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从“不安”到“安住”——无界景观构筑的“平民花园”

2016-05-26 18:01:06 李亦奕

  构成北京城市肌理的胡同,近年来因城市的高速发展而逐渐消失,北京大栅栏片区的杨梅竹斜街作为少有的历史碎片存留了下来,由于复杂的原因,这里成为被新兴城市发展遗忘的地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是焦虑的,环境并不宜居。自2012年初,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无界景观工作室介入了杨梅竹斜街环境提升项目,“我们期待的目标是,在保存该城区原有肌理的条件下升级及改造,使当地居民从‘不安’到‘安住’,由此建立衰败街区与当代城市生活的接口。” 无界景观工作室主持人谢晓英说。

  对人的关照是设计核心

  经过近5年的努力,这条老旧胡同已经成为具有创意活力的新兴街区,在保护历史建筑、保留老居民、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当无界景观团队在2015年初开始进行杨梅竹斜街66号至76号院夹道改造的公益项目后却发现,杨梅竹斜街的支脉里住户们的生存环境并没有随着老街的改造提升而变好。

  谢晓英介绍,这是一条长度66米,最窄处1米,最宽处不足4米的通道。居住于此的五户居民有定居在这里400余年的老北京家庭,搬来20年左右的新原住民,以及暂住的流动人口。如何让这些有着不同生活背景和利益需求的人们能在这条狭小的夹道中“安住”,经过多次调查显示,花草种植是五户居民共同的喜好,“当谈到种植,他们总是会抛开对设计师的偏见和邻里之间的矛盾,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鉴于此,‘胡同共享花草堂’的想法应运而生。”

  首先,无界景观团队通过修整铺装、增建无障碍设施、拓宽夹道等方式改善居民的公共生活环境。其次,以建立共享花草堂的方式介入社区营造,为常住或暂居于此的五户居民建立有效的邻里交往模式,缓解急速城市化进程而造成的人际关系的疏离。居民能够通过养花、种菜等自然中介形式相互交流,创造社区共享价值,促进邻里关系的良性发展,缓解居民“暂住”衰败社区的焦虑,让暂住的流动人口也能找到归属感。

  谢晓英说:“从实验项目的规模上看,这仅仅是一条狭长曲折的通道,所涉及的人口20人左右,而能够用于‘花草堂’建设的空间不足10平方米。与城市广场、公园、艺术区相比,这种最小尺度的公共空间设计也许不具有推广价值,但我们认为:设计,不论是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都应该是针对具体设计对象的,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解决方案,对特定情境中的人的关照应该是设计的核心,也是目的,而形式与风格仅仅是这一目的的外化。”

  这种深层次的社会关怀的理念与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的主策展理念不谋而合,无界景观团队的夹道改造的项目因此得到中国国家馆评委会的认可,并被选入参加此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参展作品《安住——平民花园》是一个综合装置,正是对杨梅竹斜街改造项目的一次延伸设计。

  负责策展的无界景观设计师黄海涛介绍,该项目分两部分展出。“室内展览内容为多媒体视频,展现我们近年来在老旧街区改造计划中采集整理的杨梅竹斜街的日常街景,以及该街66号至76号院夹道居民的衣食住行;展示我们对社区营造的思考与解决方案以及胡同花草堂的产生过程。室外装置——平民花园是由北京老旧街区中随处可见的废弃物组合而成的花池,旨在反映老旧街区居民们的生存状态:无奈+希望。装置是我们用胡同居民的日用废弃物,依据杨梅竹斜街66号至76号院夹道的平面图搭建而成的‘实体’夹道。”黄海涛说,将形成夹道的实体建筑隐去,将原本虚空的夹道“实体化”,目的是希望参观者尽可能用身体感知并参与到这个夹道的意象中来。

  通过设计参与社会重建

  此外,装置中的多媒体视频展示的是夹道中对应的五户居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围绕“花草堂”的营造而展开的公共活动直播。在6个月的展期中,参观者可以参与播种、种植与果实分享的活动。“我们期待观众通过在作品中播种与收获的行动与作品发生关联与共振,体验平民日常生活的仪式感。”黄海涛说。

  相对于无界团队曾经从事的景观设计项目来讲,此次夹道改造的公益项目似乎更接近一次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实验。“我们努力的目标不是设计一个供外来者或旅游者观看与消费的景观,而是通过设计参与到当代中国的社会重建之中。我们所关注的是在社会转型期如何提升个人的尊严,重建个体间、群体间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的人际关系。”谢晓英指出,在这一过程中,设计者必须在自己的审美理想、设计理念与普通民众的生存逻辑、审美趣味之间做出妥协。

  比如,设计师所认知的“美”对于居住在夹道的居民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相较于美丽的观赏花,老百姓更愿意在自己门前的种植池中种些经济类作物,如小葱、丝瓜、豆角、葫芦等。“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公共空间、公共秩序等一系列问题的再思考,也改变了我们对设计的一贯理念,即设计应该去适应设计的对象而不是改变;设计者仅仅是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中的协调者。因此,我们提出‘隐形的景观设计师’这一概念。”

  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Alejandro Aravena在不久前的一次访谈中说:当建筑师开始关心社会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不在乎做一些“差建筑”,甚至不把自己当成建筑师。用设计作为工具,来解决设计以外的事情,因为“设计”在设计之外会更有力量。对此,谢晓英表示,在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越趋时尚化、艺术化、奇观化,设计师越趋明星化,而普遍的人居环境越趋工业化、边缘化的当下,这种反思对中国的设计者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警醒。

  据了解,此次双年展所展出的装置物与视频仅仅是无界景观团队对夹道“花草堂”项目的某些意向与前期调研的结果,展览结束后将会继续进行,可能会持续多年。“我们更注重项目的过程,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我们没有期盼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通过设计得到解决,因为,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的是制度性保障,设计在社会建构中所能做的只是在微观层面上,在那些钢性规则不可规约的层面上起到某种协调的作用。”谢晓英说。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吕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3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