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梅瓶的历史起源

2016-06-02 10:33:14 未知

  梅瓶是中国古瓷中常见的一种外型,是对小口、短颈、丰肩、窄胫一类外型瓷瓶的总称。梅瓶的近足处微外撇,形成了细长美丽的S形曲线,因而遭到人们持久喜爱,其外型还远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除了有许多梅瓶什物保存下来,在古代绘画和雕塑里也有一些反映古人运用梅瓶的场景,这些图象对咱们精确知道梅瓶用处、外型演化很有帮助,也是判定古瓷的首要参照。下面就梅瓶的前史演化加以论述,期望对藏友们行进鉴藏知识能够有所俾益。

  一、梅瓶的称谓与用处

  “梅瓶”这一雅称,直到清末《陶雅》一书中才呈现,其得名有几种说法,其间民国初年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较为可信,该书解释为:“梅瓶,口小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等,故名梅瓶也。”

  最早的梅瓶呈现在宋代,开始用处可不是用来插花和欣赏的,上海博物馆保藏有两件金代白地黑花梅瓶,别离在瓶腹写有“清沽美酒”与“醉香酒海”, 辽宁省博物馆保藏有明代唐寅制作的《饮中八仙图》,被以为描画自北宋赵公麟的作品。画面描写了李白、贺之章、张旭等八人坐于松林间畅饮,一名侍童正把梅瓶中的酒倒在酒缸里。这些都阐明梅瓶开始的用处是一种储酒、储水用具。辽宁叶茂法库台辽墓中出土有鸡腿瓶,江西瑞昌发现的南宋淳佑十年(1251年)墓中,墓主的头部顶端也放置有一对磁州窑梅瓶,南宋期间的墓葬中也出土有梅瓶,阐明辽宋期间的梅瓶首要用处为有用贮酒具,但有时也被用作陪葬品。

  北宋赵令畤《侯鲭录》记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能够盛酒。凡馈人牲,兼云以酒器,书云就一经或五经焉。他境人有游所以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许多专家以为,这种可装酒一斗、名为“酒经”的小口修腹瓷瓶,很或许就是宋代人对梅瓶的称谓,因而宋代的梅瓶也可称作“经瓶”。到了元明期间,从古人的诗文剖析,此刻的梅瓶或许被称为酒“樽”、“”酒瓶。

  二、梅瓶的前身——鸡腿瓶

  北宋从前的陶瓷器中,并无梅瓶外型,唐代仅有接近梅瓶的白釉瓶(上海博物馆和故宫都有保藏,形体较矮,都施有扮装土,应为北方区域烧造),与咱们后代所说的带有S形曲线的梅瓶外型有必定差异。

  梅瓶的呈现与辽国契丹族有着首要联络。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在唐代就与北方汉族多有交游,《辽史》称“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裘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消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为了习气搬家日子,契丹人模仿革囊创烧出便于带着的陶瓷提梁壶(俗称 “马镫壶”、“鸡冠壶”)。他们还发明出了一种上粗下细、状如鸡腿的长腹瓷瓶,用于运水或储酒之用,这种鸡腿瓶被许多现代专家视为梅瓶的雏形之作。小口是为了防止盛装的水、酒溅起,削减酒的蒸发并便利携运,辽墓岩画中还有体现契丹人运送鸡腿瓶的画面。鸡腿瓶口小、胫细、腹长,用绳子绑缚后时运欠好很便利,倒梯形外型使绳扣越勒越紧,确实很适宜契丹人游牧射猎、逐水草而居的日子需求。

  张家口市宣化县曾发掘辽天庆六年(1116)张世卿墓,在后室南壁岩画中描写有两个捧有酒壶、酒杯的男家丁。画面上画有三只平行摆放的青绿色梅瓶, 瓶口附盖(也有专家以为反映以泥封口),应当体现的是瓷制梅瓶(图1)。有意思的是,这三只梅瓶放置在矮小木几上,木几上开有三个圆口,梅瓶刚好卡放在木几上,这幅画面阐明在北宋期间,外型细长、小底的瓷梅瓶因为重心较高,运用中应当是放在这种木架上,因为体积较大,这种长腹大梅瓶还上不了餐桌。1999年,辽宁省博物馆搜集入藏了一套辽代彩绘岩画木椁,也描写有木桌下置一矮几,桌上放有带温碗的注子、深腹碗等酒具,矮几描写有罩布,上面也放有三只带盖的长腹梅瓶,怅惘因为年代久远,岩画上梅瓶的足部对比模糊,看不出矮几是不是有开口,但这则岩画与宣化张世卿墓互为佐证,证明晰这种矮几是辽代梅瓶的放置用具。

  1999年3月,宣化下八里村的乡民在进行春灌时,在已发掘过的张世卿墓东南约50米处耕地里,发现了古怪的渗水景象,河北省文物研讨接报后翻开钻探,先后探出9座古墓并予以拾掇,发现这里是张世卿一族的墓地。其间7号墓出土有墓志,闪现墓建议文藻和张世卿为同宗近支,文藻为老一辈,属叔侄联络,张文藻与老婆合葬于辽道宗大安九年(1093年)。墓中出土物包含了2件绿釉鸡腿瓶,口径6、底径6.5、高21厘米,外型作小口、短颈、溜肩,长圆腹,小平底,通身施有绿釉,瓶身较一般辽代鸡腿瓶矮,应视为梅瓶外型。出土时,瓶口部用石灰关闭,瓶内尚存留有枣红色的液体。张文藻墓中也保存有体裁丰盛的岩画,根本占满了全部墓壁,首要为反映墓主人日子为内容的风俗画,包含散乐图、对弈图等。前室东壁上描写有“童嬉图”,首要为有关茶道的内容,画面中木桌上放有一只短腹小口梅瓶,桌下的矮几上放有腹部细长的鸡腿瓶,考虑到墓中出土的两只绿釉鸡腿瓶在外型上与传统梅瓶已对比接近,瓶中盛有枣红色液体,墓中岩画描写的鸡腿瓶也应是用作装酒,而且从岩画可知,其时的梅瓶已分长腹、短腹两种,短腹梅瓶已可摆放在桌上了。

  辽代梅瓶有茶叶沫釉和白釉剔粉、白釉划花、白釉剔粉填黑等种类,装修图画多为牡丹纹。外型上,有承继契丹传统外型的鸡腿瓶,如辽宁省博物馆保藏的“乾二年田”款茶叶沫釉梅瓶,高64.9、腹径24.3、口径8.4厘米,作平底,底足无釉,“乾二”应当是指辽乾统二年(1102),“田”字应为制作工匠的姓氏(图2);而图3展现的则是受汉族文明影响而烧造的剔刻花填彩梅瓶。坐落内蒙古赤峰市的猴头沟乡是辽代缸瓦窑所在地,北京故宫的刘毅先生曾在《对于梅瓶前史沿革的谈论》一文中提及,他在缸瓦窑查询时,见到许多鸡腿瓶的残器,阐明赤峰缸瓦窑为是辽代梅瓶的一处首要产地。

  三、宋金期间的梅瓶

  鸡腿瓶传入北宋后,北方汉族区域也开始烧造这种长腹小口瓷瓶,最终使梅瓶外型固定下来,在宋代南、北方民窑中多有出产,而少见于宋代的官、汝等官办瓷窑,阐明梅瓶作为盛装有用具首要为民间日子所运用。在外型上,北方梅瓶较多保存了契丹鸡腿瓶的痕迹,形体细长而俊美,瓶口为蘑菇形或梯形,便于运用绳子捆扎。而南宋景德镇出产的影青梅瓶和江西吉州窑等地烧造梅瓶,其高度显着低于北方梅瓶,容积减小,腹径较大,显得矮而胖,外型上显得对比细巧,反映了其时大江南北不相同窑区的商品有必定地域特色。除了陶瓷器中呈现梅瓶外,宋代的金银器中也存在梅瓶外型,1996年4月,四川彭州市西大街发现过一处宋代金银器窖藏,出土金银器多达350多件,其间有10件银制梅瓶,均为锤揲加工成型,包含素面梅瓶、满足云纹梅瓶、凤鸟纹梅瓶等,有些还附有银制瓶盖,从出土金碗上有“绍熙改元”编年看,这批窖藏金银器为南宋中期商品,少数为北宋中晚期到南宋前期商品,类似的宋代银制梅瓶在国内博物馆还有保藏,阐明晰宋代梅瓶的质材已从陶瓷拓宽到到金属制品。

  宋代北方出产的梅瓶以耀州窑刻花梅瓶为代表。这件青瓷刻花梅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口径7.5、足径11、通高48.4厘米,外型耸立细长,瓶腹无接胎痕迹,阐明系一次拉坯成型,闪现了耀州窑制瓷匠师的高明技艺。因为长腹小底梅瓶不便于放置,耀州窑在北宋期间还发明出一种吐噜瓶,外型上看好像将长腹梅瓶截去下半部,这种瓶型在北方名为吐噜瓶,传闻因酒从瓶中倒时宣告“吐噜”响声而得名。河北定窑、磁州窑和河南扒村窑、鹤壁集、登封窑诸窑都烧造刻花梅瓶。

  1951年,考古部分在河南省禹县白沙镇发掘了宋代墓群,其间一号墓年代为北宋元符2年,墓室内壁采用了砖雕与绘画相结合的技法描写日子场景,其间墓前室西壁体现了墓主人爱人饮宴画面,居中的方桌上摆有注子、带托盏杯,墓主夫妻二人袖手坐于桌旁,两端有三位侍女和一名男侍别离捧着唾壶、果盘,在桌下描写了一只梅瓶,放置在束腰方座上(图6)。从桌上摆放酒具看,这只梅瓶的用处也应是盛酒具,考虑到辽张世卿墓描写的梅瓶被插放在开孔的木座上,白沙宋墓岩画体现的梅瓶比北宋梅瓶什物要短一些,是不是可解释为束腰高方座或许也开有圆形开孔,梅瓶足部相同被插放在圆槽中,这样一来,放在木座上的梅瓶感受瓶身矮了一些。

  北宋的梅瓶都为小口、腹细长,底部对比小,到北宋晚期和金代前期,梅瓶的外型有了展开,梅瓶的底径增大,直接能够放在地上,不用再依托木制支架了。这在考古资猜中也能够找到例子,山西稷山马村曾发掘金代墓葬,其间一座金代前期墓的北壁砖雕体现了夫妻对饮,南壁设有舞台和杂剧砖雕,阐明这些砖雕一同组成了墓主爱人饮宴并观看杂剧的局势,画面居中为方桌,上置注子、盏杯、果盘等,桌下有一梅瓶,底径较大,已能够平稳的放置在地上了。

  陕西省文物局判定组徐涛先生奉告笔者,他们在陕北作保藏文物判守时,许多市县都保藏有宋金期间的黑釉梅瓶,阐明梅瓶在对比单调的北方区域运用量较大。故宫博物院保藏有10多件外型近似的黑釉梅瓶,其间一件黑釉梅瓶肩部刻划有“天威军官瓶”,这种粗瓷梅瓶就是北宋北方装运水、酒之用,水是行军的必需补给,而酒则能够鼓舞士气。南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七记载,南宋初年岳飞、韩世忠军中“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峞军”,“一入背峞,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峞军,无有不破者”。至于为何酒瓶被称作“峞”, 赵彦卫考证说“范参政致能说,雁北人呼酒瓶为峞,大将之酒瓶必令心腹人负之。范尝使燕,见道中人有负罍者,则指云:此背峞也。故韩兵用以名军。峞即罍,北人语讹故云,韩军误用字耳”,按此记载,峞(wēi)与罍(léi)两字发音附近,所以产生了讹传。南宋前期统领抗金主力部队的将帅大部分为陕北人,韩世忠等陕北籍主将的心腹部队

  与南宋同期间的金政权,由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树立,相同体现出喜爱豪饮的民族特色,此刻的北方梅瓶承继了粗暴的特性,以磁州窑和扒村窑烧造的白地黑花梅瓶、黑釉梅瓶为代表,同期间的西夏灵武窑也烧制有剔刻花梅瓶。宋金期间河北磁州窑烧制的白地黑花梅瓶以绘画为特征。金代磁州窑烧制有一种黑瓷弦纹梅瓶,外型上接近辽鸡腿瓶的样式,装修简略,肩部刻有“葡萄酒瓶”字样,山西省文物部分在怀仁窑查询时,还发现有凸凹弦纹黑釉梅瓶,肩部刻划有“酒都司使”,阐明亦为金代梅瓶,较多保存了辽代鸡腿瓶的遗韵。上海博物馆保藏稀有件金代梅瓶,代表器为金代磁州窑“清沽美酒”款梅瓶和金代扒村窑黑地白龙纹“正八”款梅瓶。黑地白花“正八“款梅瓶在绘画处填有白色扮装土,瓶身旋修痕对比显着,瓶腹两端别离描写竖向龙纹,并在一条龙下部书写“正八”两字,“正八”两字或许来源自释教“八正路”、“八部众”(即天龙八部)观念。

青花枯树栖鸟图梅瓶,清雍正,高21.2cm,口径3.4cm,底径7.9cm。

  宋梅瓶规范器下面几件可为代表:

窑变釉梅瓶,清乾隆,高37.2cm,口径7cm,足径11.2cm。

  瓶小口,短颈,丰肩,瘦胫,圈足。外壁通体施凝厚的火焰红釉,釉色以紫红色为主,间有少许蓝色。足内仿宋钧釉,无款识。

  窑变釉是清代雍正时期仿宋代钧窑釉色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品种。它是一种高温颜色釉,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将各种不同颜色的釉融合为一体, 在不同的窑内气氛中呈现出多种美丽的釉色,交织在一起,形成千变万化的缕丝状线条或斑片,奇妙无比。

  此瓶仿雍正窑变釉烧造,形制较大,胎体厚重,胎质细腻,釉层里闪现出深浅不同的蓝色线条,与红釉相互浸润,色彩斑驳瑰丽,美不胜收。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明永乐,高41cm,底径12.2cm.

  瓶小口,带盖,盖上有宝珠形纽,圆肩,肩下渐收,平底。盖纽及盖面中央饰莲瓣纹,盖之立壁上绘折枝花卉。梅瓶肩饰正反连贯的如意云纹,如意云纹内绘折枝花卉。腹部主题纹饰绘竹石芭蕉,衬以坡地、花草,宛如园中小景。足部绘莲瓣纹及卷枝纹各一周,莲瓣内绘各种折枝花卉。

  此梅瓶造型秀美,青花色泽浓艳而有变化,使画面具有层次感,为永乐青花瓷器中的佳品。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高46.1cm,口径6.2cm,足径13.4cm.

  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颈细短。瓶身修长,有八棱。肩饰斜格锦纹,锦纹下一周大如意云头纹,内绘凤或麒麟穿牡丹图样,瓶身中部一周绘4条白龙,衬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纹,近足处饰一周如意云头纹,内绘牡丹花叶。

  佛经中说曼荼罗始转于东方,末至西北,总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围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龙纹等为饰,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是元代瓷器中的大型酒器,胎骨细腻洁白,釉质滋润透亮,青花色泽浓艳。元代的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器肩与近足处硕大的青花云头纹借鉴了元代丝织品披肩的图案,龙纹的出现显著增多也是这一时期瓷器装饰艺术的特点。

  金代和南宋时,还呈现一种口部稍大的新样式梅瓶。这种大口梅瓶在耀州窑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曾有烧造,窑址中发掘出土过多件。这种北宋晚期开始呈现的大口长腹梅瓶,外型上看应是自小口梅瓶改善而来,其装酒量有所削减,高度较北宋时降低,口部与底部规范均增大,放置时应不用依托于支架,也便于运用提子一次打出一斤、半斤的酒来,是对梅瓶外型的一种改善。四川广元大足石刻中保存有南宋石刻阴间图,雕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其间一幅雕刻为劝饮图,图旁镌刻有《大藏经》文:“世尊告诸比丘饮酒者入阴间”,画面上一男人手捧带托盘的酒碗劝饮,死后的女子抱持一大口梅瓶。从大足石刻劝酒图可知,南宋时这种大口梅瓶在南边区域也有烧造,用处亦是装酒用具。

(责任编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