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张明放谈画廊这门生意:一位画商的十六年

2016-05-27 09:47:41 撰文/廖冬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本就不长,一间画廊能走到第16个年头,这在中国几乎可以说是个奇迹。历经自身调整以及外界动荡,无论波峰谷底,不温不火的经营风格,若即若离的在市场中游走,亦安的发展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步调和节奏,正因为张明放这位画商,亦是画廊的掌舵人,有着他自己独道的品味和“固执”的前进方向。

  历史上,画廊的出现和画商的出现都曾经是一件新鲜事儿。无论东西方,能担得起画商一职的人都不是平常人。他们需要有修养、有学识,同时也会周旋。周旋于艺术和资本的中间地带,并对他们所处时代的艺术知识普及和流通做出重要贡献,亦安画廊的老板张明放就是这么个能人。有着金融学的专业背景,大学毕业后进入渣打银行工作,五年后单飞自己开了间外贸公司。年仅36岁就带着资金,开了间属于自己的画廊。

△  亦安画廊外景

  问到为什么开画廊,张明放坦言:“最初开画廊其实没想过那么多。因为从小喜欢艺术,看了毕加索的画商卡思维勒(Daniel-Henry Kahnweiler)的一本传记后下定决心,自己也要开画廊。”他不无自嘲地说,那个时候有钱,于是就任性。在那时,他觉得画廊是事业,是赚了钱之后,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当时也根本不知道画廊怎么作,能不能赚钱。现在看来,与张明放其它经手过的生意相比,画廊的收益应该是最差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开画廊之前一直作外贸生意,经常出国,跟外国人打交道多,他看到国外的画廊业态已经很健全和发达,而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又没有像样的当代画廊,他凭着经验和眼光认定将来一定会有机会,画廊业的兴起也一定是个必然的趋势和一个全新的领域。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今天算起也就是大约二十年的历程。上世纪90年代,开在中国的画廊大部分是外国人在经营,经营内容大多是中国艺术家的作品。2000年后,像张明放这样的中国商人开始进入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摩拳擦掌试与黄头发、白皮肤的老外们分一杯羹。那时起,他认定只要有好的眼光,诚心与艺术家合作,像思维勒一样与艺术家一起成长就能成功。

△  2012年“花儿”荒木经惟摄影个展

  成功,在这里可能有两重引申的意义。一种成功是生意上的成功,是赢利,赢利可以使画廊存续,只有保证画廊的生存,才能证明画廊挑选艺术家的正确性;另一种成功想来是荣誉式的成功,西方整个20世纪的艺术史几乎是由私人画廊来呈现的。那时候由画廊来举办展览,由展览引发话题和讨论,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回顾20世纪西方那些重大的艺术运动时,就会立刻联想到推广和支持这些运动的画廊主们。

  超现实主义由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和朱力安·利维(Julien Levy)推动,波普艺术身后站着的是利奥·卡斯蒂里(Leo Castelli),激浪派的恩主是热内·布洛克(Rene Block),贫穷艺术的代言人则是吉安·恩佐(Gian Enzo Sperone)。可以不夸张地说,数不胜数的私人画廊主们书写了20世纪的西方艺术史。而再要追溯到19世纪,保罗·杜朗-卢埃尔则通过让观众免费参观展览,以及为艺术家举办个展和运用国际画廊体系来推广印象派,最终让这些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画家很快获得了广泛声誉和可观经济回报。无论是赢利的成功,还是荣誉的成功,想来在张明放心里都有过。

△  2014年“房间”艺术家群展

  画廊是生意,生意就总会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2008年起的全球金融危机拖累了很多中国画廊,而亦安却在看似危机重重的阴影下走得从容不迫。全年五个展览不徐不缓,更为艺术家罗荃木开了北京的首个个展。这也是2007年亦安决定北上后的艺术家首个展。

  搬迁对张明放来说好像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艺术家都在北京,既然泉眼在北京,那自然画廊也应该开在北京,于是上海人就这样把画廊和家都迁到了北京。

  若是要总结一下,亦安画廊和张明放这么多年的画廊经营理念,可以总结为三个词:年轻、灵活和视野。“年轻”可以理解为给年轻人机会,很多年轻艺术家的首展或者个展都是在亦安上演的。比如说季大纯、罗荃木、王亚彬、游莉、尹朝阳的首个个展,森山大道国内的首展。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张明放帮助很多轻年艺术家迈出了艺术舞台的第一步。

△  2015年”鸟的庇护所“罗杰拜伦摄影个展

  “灵活”可以总结为亦安画廊从展览的内容形式,到展览的呈现都不拘泥一格。这种灵活其实还可以被称作自信。因为有了自信的眼光,从挑艺术家到作展览,他总能调配得生动有趣。

  “视野”是说因为画廊主有能力和眼光为观众推荐中国当代艺术之外的欧洲、亚洲艺术。这点上可以说是目前很多画廊都不能比肩的。单从与日本摄影大师荒木经椎一直的合作上就能看出,亦安画廊并不固守在某个方向或领域。对于艺术家的挖掘和理解,始终有着自己的思路。

  有人说画廊是一条船,画廊主就像是船上的舵手,带着对艺术品情感上和理解上的热爱,不但与艺术家分享创造,还要一起智力体能大冒险。当代艺术本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体育运动,竞争和冒险再所难免。对摄影的热爱让他从2000年就开始经营销售中国摄影以及外国大师作品。比如,以美国人系列闻名于世的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当时很多中国人还不认识这位大师。而5年前开始的对新水墨题材的探索与发掘,体现出亦安画廊总能先于市场一步捕捉到未来的动向。张明放觉得这些都谈不上是冒险而更多像是尝试,因为市场总是从无到有,何况这些在当时看似冷门的品类,却都恰好是他的心头好。

△  2015年“相望”黄丹个展

  说到爱好,在艺术品收藏时应该可以引申为不拘一格却又挑剔的眼光,太过拘泥、不开放,或者太过宽泛,没有自己的立场都无法立足于当代艺术市场。作为资深的艺术顾问,张明放为很多身边的买家和朋友提供收藏的建议和思路。此外,他的另外一重身份是藏家,早在经营自己的画廊之前,他就已经是一位资深藏家。上世纪90年代,张明放就是上海香格纳、北京瀚墨画廊的客户,在那个时候还没几个内地人买艺术品,当代艺术的买家大多来源于欧洲、美国还有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十几年下来,自己的收藏有进有出,越收越精,眼光也越来越独道。他不无调侃地说:“很多收藏都卖掉了,因为要贴补画廊的运营。”这可能是藏品进出的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不断地学习与思考,取舍与证明对他来说是挑战,凭借自己的眼光做自己认定的当代艺术,才是让老张一直留下的重要理由。

  亦安画廊的发展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张明放在画廊的经营上做过多次调整。2006年,亦安画廊开到香港,4年之后关闭香港画廊,又与人合作开了台湾的画廊。张明放自认为,香港的画廊经验是很成功的,这与香港的整体教育水平,经济环境和地缘优势都有关系。而选择离开香港,也是因为很多条件与最初选择进入的时候不同了。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开画廊也是所有生意成功非常关键的一点。现在,台湾的画廊经营得顺风顺水,也得益于他十几年的人脉关系和台湾比较好的艺术积淀。经年的磨砺,让感性的他,在经营上有着理性的一面。尽管当初开画廊太冲动、太任性,但现在的他提到画廊的经营总能敏锐地把问题找出来。“台湾的前景目前也不是太好,其一是文化太过保守,其二是经济的萎靡不振。”张明放直率地说。

△  2016年”color-yusurika“水谷吉法摄影个展

  通常意义上说,画廊经济上的成功是判定机构能力的一个基本的指标,因为赢利能保证画廊的生存,并证明画廊挑选艺术家的正确性。可是在中国,一间画廊要想实现可持续的赢利,确实需要比西方同等条件下更长久的时间(10年)。张明放说这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我们的体制,比如说税收制度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就是买家的素质。”他更愿意把他的客户称为买家,而不是藏家。因为在他看来,目前中国90%以上买画的人更愿意将买到家中的艺术品当作投资品,更有甚者不欣赏、不喜欢,直接丢进仓库锁上,过个几年拿出来转手卖掉。这样的观念实在与艺术和收藏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张明放不无感慨:“这样的购买和出售行为是看不到社会整体素质提升前景的!”因为,在艺术市场中观众和买家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他们的水平会互为影响、帮助和提升。“你看西方有多少小孩和老人走进美术馆”,单从这点儿看,目前的市场让他有点儿失望。

  回首这16年,如今已经迈入大叔行列的张明放总是自嘲,把青春交给了艺术这把刀。感叹光阴的飞逝,同时断定画廊已死,有时候也会听到他这样的抱怨:“这是一个资本为王的时代,像我这样的小画廊前景没有多美好,但是我不服!”“画廊还是要给年轻人机会的!”“开画廊不要以艺术为先,要以经营为先!”等。当问到这16年过后亦安的去向,他说他想做一些有趣的事,还有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张明放说中国的画廊业即将又一次面临着暴风雨,而亦安的前路在哪,他也不知道。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3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