作国画《虎口救小孩》的体会,其画中的虎是工笔虎,这是汤文选画虎之滥觞。
中国绘画史中很少有人水墨画虎,正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虎的身体结构以及由内而外的精神气度,非一般文人水墨画家技巧能及。
汤文选说:“画虎的人很多,大多是工笔虎,呲牙咧嘴,威猛异常;或华丽的皮毛,一身富贵气,故有‘俗人爱虎’之说。我以水墨画虎,志在去俗留清,去俗存雅。我是水墨写意,用笔大刀阔斧。我无意刻画老虎的凶残威猛,而是着重表现作为自然生态中的一种生命本性,更多的是拟人化了的内在威严和同类之间、亲子之间的善意和爱心,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抒发自己的情感,物我两忘。”[24]
“我内心有这种情感与我的不幸的遭遇分不开,****中我受到的待遇太残酷了。我认为人间不应该有这样的人和人的关系,没有了善意和爱心。在那以****为纲的荒唐年代里确实有一部分人中了邪,失却了基本的人性……但善良的人们总是多数,我相信性本善,基本的天性嘛,连老虎本性也是有感情的,有鲁迅诗为证。所以,我见到的小动物都是稚气可爱、顽皮、通人性、有人情味,从而也是富有生命力的。”[25]
1985年起,汤文选痴迷于水墨老虎的研究与探索之中。从繁到简,从工笔到小写意,再到大写意,直至最后寥寥数笔,瞬间从容地将虎的身体、结构、动态、神情、意境、意趣,大刀阔斧地画出,这是艺术形式上高层次、高难度的升华,汤文选为此九朽一罢、煞费苦心。
1990年,汤文选创作了《庚午水墨虎册页》十开,它标志着汤氏水墨画虎已经成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直至暮年。
1990—2000年,汤文选创作的水墨老虎作品有:《盘龙卧虎》《巍然一世雄》《此身应共山林老》《草泽英豪》《英雄梦觉时》《写得双英笔下雄》《且将重墨写雄姿》《壮心》《威重》《雄视》《狂啸兴风会有时》《长啸兴风豪气横》《豪气冲牛斗》《吼声震苍穹》《写得山王态》《卧看风云起》《犹忆当年逐鹿时》《写得英雄梦觉迟》《不向中原逐鹿肥》《盘石松风》《虎步》《消夏图》《英雄小憩图》《虎居崖穴处》《长白雪踪》《猛志故常在》《山王卧态》《坐地亦生风》《蓦地狂风起》《笑傲苍穹》《风变山川草木摇》《一吼山岳震》《吼声到处梦魂惊》《夜半黑风吹石裂》《夜月风高》《夜啸长空》《得月图》《月色》《月满寒溪》《双雄出泽》《时作弄潮儿》《君子犹存天下心》《双雄》《三英聚会》《四海扬威》《聚英图》《八面威风》《威震八方》《盖世雄风》等。
综观汤文选笔下之虎,或睥睨环宇,呼啸长空;或虎踞龙盘,惊雷暗生;或回眸中原,从容雍雅;或肃穆沉寂,贵守潜藏;或互吐心曲,殷殷柔切……
这那里是画虎,分明在写人,写自身。在这里,虎之交响旋律,已然轰响。接下来,激荡更深。
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画了近百幅母子虎:《望断丛林母未归》《回头时看小于菟》《无情未必真豪杰》《情却有情》《亦有温存》《怜子如何不丈夫》《虎渡图》《大泽虎渡》《慈航》《无猜》《童趣》《四童虎》《于菟三日气吞牛》《他日风云叱咤时》《三春晖》《四喜图》《五福图》《母子虎》《怜子图》《天伦图》等。他大写特写,颂扬自然界舐犊情深、深沉博大的母爱情怀;他悲天悯人,呼唤人世间普世的人性、人道的价值永存。他甚至已经不满足于平实的述事,而是进入了一个“其思甚幻”,升天入地,楚风绵延的大写境界。
他画《神威天纵》(2000年),黑压压无数只老虎铺天盖地、奔腾而下,犹如“狂飙天际落”;他画《群英会》(2000年),羽扇纶巾,喝令各路英豪(群虎)齐聚;他温情脉脉,画了一大群老虎背驮小虎游水过河,画题为《幽涧和风》(2001年),画中题跋:“老虎性喜独居,不可能出现群渡场景。唐李白诗‘燕山雪花大如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皆为艺术夸张。我画群虎泅渡,旨在谱写一曲自然界祥和而又多彩的生命乐章。”
汤文选这种一唱三叹、波澜壮阔的交响旋律,与两千余年前屈原《离骚》中“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响服”“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的心路历程和浪漫情怀遥相衔接。他甚至自诩为“丹阳汤氏”、刻章一枚用在自己的画中。古丹阳者,楚国古都,今湖北秭归、屈子故里也。
更令人惊异的是,汤文选这批主要诞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品中的境界竟然与21世纪人类所倡导的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这是具有先验性与超越性意义的创造,有着跨越时空的强大力量。
《楚辞》中宣言:“道思所颂,聊以自救兮!”“发愤以抒情!”汤文选借虎“发愤”,是何等痴情、缠绵!何等的大气、深刻!古今中外,一切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无不是“发愤以抒情!”屈原、司马迁、杜甫、徐渭、八大山人、梵高等,均是如此。
1994年秋,汤文选应台湾友人、孟觉居士林肇家恳请,作水墨百虎图《风云际会》长卷。该图高1米,长20米。而汤文选美院住所的一楼是老式住宅,没有大的房间,他的卧室兼画室还不足十平方米。可就在这个小房间的小画桌上,楚人汤文选一管在手,万种情怀,历时两月,三易其稿,最后一气呵成写就了这神奇、浪漫、博大、祥和的雄篇巨构。
20世纪80年代,汤文选与中华民族一起、从多灾多难中奋勇解脱,从而进入了他艺术创作中一个空前精神大解放、人格思想大自由的时期:最富于智慧,最有个性,最浓于热情、最具有“宇宙意识”,最多的“生命关怀”,且雄强之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台歌》)从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汤文选以宽仁的胸襟、和博大的同情心,天才般地独创出系列性的大写意水墨老虎的笔墨表现程式。他放神八极,心骛大荒,将自己的悲苦、磨难以及秉赋、学养、阅历、心胸融入其中,赫然地营造出一个天地圆融、慈悲为怀,威震山岳、大气磅礴的水墨老虎世界,其在动物画中拟人化情感表现之浩荡深刻,天人合一境界阐发之自然贴切可谓登峰造极,这是中外艺术史上未曾见过的创造,足以堪称伟大。它证明中国水墨画艺术依然熠熠生辉而可以不朽,能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艺术之林!
(责任编辑:无此用户[746])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对话 | “道法自然” 范一夫山水中的破界与归真
对话 | “道法自然” 范一夫山水中的破界与归真 对话 | 在开放和自由中确立艺术价值
对话 | 在开放和自由中确立艺术价值 翟莫梵:绘画少年的广阔天空
翟莫梵:绘画少年的广阔天空 “纤维”提问2022:存在何“缓”?
“纤维”提问2022:存在何“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