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观察】文化艺术现象与特区新城样本

2016-05-18 23:26:46 何妍婷

  前海发展规划图

  导言:超四万亿注册资本,超千亿产业增加值,这是深圳前海挂牌“自贸区”后的成绩单。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面积狭小的前海成为深圳特区最新的改革样本。前海蛇口自贸区挂牌一周年的节点,以“艺术,与前海一起成长”为主题的“2016前海公共艺术季”在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举行。主办方邀请著名建筑师与著名当代艺术家打造属于前海的艺术高地——在城市未开始大规模建设时,即以公共艺术定义城市性和公共性;由建筑师和艺术家跨界创作公共艺术作品;规定公共艺术品要具有功能性。前海深港合作区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是链接深港的重要枢纽,建设本身就备受瞩目,为什么在建设的过程中引入公共艺术?其意义何在?在前海的布局中将如何打造多元化新区?

  陈育强、Chris Lai和蔡文英作品《城市表情》

  公共艺术呈现城市性格

  “在前海,公共艺术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城市建设在一片荒野的情况下,公共艺术把未来城市的性格呈现出来。公共艺术最宝贵的背景是依托城市可以生发出特别多的意义,这正是我们紧抓深圳城市性定义入手的原因,我们认为它的价值必须通过城市显示出来。”首届前海公共艺术季联合策展人周榕回忆起策划前的情景说道,“我们是在图纸上就预先介入。我们在前海规划馆看到前海的未来规划为大型CBD中心——高密度的摩天楼群模式并不是一种特别有特色的表现。除了摩天大楼,前海的未来如何有自身特色?是否可以用公共艺术平衡摩天楼的布局?”在将近半年的筹备中,策展团队对深圳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尽管深圳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深圳的城市精神在于创新的活力、勇气和精神,“敢为天下先”。

  在创新的理念下,首届公共艺术季的重头戏“前海100米”由9组建筑师和艺术家配对组合展开关于未来城市定义的想象。周榕表示,目前中国从事公共艺术的艺术家们大多数是从事公共雕塑,而大部分的建筑师缺少艺术背景,所以传统意义的“公共艺术家”和“建筑师”对于城市和艺术的理解往往是僵化的,有其习惯性的套路。艺术家与建筑师的配对是相互间进行思想杂交,打破了常规的对公共艺术的偏见。“因为我觉得艺术的价值在当今时代已经完全颠覆了阶层、虚实,已经不再是某个艺术家或者知识分子个人头脑中的风暴,更多地作为整个社会的思考媒介。”

  建设中的前海,缺少人气和世界的瞩目,主办方首次提出“公共艺术要具有功能性”,能够让公众参与。在“前海100米”的9组参展作品中,无不体现“人本精神”的理念。其中,《城市表情》由香港艺术家陈育强、Chris Lai和建筑师蔡文英共同创作,分成了能量站、手机通话区、灯光装置这三个区域,在这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通话的公共空间。设置了一系列感应器来加强人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这件作品有趣之处在于通过科技手段将人的喜怒哀乐显现在城市空间中,延伸之意即人的性格也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性格。前海作为一个新开发区,人流是很大的问题,这组作品捕捉了人的行为,人走在空寂的路上,即使天色昏暗也能看到远处一个巨大的发光的台灯,带出温馨的家庭氛围,而不是冷冷的城市路灯;当人走到路灯下,人沐浴在台灯的束光中,台灯会表现出开心的表情,人气越高,微笑的表情越多,与前海当前的状态特别匹配。

  在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建筑设计院院长王永刚看来,一个城市不仅需要硬件,亦需要软件——艺术和文化——给人一种深刻的感受及记忆,公共艺术可以成为最佳的解决方案。

  隋建国作品《Made in China》

  从现象到理念

  “‘前海首届公共艺术季’只是一个现象”,在何香凝美术馆馆长任克雷看来,首届前海公共艺术季的意义远超过展览本身。“就像华侨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次引入新加坡的建筑师孟大强做规划,也引入了世界先进的建设理念——不要等到建好了城市再建花园,而是在花园里建城市——把环境建好,才能吸引人才。在建设前海的过程中引入公共艺术和当代文化的意义就如80年代在花园里建城市,是超前的,会给正在建设的全国新兴城市释放出要建设宜居之所的观念,而不仅仅只是办公。”

  2014年5月,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推出《前海石景观岛概念设计国际竞赛》,希望集思广益创造独一无二的城市水意象和标志性绿色开放空间。此次公共艺术展无疑是又一次实验性的项目,置于合作区入口的隋建国作品《Made in China》似乎在宣示着前海也在寻找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目前,前海片区1.5级开发项目使用年限为6—8年,与过去建筑是永恒存在的观念不同,在中国城市发展里,“临时性”是重新定义当代中国城市性的一个重要词汇。前海的这种临时性在时空中压缩得尤为突出,公共艺术季作为一个临时空间中的临时展览,作品如何融入不确定的空间环境中,如何与前海的城市精神融合在一起,成为策展团队的重要考量。

  “前海目前可以供公共艺术展出的空间有限,作品不可能真正散落在前海各处,我们想到把作品聚集起来,传达一种确定的精神。‘前海100米’最初计划在一条正式的道路上展出,用沿路两侧100米的长度,呈现9组作品,但在筹备的过程中发现理想和现实有很大的矛盾和冲突,比如城市土地权属的问题、地下管线的问题等。几经周折,我们把位置定在露天停车场的位置,并模拟出一条100米的道路,表现出与城市相互之间的适应性。”周榕说道,“哪怕仅存在一天,我们也要非常坚决地把城市态度彰显出来,这一点是其他作为点缀性的公共艺术所不及的。由于这种临时性,前海有资格用并不大规模的公共艺术预先表达精神。”

  在任克雷看来,以发展金融、物流、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前海,面对产业不断变化、不断调整,能走多快、多远,关键在于文化的业态,文化观念能不能配套、支撑发展。现在南沙、横琴岛也是开发区,上海也有,前海的特色是什么?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与深圳相结合的文化支撑,就是一个孤立的单一的区域。

  “前海是特区中的特区,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像戛纳、卡塞尔一样,靠自己的特点和国际之间进行交流,搭建在文学艺术上与国际交流的平台,在建设的过程中做实验的艺术。”当代艺术批评家栗宪庭则认为,对公共艺术的投入,将来可能会产生第二个业态,让金融家成为潜在的收藏家。

  前海合作区

  打造百年不落后的城市环境

  “如果前海变成了第二个深圳福田、上海浦东,前海也不算成功”,任克雷表示,如果说30年前建特区是单向的,当下的考虑必须是立体的,必须考虑到今天和明天的对接,建设既定的产业目标要求的新城。

  谈及前海艺术发展的模式,任克雷表示,必须有专业的机构及团队负责,“华侨城真正的飞跃是1997年何香凝美术馆开馆之后执着做当代艺术,所以,1998年开始,华侨城的公共艺术和当代艺术有了极大的飞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建成了OCAT、华·美术馆,现在我们有很坚实的当代馆群。”

  对于之后前海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式,任克雷谈到“跟着大项目走”。“ 90年代末,我们规划了从锦绣中华到世界之窗的旅游走廊,游人可以从锦绣中华漫步到世界之窗。为此,我们配合公共空间做了一组雕塑放置于长廊中。文化艺术一定要与城市的成长结合起来,如果能很自然地结合,大家就非常愿意接受。另外,华侨城在2004、2005年做的一件事到现在仍有意义:当时华侨城的三个地铁站——锦绣中华站、世纪之窗站和华侨城站开通,我们邀请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三位杰出画家在华侨城站的三个出口创作大幅壁画:呼应世界之窗,王广义创作了《世界,你好》;以中华民俗村为题材,张晓刚创作了《大家庭》;方力钧则在欢乐谷的出口创作了《欢乐颂》。当代艺术作品放到地铁里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是一个现象,前海在这方面必须有创新。”

  在2014年6月23日举行的前海规划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委员们形成的十项共识中提到,前海要规划布局形式多样、层级丰富、方便可达的各类城市开放空间,鼓励设置中小型文化艺术设施和空间,形成层次丰富的城市公共艺术场所。而在今年年初举办的前海规划建筑周上,市政府党组成员、前海管理局局长杜鹏表示,主题公园的建设是前海整个景观建设重要的一环,“这既是前海重要的公共空间,也直接影响到未来前海的整体工作环境品质……打造前海50年甚至100年不落后的城市环境。”

  前海在建设之初,即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等15位专家担任委员,其中1/3来自境外,强调委员的广泛性和国际视野。下设的前海规划建设专业咨询委员会集结了建筑规划专业院士、设计大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是前海四大专业智库之一。在今年年初,任克雷、矶崎新、傅轲林、栗宪庭、王贤明、朱荣远、朱育帆成为咨询委员会新增补委员:傅轲林是伦敦大学巴特莱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荣誉教授、城市设计系主任、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港方总策展人;矶崎新为日本建筑设计大师、建筑理论家;栗宪庭是中国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王明贤是中国著名当代建筑批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从中可一窥前海管理局在规划上对文化艺术的重视。

  目前前海新区建设阶段,领导层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新区建设及高端企业、人才的引入,文化艺术如何与产业定位结合、如何发挥全局重要旗帜的作用,将成为以后的重要议题。这次前海公共艺术季作为初次尝试,“我们期许以公共艺术影响这个新区的未来发展”,栗宪庭说道。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何妍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