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访】策展人黄笃详解第三届“今日文献展”:我们渴望抓住正在发生,却未必能揭示的一种潜能

2016-05-19 08:00:16 熊晓翊

  作为今日美术馆2016年年度最重要的学术展, 近日,“另一种选择:第三届今日文献展”发布了最新方案,此次展览特邀策展人黄笃与赫拉尔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联合策展,展览将于2016年12月初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和3号馆推出,展期为三个月。

“另一种选择:第三届今日文献展”发布会现场

  “今日文献展”始于2007年,前两届“今日文献展”分别于2007年(“能量――精神、身体、物质”)及2010年(“调节器”)举办,总策展人均为批评家黄笃。今年的主题“BRIC-á-brac:The Jumble of Growth”,英文 The Jumble of Growth 译为“混合的生长”。而“BRIC-á-brac”是法语中的俚语,泛指混杂、差别,或是处在某种潜在混乱中,不均匀的组合,意指一种混沌状态的词汇。

  有趣的是, BRIC刚好对应了由美国经济学家Jim O’Neil于2001年首次提出的“金砖四国”概念的缩写: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及中国(China)的首字母组成。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金砖”之列,其英文单词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

  总而言之,“BRIC-á-brac” 泛指发展中国家由于其文化背景迥异、现代化进程中与他者的碰撞,导致在全球化冲击下社会转型所凸显出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差异。这种基于全球政治经济的文化整合,产生了相互渗透与抵抗并存的现象,构成了全球化与地方化共生的文化景观。中文题目“另一种选择”实际上是对法文主题“BRIC-á-brac”的进一步诠释,其目的在于强调代表性新兴国家的文化主体性,探讨自身独特的文化之路。关于展览所提出的主题和问题,近日策展人黄笃接受了雅昌艺术网的专访——

策展人黄笃

  雅昌艺术网:“今日文献展”今年是第三届了,先跟我们回顾一下前两届的情形吧?

  黄笃:首先,特别感谢雅昌艺术网对“今日文献展”的持续关注及对我的采访。第一届“今日文献展”于2007年举行,当时今日美术馆刚建立不久,我与时任馆长张子康、副馆长楠楠、李小倩等讨论能否给美术馆建立一个颇具品牌意义上的学术展览,但又不想用“双年展”或“三年展”命名,因为那个时期中国一些城市正流行双年展热和三年展热。后来,结合美术馆自身的名字以及中国和国际艺术的状态,我们提出“今日”与“文献”结合,就是“今日文献展”。

       当然,“今日”既指今日美术馆,又暗示当下所发生的艺术。“文献”一般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文本和视觉资料。英语中的“Document”源于拉丁语“docere”的词根,其意指“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书籍”,或“载有原始的、有关某事的官方或法律形式的书写或打印文本,用以提供决定性证据或信息”。宋末元初的马瑞临在《文献通考》中把“文献”解释为“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为之献。”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古代对“文献”内涵理解是非常宽泛的。今日美术馆正是在此意义上把“文献”定义为“视觉文献”。因此,今日文献展与德国文献展无论是中文与德文的比较,还是德文(Documenta)与(Documents)的比较,它们显然还是存在着微妙差异。总之,“今日文献展”目标就在于以新的艺术作品作为今日的文献,以明日的眼光作为对今日的界定。

  当然,回顾过去,起初我们筹备这个展览时恰逢北京奥运会前夕,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也非常好。尽管如此,美术馆实际上没有什么钱,当时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努力从社会上寻求支持,最后还是幸运获得一笔资金赞助,但仍是很有限的。同时,我也从一些朋友那里找到了小部分钱的赞助。就这样东拼西凑把这个展览给搞出来了。由于资金有限,第一届今日文献展也只能选择了国内艺术家。因为如果放眼国际,那预算上就根本不够。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也是尽量节约费用。最后,我与冀鹏程(当时的助理)一起先后走访了北京、重庆、成都、上海、杭州等地的艺术家工作室,甄选了60位艺术家及其作品,这届今日文献展以“能量:精神、身体、物质”为主题,作品涵盖了不同媒介、形式和观念。

第一届“今日文献展”展览现场

第二届“今日文献展”展览现场

  2010年是第二届今日文献展。在它开幕之前一年,即2009年的准备阶段,张馆长提出,仍邀请我参与策展,希望今日文献展不要只限于国内艺术家,而是要邀请来自国际的艺术家。在策展人方面,希望引入国际策展人。经过一番思考和研究,我一开始想请西班牙著名策展人罗萨·马丁内兹(Rosa Martinez),她曾是1996年鹿特丹第一届宣言展联合策展人,1997年第五届伊斯坦布尔双年艺术总监,2005年第五十一届威尼斯双年展艺术总监,第一届和第二届莫斯科双年展(2005年、2007年)的联合策展人,等等。她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策展人。我顺道在巴塞罗那出差,专门约她见面,且聊了许久。但后来颇为遗憾的是由于她身体状况及其它原因,未能成行。最终,我邀请了英国策展人乔纳森•沃特肯斯(Jonathan Watkins)联合策展第二届今日文献展,因为我们在学术上一直保持交往。他在1998年之前曾任伦敦蛇形美术馆策展人,1998年任悉尼双年展艺术总监,也就是同年他邀请我协助中国艺术家参加了悉尼双年展,他与我也是2006年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等等。他现任英国伯明瀚IKON美术馆馆长。可以说,他也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策展人,不仅关注西方当代艺术,而且密切洞察非西方的艺术,尤其对亚洲当代艺术的动向表现出极大热情与浓厚兴趣。与第一届相比,第二届今日文献展在作品数量和空间规模上要大了许多,除了今日美术馆的1、2号馆外,我们还利用798的两个画廊空间。当然,由于拥有第一届今日文献展的经验,到第二届的时候找赞助较前容易,且各个方面的合作与进展都进行的很顺利。

  当在2012年准备第三届今日文献展的时候,今日美术馆突然发生了人事方面的变化,因为种种原因,这个项目就暂时搁浅了。新馆长高鹏在2013年上任,他不得不面对各种困难和复杂挑战,既要熟悉美术馆运行工作,又要调整美术馆的系统。等到这些工作基本理顺时已过了两年,去年他向我特意提起把今日文献展持续做起来的愿望,于是我们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着手筹备第三届文献展。

  雅昌艺术网:2007年距今也已经近十年了,这十年中国当代艺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觉得每个时间点的策展主题对当时的艺术环境,有什么样的针对性?

  黄笃:当然每个时期的展览主题都与当时的艺术环境和状态有关系,但更多还是出个人的经验和判断。自2007年伊始,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处在一个泡沫经济的时期,尽管那个时候商业氛围特别强大,但作为第一、二届今日文献展的策展人不能为商业所动,还是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注重和鼓励实验性的艺术和观念性的艺术,这一时期先后在北京、上海及广州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虽然我们的展览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多样性,但还是选择以装置和影像居多,并力推年轻艺术家如李青、郭红蔚、杨心广等。总之,今日文献展以独立的学术立场为出发点也是其最基本立场和态度。

  雅昌艺术网:跟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前两届的策展理念吧!

  黄笃:第一届今日文献展聚焦的主题是“能量”,它是一种无不不在的存在,它存在于自然法则、社会运动、国际关系、文化发展、生物变异、精神异化以及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能量既可以是无形的和抽象的,也可以是有形的和具体的,既可以构成正面积极意义的推动力,也可以构成负面作用的破坏力。无论处于哪种语境中的人们,都将依照各自的参照对能量以及能量导致的现实变化作出解读。能量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精神,二是身体,三是物质。精神蕴涵的是观念性的东西,身体则指的是人自身的机能变化,而物质表明是对物的形态转换。所以,整个展览的布置尽量让作品与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关于能量的场域,使作品打破孤立而单一的特点,让它们之间发生一种循环而相互转化和生成的关系。

  第二届今日文献展的主题“调节器”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因为第二届引入了国际策展人和国际艺术家,所以我们必须考虑的主题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文名“调节器”与英文名“negotiations”并不是一个对译关系。英文“negotiations”是“协商”或“谈判”之意,但如果英文直译成中文用于主题就显得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于是我们从英文延伸出了中文的“调节器”,也把艺术在整体性上理解成一个“调节器”,既调节人的审美与判断,也是构建一种社会关系必不可少的机制。在艺术面对全球化的今天,不论是中心还是边缘,不论西方还是东方,它们都处在一种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呈现出来的就是交流、对话、协商,等。

艺术家倪海峰参展作品《和谐编码970300》装置,2015

  雅昌艺术网:听下来,我感觉其实在策展上,思路是越来越开拓了,从最开始关注自身的能量和身体,到第二届强调一种协商与对话,到这一届,实际上是希望能够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再进一步将关注的问题具体化一些了?

  黄笃:对,中国当代艺术建立自身的主体性至关重要,这个前提是除了认清自身价值的同时必须要与外界保持联系和对话,不能闭关锁国,不能成为井底之蛙,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全球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应对世界。要把艺术实践切入到具体的文化问题。如这一次我们通过当代艺术展对以“金砖国家”主导的新兴国家这一地带艺术的探讨,这一地带的艺术如何发生,艺术将如何反观与体现出社会的巨变,这些变化在文化与个体生命的叙述中如何表现和发展,将是这个展览关注和探究的核心议题。

  世界上有很多双年展,像威尼斯双年展这么大规模的展览,几乎每一届提的问题总是很大。反观一些相对较小型的展览,倒是提出了一些比较清晰的命题。其实,今天,我们的态度不妨更实验性一点和尖锐一点,抓住一种我们未必“揭示”的东西,它是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却未必能揭示的一种潜能,把这些存在的,分散的东西集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性现象。

  就第三届今日文献展的主题而言,它由中文、法语和英文三种语言组成,它们不是互译的关系,而是并存和混合的,这也反映今天多元文化之特征。如果说“BRIC-á-brac:The Jumble of Growth”,英文 The Jumble of Growth 译为“混合的生长”,而“BRIC-á-brac”是法语中的俚语,泛指混杂、差别,或是处在某种潜在混乱中,不均匀的组合,意指一种混沌状态的词汇,它们都是描述的文化状态,那么中文“另一种选择”则表明的是艺术的立场、态度和观点。

  在这个意义上,第三届今日文献展的目标就在于发现文化问题和制造艺术的相遇和交流的路径——这一过程体现在不仅要发现新的艺术家、新的资源和新的可能性,而且要建构作品与观者、作品与作品、作品与空间及自我与他者的相遇与对话。展览力图在这个文化地带构建差异文化的相遇,在发现他者的同时实现发现自我,即通过对话和分享最终表现出新的艺术景观。

艺术家翁奋参展作品《看鄂尔多斯1-3》摄影,2015

  雅昌艺术网:介绍一下这次您邀请的国际策展人赫拉尔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

  黄笃: 我认识赫拉尔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也大约有17年了。最早大约1999年我们就通过电子邮件开始联系和交流。2001年6月,我受《今日先锋》主编蒋原伦教授和执行主编史建之邀,拟为该刊采访几位国际知名策展人。我经过仔细斟酌,选择对来自四位不同区域策展人的采访,一个是代表拉美版块的策展人赫拉尔多·莫斯克拉,一个是代表亚洲版块的策展人南条史生,一个代表北美版块的策展人菲利浦·沃尼(Philippe Vergne),一个是代表欧洲版块的策展人雷尼·布洛克(Rene Block)。采访全文“艺术-问题-策划人:四位国际著名策划人访谈”见之于《今日先锋》第11期。

  其中,赫拉尔多·莫斯克拉是一位特别资深的批评家、理论家、艺术史家和策展人,他也是古巴哈瓦那双年展的创始人之一。他对拉丁美洲文化与艺术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和而深刻解读。他于1992年在哈瓦那策划了“关于美洲”大展。他曾任纽约新当代美术馆兼职策展人。还曾担任《第三文本》杂志编委之一。他出版和发表了很多关于当代文化和艺术的论著以及文章,其中以《异想之外:拉丁美洲当代艺术批评》(Beyond the Fantastic: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 from Latin American)一书为代表,它于1995年由伦敦一个非盈利的艺术研究机构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s出版(同年还出版了另一本很重要的书,由奥奎·恩威佐与Olu Oguibe共同编辑的《理解当代:从理论到市场的非洲艺术》)。在彼此交往过程中,我逐渐对赫拉尔多·莫斯克拉学术思想的了解不断加深。他总是将学术经验与现实判断纳入到艺术实践之中。如他于2011年在墨西哥策展的展览“危机… 拉丁美洲艺术的遭遇 1910-2010”(Crisisss…AMERICA LATINA, ARTE Y CONFRONTACION.1910-2010)就是一种确证。他曾策划了许多的展览。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著作《无界之岛:艺术、文化与全球化》已被译成中文,由金城出版社出版。

赫拉尔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

  雅昌艺术网:他关注拉丁美洲的视角主要是什么?

  黄笃:其实,这个问题本不应由我来回答,而是由赫拉尔多·莫斯克拉直接解答最好。鉴于他现不在北京,我也只能以对他的了解来简要谈谈。虽然赫拉尔多·莫斯克拉是古巴人,他的文化和艺术视角比较宽广,既涉及有殖民历史遗留下的问题,也关注拉美的国家社会主义及60、70年代军人独裁统治的政治议题。当然,他还密切关注拉美艺术的传统,加勒比文化的混杂性,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给拉美艺术产生的影响,包括文学、诗歌、电影和艺术等。除此之外,赫拉尔多·莫斯克拉还重视对拉美国家在全球化冲击下爆发的现实问题的剖析与批判,诸如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与贫富差距的关系,以及无规则的大都市膨胀和扩张进一步加剧和带动了移民潮,以及社会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等等。但是在我看来,无论他是从社会学出发,还是政治学出发,无论他是从人类学出发,还是从符号学出发,他所关注和分析的拉美艺术,都是基于对艺术创造性的判断,即对艺术语言,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上的革新。

  雅昌艺术网:全球化在今天被讨论的很多了,您看到其间跟艺术有关最重要的是什么问题?

  黄笃:全球化与地方化在交融或碰撞中正在发生新的生成和裂变,不断使政治和经济版图重新组合,从而加剧了新的文化地带的形成和崛起。过去,全球化往往被认为是西方主导的东西,具体说是以欧美经济扩张所带来的文化影响。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以金砖国家引导的新兴国家的崛起,它们在接受全球资本主义影响的同时,也同时使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在这样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由于其文化背景迥异、现代化进程中与他者的碰撞,导致在全球化冲击下社会转型所凸显出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差异。这种基于全球政治经济的文化整合,产生了相互渗透与抵抗并存的现象,构成了全球化与地方化共生的文化景观。所以,我们如何理解这一过程所产生的新的文化地带,即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这一地带,这是一个既非发达又非落后的地带,即在以发达资本主义所代表的西方(欧美国家)联盟与处在落后贫穷边缘区域的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一股新崛起的力量,其建构的复杂而多样的经济政治图景具有另类现代性。这不仅呈现了该地带的问题与意识的表征,而且也成为全球化问题的复杂代表——这些国家在经历社会急剧变化和发展中产生了不断的混合和重塑——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前现代、后现代、高度城市化、落后乡村、高科技更迭、贫富分化加剧,殖民历史、后殖民历史、极权主义、民主社会,等等。因此,与欧美发达国家所代表的超级现代性、跨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知识生产不同,“金砖国家”从自身国情出发建构了全球多样现代性——各自不相同的另类现代性,重视思考和伸张自主性的文化价值观。尽管这一地带(国家)在复杂变化的全球关系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保持密切关系,既存在内在的冲突又维持相互的依存。这就必然带来了一种竞争性的刺激与迈向新的步伐,进而重塑和建构了该地带对自身文化的主体性的发现、感知和自信。

  当然,我们无疑也会意识到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相交织的背景下文化和艺术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但其并非是单一的过程,而是其中夹杂着自我与他者的混杂性,所产生的是一种“既不是他者,也不是自身”的艺术。

  显然,这其中也彰显了一种艺术自治的特征,艺术家遵循了自身的文化或艺术逻辑,表现出自身语言的逻辑性和完整性的特点。这种现象在不同区域的文化中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如拉美当代艺术总是蕴涵着一种诡异而神秘的东西,如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一样的感觉,而印度的艺术往往表现出世俗日常的图像,却释放出一种带有宗教感的东西。

圆桌会议(策展人Gerardo Mosquera、策展人黄笃、特邀嘉宾Jonathan Harris、 特邀嘉宾邵亦杨)

  雅昌艺术网:这次国内艺术家和国外艺术家的比重大概是多少?

  黄笃:国外与国内艺术家的比例接近于一半对一半。由于艺术家还在不断调整,或许国内艺术家的数量稍微多一点。

  雅昌艺术网:虽然展览并不局限在金砖五国,但能不能以一、两个国家为例来简单聊一下全球化过程当中,这五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与艺术发展的现状?

  黄笃:这里只简要谈谈。既然这次展览英文叫“混合的生长”,那么必然要聚焦于以金砖国家所引领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对这一“地带”文化的关注与反思,其目的并不在于以另一种方式取代他者的方式,而是在于力图解构“中心主义”的排他性和文化霸权。所以,在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的视点下,探究艺术如何发生,艺术的生产方式,艺术与语境的关系,艺术语言的独特性,等等。它要反映的是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以及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日益加剧的危机——矛盾、冲突、共存以及竞争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伴随的往往是快速且不均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启蒙思想和现代化建设在这些国家并未获得充分扎根与生长,而是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形态反差,许多有着后殖民境遇的国家,必须面对并处理着不平等,模糊,混杂的后殖民属性。在墨西哥、巴西、印度大规模的无规则城市化蔓延,物价持续增长和收入减少的差距造成的贫富反差成为社会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也导致了犯罪及政治的不稳定性。像墨西哥这样的国家,虽然它在地理上与美国毗邻,西班牙裔和非洲裔人居多,但墨西哥的艺术不同于美国,表现出自身很强的民族性和社会性,墨西哥也有非常出色的当代艺术家,像加布里埃·欧罗兹克(Gabriel Orozco)、达米安·欧特加(Damian Ortega),他曾参加过第二届今日文献展,等等。当然,墨西哥也有世界上最大的收藏家之一,是墨西哥电信的老板。墨西哥的美术馆也比较多。自墨西哥壁画运动以来,墨西哥的艺术似乎一直延续着自身的文化传统,清晰地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墨西哥艺术家MARCELA ARMAS参展作品《I-Machinarius》装置,2008

  巴西是南美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且经济总量也很大,巴西与墨西哥有很相似的地方,贫富悬殊很大,巴西也有在全球范围的很多收藏家,巴西拥有良好的美术馆和双年展,其实圣保罗双年展是由意大利移民引入巴西的,而圣保罗双年展在全球仅次于威尼斯双年展。巴西的文化颇具混杂性,既有殖民文化,也有土著文化,新移民文化,等等。由于其经济发展快,艺术机构建设也很规范化和科学化。

  而印度受英国的殖民影响,既保持类似英式的选举制和议会制,又保留其非常保守的种性制度,甚至印度一个邦与另一个邦存在着很大差别。印度近年来当代艺术发展很快,也出现一些令世界瞩目的艺术家,如苏巴达・古普塔(Subodh Gupta)和Raqs Media Collective等,像这样的艺术家的作品都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密切相关。

  因此,在金砖国家所主导的新兴国家的艺术中,可以看出它们已经或正在凝聚成一股力量,逐渐松动和改变着今天全球化的艺术版图。如何面对和解读这种改变,我想,我们呈现的展览就是在实践意义上的确证。

        相关链接:【雅昌快讯】艺术全球化中的“混和增长”与新生秩序——“另一种选择:第三届今日文献展”在今日美术馆发布2016最新方案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熊晓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