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项晨:从毕业展多件展品遭“毒手”说开去

2016-06-02 09:38:53 项晨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对于很多艺术生来说,毕业作品展可能是四年大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展示机会。可是今年的毕业展,却颇有些不平静。先有中央美院雕塑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被系副主任当着众多教师的面一脚踢倒,最近又曝出了广州美院毕业展多件展品遭“毒手”的新闻。

  目前,知乎上——

  「如何看待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遭遇严重破坏?」

  这一问题下已经有了400多个回答,这在一向冷清的艺术板块实属罕见。这起事件戳到了大部分艺术生的痛处,毕竟,自己通宵达旦费尽心力完成的作品,最终却遭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搁到谁身上,都有愤怒的理由。

  我们先试着还原下事件的大致经过。5月17日,广州美院毕业作品展盛大开幕,因为门票便宜,所以吸引了大量广州市民前来参观。然而不到几天,就发生了观众破坏作品的事情:

  展馆外的“鸡蛋”雕塑被随意地踩踏,展厅内的多件雕塑作品也被砸烂在地。

  有的观众脚踩在作品上自拍,甚至直接将服装系的作品穿在了身上,大玩cosplay变装秀。

  又有一大拨中小学生组团来参观,其中的一些破坏行为被刻意放大,人们开始纷纷将矛头指向展览中的“熊孩子”,引发了网络上对“熊孩子”一边倒的指责。

  时至今日,事件还在持续发酵,在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上均有针对此事的讨论。

  有趣的是,大部分网民都集中在探讨国民整体素质和“熊孩子”的可恶之处上。但是如果详细了解事情经过,你会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很多情况下,破坏者并不觉得自己正在做一件不光彩的事。

惨遭毒手的毕业作品

转载自知乎答主 | 上游

  这些年,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进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人数也越来越多。一般的文物类别的展览,通常会塑造一种肃穆的气氛,被玻璃展柜保护着的展品,略显昏暗的灯光,以及在展厅内巡逻的保安,这些都给观众一种印象:展览所展示的文物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果破坏了根本赔偿不了。所以一般情况下,很少有观众会去破坏文物。

  但是,毕业展上展出的都是学生作品,其严肃性降低了很多,大部分观众在潜意识里并未将其认真对待。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或者张贴警示标语,很多观众都默认这些作品是可触摸的。更何况,有些展出的作品确实十分“生活化”,比如展馆外的“鸡蛋”雕塑,那颗蛋黄逼真到让人想去捏一捏、碰一碰。

广美学子贴上的各种警示标语

转载自知乎答主 | 上游

  这起事件,往深了说,是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推进得还不够充分。20世纪以来,博物馆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教育职能,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在西方,随着贵族社会向大众社会的转化,教育开始从有产阶级的专利成为大众的日常需求,博物馆因其教育的直观、形象和自然随和的非强制特点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并逐渐成为了成年人理想的终身教育场所。除此之外,博物馆还被看作是配合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学生们可以在博物馆内收获知识和见解。

纽约现代博物馆教育场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也逐渐认识到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2008年以来,全国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的免费开放,让一大批原先不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开始走进博物馆。博物馆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现象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博物馆学习知识。

  但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同时,大众的思维定式并未发生显著改变。大部分人仍然将博物馆看成一个免费的休闲娱乐场所,在里面可以随意地聊天嬉戏,甚至奔跑打闹。对很多广州市民而言,广美毕业作品展更多地是扮演了一个休闲场所的角色,展出的艺术作品并不是获取知识和美感的媒介,而只是休闲活动的装饰物。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发生破坏行为就不足为奇了。毕竟,谁逛公园的时候不喜欢碰一碰路边的花花草草?由此可见,我国的博物馆公共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