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遨游:纸上中国之探秘中国书画
2016-06-03 14:50:35 未知
如果能穿越时空,我当首选新石器时代,那是一个启蒙了中国艺术星空的时代,神秘且神奇。
新石器时代,掀开了中国美术史的辉煌篇章,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以丰富优美的纹饰和造型成为这个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星斗,作为造型艺术的源点,它们标志着自觉审美时代的到来。混沌初开的时代,“美”似乎夹带着原始的野性,彩陶、黑陶,以及雕塑、玉器、岩画、地画等,都不是为了“纯美”而生,实用与审美的结台,让先民们在其中融入了他们的图腾或宗教,从而成为他们生存意识和观念的物化形态。沧海桑田,当一样的太阳再次升起在地平线的时候,步入现代社会的我们,在那些颇具实用性的遗存中,所探访到的是一种早已超越了时代局限的精神传递,新石器时代展现出的先民的审美意识,已然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现象,正是这种精神现象为我们今天的中国书画奠定了有别于其它绘画艺术形式的精神基础。
“百家争鸣”与中国画的审美境界
“仓颉造字,史皇作画”。据说黄帝就曾在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兄弟以御百鬼,并发展为后来避邪的“门神”画。虽是传说,却也印证了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的绘画艺术就已脱离了器物装饰的地位而独立存在。
春秋战国,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让“诸子蜂起”,儒、道、法、墨共存,没有思想的禁锢。孔子,我们的至圣先师,曾用他的一生去呼号道德的回归,他眼里的艺术,首先要有强烈的道德感染力。老子和庄子,他们对历史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创建并发展了对中国极具影响力的道家学派,更在于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后世的绘画创作。“纯任自然”、“计白当黑”、“无法而法”、“潇散简运”、“宁拙勿巧”等中国画的审美境界,基本都来源于老庄哲学。“百家争鸣”让人杰辈出,也为我们的文化史留下了一个堪与古希腊媲美的圈点。
“留白”,让心灵在苍茫中震撼
“留白”是中国书画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庄子的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为兴盛于宋代的“留白”造美提供了哲学和美学依据。中国的画家非常重视形式与意境的统一,一幅优秀的作品,既要看笔墨、章法,又要有精神内涵的表现,如果把前者看做骨肉,那么,后者则是灵魂,利用“白黑”,恰倒好处地在描绘自然与理念之间设计画面虚实关系,为读者审美思维留出腾挪想象的空间。
中国画是水墨的艺术,以纯墨在宣纸营造出深浅不一的视觉效果,靠什么?一幅山水画卷,靠渲染,烘托,靠皴檫点染的技法。高手用墨非常讲究,墨分五色,靠浓淡干湿来表现客观物象,靠黑与白、实与虚的对立统一来营造意境。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白”可以是天空、是浮云、是流水、是晨雾。
曾欣赏过一幅《屈原行吟图》,忧国忧民的屈原仰天长叹,除此之外就只有以淡墨渲染的几抹远山,初看觉得极为一般,当用心仔细品味时,却发现了留白的妙处:山外的留白分明是飞舞的乱云,云山相映所营造的意境,只在瞬间便将读者的心绪拉到了屈原所处的时代,被人物与山挤出的白,分明是奔腾咆哮的汨罗江,透过那片白,我仿佛听到了诗人投江前的千古吟唱,一代爱国诗人的内心世界被巧夺天工的“留白”表现得淋漓尽致。
“留白”,是中国画的生命之所在,“留白”,留给人们的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留白”,考量的不仅是画家对艺术的驾驭能力,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驾驭。
“纸上中国”:文化的交流在于和而不同
叶公好龙,只是附庸风雅而已。时下,持续高温的中国书画收藏热,让这个社会如夏季的三伏,热浪滚滚且溽热难耐,上千万乃至上亿的拍卖高价,让名家字画成了创造财富神话的载体,即便是普通的画家,一幅画卖上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价钱也是很常见的。然而,收藏字画的不见得就懂字画,就像好龙的叶公。盲目收藏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回报,造成心理落差。
所以,真正的收藏应以作品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为前提,既收藏了好画,又为以后预留了升值空间,可谓一举两得。
收藏的前提是懂,懂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承,懂中国画的创作原则,懂蕴含在作品中的内涵。懂了,才会欣赏,才会用理智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中国画是鲜活在纸上的中国,诸多的中国元素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缤纷世界,笔墨纸砚为中国的画家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发挥潜能的空间,犹如中国的茶,配上紫砂壶,便成了独特的茶文化,紫砂壶透出的茶香与中国书画散发的墨香已然和汇集了中国内涵的诸多文化一起,形成一股强劲且清新的中国风,成为世界优秀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飘香海内外。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元素”的精彩绽放,不仅让国人为之兴奋骄傲,更让世界为之赞叹和痴迷,只在一夜,世界就记住了包括书画在内的中国文化卓尔不群的魅力。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当今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如此之小的世界将远在天涯的我们变得近在咫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彼此的交流中碰撞并相互融合,这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当然,这个融合不是抹煞个性的融合,相反,越是具有民族特质的文化就越容易被世界接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文化卓越,和而不同”的道理所在了。
(责任编辑:张淼)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