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2951期】中山大学冯原教授:美术学院的知识形态如何进入社会(上)
2016-05-29 06:47:38 莫积均
【相关链接】
主讲人介绍:
冯原:1964年3月出生,桂林人,建筑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由于受教育和工作的独特经历,冯原在多个领域中均有资深经历和优异表现。
他的美术背景和在美术领域的实践,使他在艺术管理、经纪和市场开拓方面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他也是美术学、艺术理论和当代艺术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在革命文艺、影像研究、视觉文化批评上著述颇丰;其次,由于他的建筑学背景,在建筑、城市规划、景观与公共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上面拥有相当深厚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是南方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批评家和媒体发言人,也有多项设计作品获得专业圈的好评;最后,由于冯原在多个高校接受教育和从事教学工作,拥有多年的跨学科教育工作经验,尤其是在担任中山大学艺术设计系主任期间,在探索综合性大学创办设计教育上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经历。
中山大学教授 冯原
导语:
雅昌艺术网很荣幸邀请到中山学院冯原教授为各位广大网友主讲公开课,这次的公开课题是关于美院的知识形态,从多方面讲述美院知识形态如何进入社会,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到美院的学习和教育。
主要内容:
主题:中山大学冯原教授:美术学院的知识形态是如何进入社会(上)
冯原:好,接下去我就开始我们今天的讲座,刚才也介绍了,开学的研究生一年级的讲座是一个美术学院的传统,现在我们讨论的就是传统,一件事情如果持续的、不断地发展下去,并且去维护它的一贯性,逐步就会形成一种所谓的传统。这个传统其实就会影响着我们一代接一代的人。所以今天我们在一个美术学院的氛围和环境里面讨论传统的话我在前面加了一个词叫“知识传统”,因为我们到大学来主要的目标是要吸收知识。
那么我们可以从横向的角度来比较一下,我们旁边方圆五公里之外就有另外一所大学就是中山大学。那么好了,中山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有什么不一样呢?
经过了这么多年到现在为止,当我经过华南理工大学、经过中山大学之后在学校的校际和专业,更重要是的在知识体系之间做了一个比较之后我想我现在有一点把握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我作为一个美院毕业的人,我如何在一个跨学校或者跨学科的一种条件下面对知识传统进行比较。同时希望给大家取得一个共鸣,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同样的一个经历,在这个经历中我们如何超越这个知识传统,所以就有了这么一个讲座内容。所以后面的标题叫“比较与超越”。
演讲课件
首先是比较,比较就是说跟不同的大学体系之间进行比较。
那么好我要回答一个中山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的知识体系的不一样,我不一定要从现在这个时候就给出答案。我们从下面我们的分析来开始。
好了,那么我们这个内容大概分成有七个不同的部分,实际上并不复杂:
第一个部分首先讨论的是关于知识的社会学考察。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要把广美或者是美术学院以及这个美术学院所传授的知识体系放到一个社会学的广阔背景中去考察一下,这是我们一个比较的开端,我们要跟一个事物,换句话说我们要知道自己是谁,必须要跟他人比较,所以事物是在比较之间产生它自身的意义,没有任何事物是单独自身产生意义的。所以社会学考察的意图就是把它放到一个跟这个社会的不同的力量关系里面,通过这个力量关系的一种比较和鉴定之后反过来就确认了我们自身到底处在哪个位置上面。所以这是第一项内容。
那么好了,那么如果放在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背景下,首先我们得定义一下什么叫知识,这个很简单,我们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定义。知识在我们今天讨论的情况下我们首先把它看成是一种信息,这个信息是可以通过交流而得以传播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人类的历史都看成是一个不断的积累以信息为载体的知识的历史,那么这个知识通过不断的传播、通过代记的传播就形成了人类的文明和我们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会因为时间或者不会因为代记而终端,原因是因为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做信息和传播。
我们可以认为知识就是一种可以传播、可以学习、可以储存,那么它是作为信息载体的这么一个基本特征。
演讲现场
以这个对知识的普遍定义我们来反过来观察分析一下美术学院到底传播什么样的知识?
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如果有一所大学可以传授所有知识那么就没有必要把大学和大学之间做一个分离了。我们可以通过结果来反推原因,道理很简单,因为一个综合性大学也许不能囊括所有知识,有些知识必须被独立出来,或者有些知识因为知识自身的特性,它必须有一个自足的体系,一旦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这个大学就会拥有了一种合法性,它就能够在知识的位置上面占据一个它自身的体系。所以因此如果能存在着一个美术学院那就必然要存在着一种跟这个学院相匹配的一种具有特殊性的知识,这个知识不能被别的学科所囊括或者被他所包容。
演讲课件
接下去我们要追问了,既然存在着一种跟美术学院相匹配的知识体系,那么这个体系是如何形成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美院的知识跟别的知识体系有何不同?
第三个问题如果这种知识传播、知识体系能够被传承的话那么它是不是可以有所变化?还是一成不变?
第四个问题是在一个历史的条件下什么样的知识被继承了?什么样的知识被排斥了?换句话说的话知识也是在一个不断地发展,不断地遭遇淘汰和严谨的过程中变化出来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知识传统的传承状态,也就是说如果有些知识被继承,有一些知识被抛弃,这个继承与抛弃的背后有一个社会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 这样我们就必须回到对这个知识体系的形成、演变、传承的这个历史过程中来考量它,所以这就是第二个问题,第二节的内容,美院是如何构成的?
演讲现场
这里面我前面有一个标题叫“被设计的教育”,就是说所有的教育体系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因为特定的目标而被编织起来的。
那么我们要考量一种知识体系,一种教育体系的形成。我们必须要考察一下知识生产的状态,这里我们就引入一个概念叫“知识形态学”,就是我们把知识想象成一种具有空间、时间特征的这么一种形态,所以知识形态学的意思就必须要考量三个因素,我们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一个叫实体,一个叫话语,一个叫作品。
我们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实体,其实实体的意思就是涉及到制度安排的因素。那么由于制度的安排、体现出了对资源配置的一种适应或者是对体制的一种适应,这么一种制度性的安排我们可以称之为实体。
第二个很重要,第二和第三个很重要它跟我们相关。话语的意思涉及到我们对事物的评判,换句话说的话,没有事物,在这里我说一句非常极端的话,没有事物,是我们的认识创造了事物,我们的认识以观念的形态存在,因此我们拥有什么样的观念,我们就会创造什么样的事物,我们以观念形态存在的那些观念就是话语,话语可以变成各种不同的言论,这些言论通过传播会形成一个对事物的看法,所有这一切都是知识体系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第三个是跟大家都有关,就是跟美术学院有关系,我们作为一个艺术类的院校,那么我们会落实到一个所谓的作品上去,作品不是话语,作品也不是实体,作品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有物质性,任何一个艺术品、视觉艺术品它都有物质性的这么一个载体的因素,但另一方面它具有观念性,所以观念和载体的物质性混合在一起的作品,这个是区别于其他大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作品的我们对作品的一种看法,其实取决于前两者的一个力量的匹配关系,大家记住没有什么叫好作品,也没有什么叫坏作品,特定的体制和特定的话语决定了作品的判断。那么以前面这一个基本的观念我们来考察一下美术学院的缘起和形成的过程,过去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我们说的“今天”大致上指的是一百年以来的今天,所以这个背后我们称之为就叫“现代性”。
演讲现场
那么从历史上来看我们今天不一定有时间会讨论非常详细的美术教育的发生史,但是我们可以简单从这个角度去进行追溯。在没有西洋之前没有国立和国画,是他者创造了我们,那么我们跟他者遭遇之后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产品,这就是现代性的双向成果,我们就有了国立大学,国立艺专。
今天我们的美术学院在刚才所说的所谓的实体制度安排上面,基本上保存了这一个制度安排,就是国家的美术事业的制度安排。尽管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全球化时代,但是我们要知道美术学院的两个来源中的其中一个来源是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美术事业密切相关。这个作为一种遗产在今天没有消失,它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实体部分。
好了,那么我们再下面会有三个问题问大家的,这是第一个问题:在这个进程中知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或者说以美术学院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就回到这一节的内容,我们得讨论一下如果知识,我们要对知识形态的变化进行描述,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美术学院的知识形态是如何构成的。
演讲课件
很简单就是对待知识体系的分类框架确保了一种叫艺术类高考,这个艺术类高考就确保了美院的入口规则,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规则的所属部分。
同时有第二个问题我们看到一个是输入、一个是输出。输出是一个分配制度,这个分配就是在历史上,在新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不同的变化,但总体上来说分配的制度确保了或者是体现了社会承接美术学院知识的分类框架,输入和输出的规则,其实是一个制度安排,或者说一个以制度为基础的一种跟社会的一种相互连接的状态。这两者间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一个基本的模式是一样的,大家记住现在我们回到对美院的知识形态的分析中,这个基本的模式就是有下面那个关键词来表达,我们的知识分成两种类型,一种叫艺术的技艺,技术和艺术,艺术的技艺;一种是基本文化。这个已经体现在你们的高考里面了,你们的高考就是由这两者构成的,一个是你们必须去画素色彩;第二个是你们必须考文化课,然后在素色彩的比重和文化课的比重之间,你们跟其他所有的综合性大学比较,你们都很明白,技术的成份必须占主要,这就是你成为美术学院人的一个基本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已经决定了你的知识形态的一个基本规则。
好了,我们看看这就是知识的入门形态:艺术技艺知识+基本的文化知识。那么我们刚才说过输入和输出,其实这个知识形态里面有一个入门形态同时还有一个成果形态,想象一下你们现在毕业,研究生也要马上毕业,随之你们进入社会,然后你们会功成名就,那个时候要描述你们的知识体系用什么东西来描述?前面你们高考的时候知道了,你们就是这两样,画一张画,考一个语文或者外语,好了,你们如果对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后站在社会的角度来重新描述你们的成果知识的时候,就是这个道理,大家看到,你们向社会所交出来的答卷也是一样的,要么是交出一张艺术创作的作品答卷,作品在社会大型的展览上面被展出了,你获得了相应的认可。
演讲现场
另外一个就是你的作品被认可是以陈述和解释的话语程度来认可的。换句话说的话,就是说你的作品本身不能说话,必须要靠一种解释性的话语来帮你的作品进入社会,这两者构成了成果形态,缺一不可。大家要记住一点缺一不可,原因是因为你们一旦进入社会之后你们就会发现你们必须要在这两者之间交出你们的答卷,这也是社会所反过来给予我们这个知识形态的一个基本的规则。
演讲课件
由此我们就可以对这个知识形态给出了一个关键特征的描述。我们可以在这里做出一个简单的结论,美院所传承的知识是一种关于技艺的知识。如果是一个以知识的观念形态进行传播的,那么我们就会被中大的综合性的各种学科所吸纳,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但是由于这个以技艺为主体的知识形态,他就拒绝了这个被收编的可能,这就像过去古代的工匠也不会被文人集团所收编。所以这一点并非是贬斥美术学院而是我们都知道我们在到美院来我们必须得学习某种用手来创作作品的那些东西,我们囊括起来说就把它称之为叫以技艺为主的知识。
当然不那么简单,我们当然也要传承一种观念的知识,那就是刚才我说过了,成果形态中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解释技艺的知识,它构成了我们对审美的观念含义的理解。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技艺被保留和发展下去了,某些技艺可能会被抛弃,这就是我们可以看到从古到今,技艺的知识其实也是不断地更新,今天我们已经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了。
(责任编辑:莫积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