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2935期】张静琳:如何使用新媒体帮助品牌生存

2016-05-22 07:53:59 赵玉玲

  【相关链接】

  【雅昌讲堂】埃德瓦多·纳瓦斯:应用的创意和“重混”——从文化艺术视角谈“重混”

  【雅昌讲堂】蒂尔·克鲁茨:由数字时代的创意推进的社会革新

  【雅昌讲堂】胡泳:中国数字化时代的创意——由山寨到创客

  【雅昌讲堂】费俊: 空间设计中的三个R

  【雅昌讲堂】李婷:离线——科技文化阅读与极客生活方式

  【雅昌讲堂】尹钟秀:韩国/亚洲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创新

  主讲人介绍

  张静琳:童书微信公众号“瞳伴”创建者,新媒体领域长期观察者

  导语:

  2016年3月12日,歌德学院(中国)将举办“数字化变迁”这一系列框架下的第二场讨论,聚焦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形式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我们邀请来自中国、德国、美国和韩国的专家,从文化艺术、法律和媒体的角度阐析这一看似庞大的话题。此外,来自中国的创意人士,或是交互体验产品的设计师,或是关注极客群体的内容生产者,或是非盈利公众号的运营者,将结合自身经验,介绍他们对于互联网创新领域的观察。在最后的讨论环节中,嘉宾将就不同的观点和经验做出评议,并思考这一问题:数字时代的新型创意如何改变了社会?它是否对当前的国家与法律体系提出了挑战?几年之后我们又将身处何境?

  主题:数字时代的创意和创新

  第六部分:如何使用新媒体帮助品牌生存

  1、告诉曾经,且看现在

  

  首先今天能来这里说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我们的整个团体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是来自于传统内容生产行业的从业者,但是我们今天要分享却是,我们如何使用新媒体帮助我们这样一个小品牌,在当下这个世界生存的经验。

  为什么说这个事情很可笑呢?是因为我想绝大多数的传统内容生产行业的从业者,在面临新媒体、自媒体不断崛起的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切肤之痛,拿我自己来讲,2006年之前,我在中国南方的一家大型知名报业集团做记者,在那个时候你担任一个传统纸媒,而且是有影响力的传统纸媒的记者是很荣耀的。因为你能够把一些信息白纸黑字的印出来,展现在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老百姓的面前,而且老百姓对于你制造的内容是存在依赖感和信赖感的,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

  2、新媒体之下的微信信息时代

  

  现在是2016年,十年过去了,报纸现在的地位和信赖感,我想我不需要再去说,大家只需要想一想我们每天花在报纸、杂志上和花在手机Ipad上的时间的比例的颠倒,就已经说明了这种变化。当然虽然我们都是来自于传统内容生产行业的一些人,但是我们一点也不讳言,就是新媒体,尤其是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的诞生,带给了我们很多便利。比如说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几个人想做儿童独立出版办,那个时候面临着很多阻滞,很多困难,很多问题,导致中间一度我们想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但是随着2012年、2013年自媒体的这种崛起,我们突然发现机会来了。

  再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以前我们决定某一本书,某一个选题值不值得、应不应该、可不可能带给你的读者的时候,我们内心是很惶恐的,我们要做大量的采样或是调查,甚至要把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问个遍。但是现在可能没那么麻烦了,当你建立了一个足够多的样本的一个平台,你只需要推送,当你的这个选题大家感兴趣,刷刷后台的反馈就知道了,如果是一潭死水,可能你心里大概也要清楚这个东西是有点儿问题。

  

  胡泳

  然后从另外一个方面,比如说像刚才胡泳老师在他的报告里提到了众筹,出版界现在也开始有众筹,众筹实际上是帮助独立出版很好的解决了发行方面的问题,以前我们可能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国营出版社,因为发行渠道在人家手里,但是现在我们似乎找到了一点新的空间。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有一些出版集团、出版社找到同伴也是通过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而不是通过别的方式,别人觉得我们写的一些童书的选题不错,评论很好,希望能一起来做出版。很多时候机会就是这样开始的。

  3、找“痛点”——微信自媒体的发展方向

  更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应该是在2014年到2015年间,就是我们一面享受着这种便利、快捷和方便的时候,同时感觉到巨大的一种困惑,这种困惑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在努力地生产好的内容,但是到这时这刻,2016年的今天为止,在一个微信自媒体的平台上依然没有达到一个现象级的量级。我们虽然是一个拥有着百万粉丝的大微,但是我们只是在我们的这个领域达到了一定的量级,因此我们就觉得很困惑,是我们的内容不够好吗?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呢?之后我们对一些大微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以及数据的分析,发现原来在自媒体的世界,除了内容要足够好,也要懂得眼球经济,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就说明你的内容需要一个足够的包装,这种包装方式可能要以一定的形式,去反复击打受众的某些痛点,无论这个痛点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

  在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内心很困惑,因为我们从传统内容生产者到自媒体时代,我们会发现每天内容生产的速度都在加快,信息传播和诞生的成本在降低,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便利,甚至对生产内容本身的生产者资质的要求也在逐渐降低。

  4、信息接受者和制造者的“雷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个人微信公号的拥有者,你只需要上传一张身份证照就可以了。

  但是当阅读门槛在降低的过程中,其实恰恰是对每一个信息接受者,独立思考及处理信息能力提出的巨大考验。反过来作为一个信息和内容的制造者,我们需要时刻明白对于我们存在着两种东西,一种东西叫写作之术,这个“术”包括如何能够通过有效的方式去吸引受众,但是同时我认为还存在着一个更高的东西,叫做写作之道,这个“道”可能更多的是关于个人内心的一些道德准则,那么在“术”和“道”之间的平衡应该如何达到呢?或者说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能不能达到呢?

  5、写作中“术”与“道”的安放

  应该说一直到去年11月份,我对于这个是抱有极大的困惑和迷惑的,甚至我们的整个团队也商量过,既然我们是做出版,那我们就可以直接放弃这个公号了,因为我们也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渠道,然后我们的产品也在陆续的制造过程中,我们对于它的发行也有一定的把握。

  在去年11月初我有机会参加了一个我们出版业界内,很有名的独立出版品牌十周年的活动,那是一个一千多人的大场子,座无虚席,过道里都站满了人。这个品牌十年前创意初期最早的一批读者也都来了,当时坐在我身边的一个人,我估计应该是老读者,当时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他说很难以想象在这样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竟然有一个品牌是以十年为周期来生长的。

  当时听完这句话,我突然觉得关于“术”和“道”之间的困惑,好像因为他的这句话找到了安放。我想我和我的小团队还会继续在微信公号的平台上去发声,我们也会努力地再活个十年看看,因为我觉得出版是一份与人的阅读息息相关的工作,只要人类还没有停止阅读,那么我们始终可以通过这个工作去窥探到别人的生活,把一些我们认为好的对的东西,以某一种方式传达给他人,哪怕这个他人不是百万级、千万级,哪怕只有十个人,我觉得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